- 年份
- 2024(5328)
- 2023(6910)
- 2022(6160)
- 2021(5866)
- 2020(5164)
- 2019(11715)
- 2018(11688)
- 2017(23512)
- 2016(13159)
- 2015(15136)
- 2014(15084)
- 2013(15274)
- 2012(14825)
- 2011(13631)
- 2010(13982)
- 2009(13223)
- 2008(13166)
- 2007(12155)
- 2006(11263)
- 2005(10530)
- 学科
- 济(54332)
- 经济(54269)
- 业(33652)
- 管理(32760)
- 企(23262)
- 企业(23262)
- 方法(23214)
- 数学(20881)
- 数学方法(20616)
- 农(18591)
- 中国(17584)
- 制(13449)
- 财(13155)
- 学(12768)
- 贸(12536)
- 贸易(12529)
- 农业(12252)
- 易(12210)
- 地方(11419)
- 业经(11017)
- 银(10557)
- 银行(10514)
- 行(10142)
- 融(9177)
- 金融(9175)
- 体(8353)
- 环境(8341)
- 和(7378)
- 税(7344)
- 度(7249)
- 机构
- 大学(201845)
- 学院(200211)
- 济(83012)
- 经济(81172)
- 研究(76986)
- 管理(69493)
- 中国(59483)
- 理学(58460)
- 理学院(57610)
- 管理学(56506)
- 管理学院(56140)
- 科学(49025)
- 京(45389)
- 农(43100)
- 所(42967)
- 财(39640)
- 研究所(38793)
- 农业(34306)
- 中心(34158)
- 业大(33056)
- 江(31810)
- 财经(30671)
- 北京(29616)
- 经(27596)
- 范(27399)
- 师范(27032)
- 院(27007)
- 经济学(25633)
- 州(25408)
- 省(24593)
- 基金
- 项目(125445)
- 科学(96079)
- 基金(89211)
- 研究(88101)
- 家(81148)
- 国家(80469)
- 科学基金(64983)
- 社会(53765)
- 社会科(50775)
- 社会科学(50759)
- 省(48086)
- 基金项目(46677)
- 自然(43059)
- 划(42663)
- 自然科(41953)
- 自然科学(41937)
- 自然科学基金(41190)
- 教育(40330)
- 资助(38180)
- 编号(35550)
- 成果(30468)
- 重点(29319)
- 发(28379)
- 部(28151)
- 课题(25784)
- 创(25136)
- 计划(24797)
- 科研(24368)
- 创新(23650)
- 教育部(22993)
共检索到316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克烈 孙相茹 王安靖
一、我国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和地区差别变化的现状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和地区差别变化的特点,是在其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决定我国未来的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必须以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和地区差别变化的特点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或价值判断为基础。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克烈
对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与地区差别变化的定量分析,是寻求生产要素跨地区合理流动与地区差别合理变化的理想模式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科学的现代化,这种定量分析方法将越来越重要。从其特殊性考察,比较实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运用,便是地区间投入产出综合平衡模型。该模型在分析地区间的联系、考察地区间在生产与消耗上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专旨研究在生产要素总量既定条件下如何在各地区合理配置。这显然对指导生产要素跨地区合理流动与地区差别合理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倩肖 李丹丹
文章利用2002-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水平的微观数据,采用Levinsohn and Pertrin法(简称LP半参数法)系统分析和测算中国31个省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情况,同时比较跨地区生产率差异并分析其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中国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大差异,其中环渤海和东南地区及中部地区的TFP均值相对较高,其次是东北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TFP均值最低。因此,要改善中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政府需要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产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地区边界效应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LP半参数法 地区差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兢
大学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人力资源,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2010年至2016年间我国70所大中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发现:一是城市公共服务和相对收入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显著因素;二是城市的高房价负担是抑制大学生就业流动的重要因素;三是大学生就业流动具有明显的核心城市倾向。我国大学生跨地区就业流动的这些特征对各城市的均衡化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相应对策为: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应通过错位发展来保障大学生跨地区就业流动的均衡性发展;引导不同区域城市房地产业合理发展,降低房价负担对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的抑制作用;核心城市应逐步疏解城市功能,非核心城市要采取积极的就业调控政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流动 公共服务 人口密度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崔运政
我国从2008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改变了以独立经济核算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核定标准的做法,实行法人所得税制,从而使本已存在的所得税跨地区转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本文对我国企业所得税跨地区转移和分配变迁过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就进一步完善跨地区所得税分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跨地区 总分机构 企业所得税 税收转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倩肖 李丹丹
利用2002~2013年我国工业企业水平数据,采用Levinsohn和Pertrin法(简称LP半参数法)估算了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oLLey和Pakes法(简称oP协方差法)研究资源误配与跨地区生产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各个地区生产率和资源误配置程度差异较大,并且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资源误配置程度较低,同时大多数地区资源误配置程度和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收敛趋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马草原 李宇淼 孙思洋
