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48)
2023(16558)
2022(13736)
2021(12388)
2020(10492)
2019(23406)
2018(23125)
2017(45452)
2016(24120)
2015(26411)
2014(26039)
2013(26285)
2012(24397)
2011(21840)
2010(22124)
2009(20954)
2008(20620)
2007(18502)
2006(16696)
2005(15302)
作者
(71980)
(60270)
(60194)
(56838)
(38286)
(28604)
(26950)
(23288)
(22513)
(21373)
(20763)
(19639)
(19308)
(19282)
(18745)
(18229)
(17765)
(17754)
(17373)
(17252)
(14969)
(14937)
(14593)
(13706)
(13599)
(13413)
(13284)
(13070)
(12126)
(11734)
学科
(122658)
经济(122533)
(93476)
管理(82705)
(81041)
企业(81041)
方法(48476)
数学(39575)
数学方法(39338)
(33822)
(33502)
业经(32974)
中国(29511)
(24238)
农业(24196)
地方(23488)
(22599)
财务(22585)
财务管理(22557)
企业财务(21447)
(21146)
贸易(21133)
(20567)
(20155)
技术(19933)
(17938)
银行(17892)
(17769)
(17695)
(17441)
机构
学院(360667)
大学(357587)
(165749)
经济(162814)
管理(141718)
理学(121980)
研究(121320)
理学院(120730)
管理学(119216)
管理学院(118534)
中国(94887)
(76717)
(73432)
科学(71501)
(65356)
(61868)
财经(61245)
研究所(55802)
(55711)
中心(54404)
(53926)
业大(53471)
经济学(52303)
农业(51559)
经济学院(47218)
北京(45761)
财经大学(45371)
(42538)
(42382)
(40969)
基金
项目(234051)
科学(185721)
基金(173978)
研究(167163)
(153039)
国家(151709)
科学基金(130375)
社会(112716)
社会科(107079)
社会科学(107052)
基金项目(91980)
(90233)
自然(83139)
自然科(81311)
自然科学(81285)
自然科学基金(79950)
(75207)
教育(73513)
资助(70079)
编号(64133)
重点(52249)
(52162)
(51251)
(51200)
成果(50981)
国家社会(48234)
(48173)
创新(47301)
教育部(44896)
科研(44692)
期刊
(188466)
经济(188466)
研究(107879)
中国(64001)
(61030)
(59875)
管理(56780)
学报(56230)
科学(51888)
大学(42418)
学学(40796)
农业(40582)
(36134)
金融(36134)
财经(32106)
经济研究(31762)
业经(30565)
技术(29267)
(27841)
问题(25009)
(23521)
教育(22565)
技术经济(21434)
(20426)
商业(18495)
世界(17994)
现代(17759)
国际(17457)
统计(17129)
理论(16277)
共检索到541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子叶  韩先锋  冯根福  
本文采用2003—2012年中国29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产业集聚和非线性的双重视角,运用门槛回归技术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分析结果发现,虽然生产陛服务业聚集在总体上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门槛估计结果表明,这种促进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效应,而是存在显著的"U"型正向非线性关系。进一步基于空间维度考察发现,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门槛效应:(1)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达到1.127时,会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当集聚水平超过2.497时,这种促进效应最为明显;(2)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只有超过1...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郑少智  晏育文  
基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视角,本文以VAR模型为基础,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了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变动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定量影响。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表明:短期内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促进作用仍在延续。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解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变量,而且对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促进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司秋利   张涛   罗芳勇  
生产性服务业最重要的两种空间集聚模式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基于对不同集聚模式影响本地绿色经济增长和空间溢出效应机理的理论探讨,利用我国2003—2019年18个城市群20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并存时的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效应最大,且受城市规模调节作用的影响;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的本地绿色经济增长效应更大,且只有多样化集聚存在正向但并不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当前,城市群内部尚未形成中心城市多样化集聚与外围城市专业化集聚协同分工的有效格局,因此,应加强城市群内部生产性服务功能规划。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琢卓  韩峰  
本文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运用面板协整和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讨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及其产业规模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均能直接地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专业化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是促进不同厂商之间技术外溢、进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多样化的间接影响却不显著;湖南省制造业发展中的相对滞后性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推进各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专业化经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于斌斌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小城市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适合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模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都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吉亚辉  甘丽娟  
本文选取2003~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各地区应注重加强与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应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尤其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多个产业间的共同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曾艺  韩峰  刘俊峰  
研究目标: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运用空间杜宾(SDM)模型对2003~2015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但对邻近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却产生了抑制作用,且该影响效果因生产性服务行业和城市规模等级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创新:从动能转换、结构升级、增长效率、节能减排、成果分享等方面系统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制及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指标,并从行业及城市规模异质性视角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价值:为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城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丽萍  
应用生产函数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2009—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省域上呈现出较强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商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信息业有较弱的负向溢出效应。政府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各项影响,加大知识创新以提升该行业效率,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溢出的转化能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用领域以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琢卓  韩峰  赵玉奇  
笔者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和集聚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均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而专业化却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效应。由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尚不显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发展,避免同一部门的过度集聚,扩大重点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运营规模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王琢卓  阳立高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书瀚  于化龙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斯婕  张萃  
从行业异质性角度切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城市生产率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通过自身来对城市生产率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有着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关联的其他行业生产率影响,来对城市总体生产率产生影响。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六个细分行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显然与各子行业的特性差异密切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李国平  
基于全国尺度、八大区尺度和省域尺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洛伦茨曲线的分析,认为2003—2013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均衡—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具体地,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四类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显著提升,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区域集聚性很强。在省域尺度上,"多中心—极化"的特征表现为,北京、江苏、广东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最集中的地区,重庆、四川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提升,而其他先前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多数有所下降。进一步地,研究提出并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第二产业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从产业选择、区位选择和时序安排角度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阳军  齐颖秀  梁栋  
文章利用DEA-SBM方法测度城市绿色经济效率(GEE),并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GEE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城市GEE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市GEE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多样化集聚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本市GEE的增长。另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GEE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层级异质性。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绿色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层级的生产性服务业,选择合理的产业集聚模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浩然  
文章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视角入手,基于2003-2012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取决于城市规模;经济总量跨越了门槛的城市可以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大城市的知识溢出效应及更好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匹配中提高效率,城市经济总量越大,集聚效益越显著;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在总体上并不显著,随经济体量的扩大呈现倒U形变化。此结果意味着不同等级的城市适合发展不同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需要鼓励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而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应避免盲目追求产业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