本文通过构建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使用2000—2015年4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对劳动力空间配置的影响及产出效应。研究发现,户籍制度阻隔下农民工只能在城市“暂住”,这种“城市过客”特征使得农民工不必背负城市公共福利背后隐含的迁移成本,显著提升了其跨地区的流动性,客观上优化了中国劳动力的空间配置效率。反事实分析表明,与城市劳动力较低的跨地区流动性相比,农民工跨地区充分流动通过要素空间配置的优化对GDP的年均贡献达1.26%。2010年之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实现了城市定居,享受到部分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然而,社会保障的属地化管理提高了农民工跨地区流动的机会成本,城市就业的“锁定效应”引致2010—2015年农民工跨地区流动性的大幅下降,导致GDP损失0.50%。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引导农民工进城定居、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性大幅下降对要素配置效率的不利影响。本文为破除阻碍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体制机制、通过提升公共福利的可携带性减轻就业“锁定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颜银根
针对近年来省内跨市流动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文章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如何影响流动距离及跨区流动决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不同受教育水平流动人口在信息接纳能力、心理成本和制度成本方面的差异,受教育程度较低和较高的流动人口更偏向远距离的流动,受教育程度与流动距离呈"U"形关系;(2)相对其他群体,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流动人口更偏好省内跨市流动;(3)大专和本科学历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比重提高,促进了中国流动人口省内跨市比例增加。文章认为,政府应当关注流动人口流动范围的转变,适时做出产业结构调整并引导人口合理流向,避免造成地方经济波动、失业增加及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形成集聚阴影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薛志欣 钞小静 杜英
探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影响是数字经济时代下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手工整理的跨地区并购数据,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具体影响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资本跨地区流动,这意味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削弱区域资本市场分割,这一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证实,缓解信息不对称性与扩展组织边界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本跨地区流动的关键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软信息约束较强的企业、市场整合程度较低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影响存在方向上的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其推动资本更多流入发达城市,体现出发达城市对资本的“虹吸效应”。上述研究为通过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本跨地区流动提供了新的解释,也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云飞 戴国强 高鹏
资本跨地区流动对国家经济增长和地区均衡发展至关重要,它将促进区域资源的高效配置,加速资本短缺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生产效率提升。本文利用2011-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异地投资数据,考察了省级层面的金融科技发展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科技的提升在促进资本跨地区流动方面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有效减少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管理层的短视行为,减轻了企业融资的限制,同时提升了产业链现代化和企业价值,进而增强了区域间资本的流动性。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非银行股东企业以及位于东部地区的企业,金融科技在促进其跨地区投资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有效推动了资本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本文建议政策制定者应考虑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助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并鼓励创新,并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框架及简化投资程序来支持金融科技发展和激发企业跨地区投资的动力,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拓 李斌
文章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中国286个城市2002~2012年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运用空间计量及门限模型对中国跨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及相对收入水平是吸引外来人口的首要因素;人口的地理饱和度对人口流动有正向影响;以房价负担表征的人口的经济饱和度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具有门限效应,2007年之前影响不显著,2007年之后则对人口流动产生显著抑制作用;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也是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公共服务 收入差距 人口饱和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蒋为 倪诗程 吉萍
要素自由流动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壁垒仍然是国内大循环的堵点,阻碍了统一大市场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本文在人口迁移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跨地区劳动力流动数量提出了一种反推相对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的测算方法,运用中国1990—2015年历次人口普查以及抽样调查数据,对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始终保持快速下降趋势,但在不同地区的下降幅度并不均衡;东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的下降幅度远高于其他地区,而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最为严重。进一步地,本文基于推拉理论将劳动力流动壁垒分解为自然壁垒与制度壁垒,结果发现虽然自然壁垒与制度壁垒均大幅降低,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驱动下,自然壁垒的下降幅度远高于制度壁垒。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削弱劳动力流动壁垒边际效应逐步递减的情形下,破除制度壁垒已经成为中国畅通跨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关键因素。本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支撑,为破除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涤非
一、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特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和计划性色彩,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引导”和限制。整个社会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一城市就业群体的称谓也经历了从“盲流”、“农民工”到“民工”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