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47)
- 2023(10636)
- 2022(8737)
- 2021(7932)
- 2020(6895)
- 2019(15579)
- 2018(15519)
- 2017(31580)
- 2016(16908)
- 2015(18647)
- 2014(18606)
- 2013(19015)
- 2012(17818)
- 2011(15578)
- 2010(16029)
- 2009(15374)
- 2008(15490)
- 2007(13930)
- 2006(12581)
- 2005(11763)
- 学科
- 业(80997)
- 济(80533)
- 经济(80448)
- 企(72217)
- 企业(72217)
- 管理(64471)
- 方法(37266)
- 数学(29493)
- 数学方法(29334)
- 财(27821)
- 业经(26660)
- 农(26052)
- 中国(21097)
- 务(20088)
- 财务(20076)
- 财务管理(20054)
- 制(19289)
- 企业财务(19066)
- 农业(18931)
- 技术(17206)
- 贸(15066)
- 贸易(15056)
- 易(14720)
- 策(14290)
- 体(13717)
- 和(13667)
- 银(13503)
- 银行(13484)
- 划(13455)
- 地方(13080)
- 机构
- 学院(254327)
- 大学(250785)
- 济(115571)
- 经济(113499)
- 管理(103462)
- 理学(88497)
- 理学院(87675)
- 管理学(86719)
- 管理学院(86228)
- 研究(80353)
- 中国(65988)
- 财(56509)
- 京(51904)
- 科学(46023)
- 财经(44655)
- 农(43094)
- 所(40778)
- 经(40493)
- 江(38853)
- 中心(36476)
- 研究所(36387)
- 经济学(36127)
- 业大(35212)
- 农业(33890)
- 财经大学(32980)
- 经济学院(32918)
- 北京(32686)
- 州(30708)
- 商学(30117)
- 商学院(29879)
- 基金
- 项目(159430)
- 科学(127516)
- 基金(118692)
- 研究(117350)
- 家(102500)
- 国家(101595)
- 科学基金(88490)
- 社会(78335)
- 社会科(74475)
- 社会科学(74458)
- 基金项目(62361)
- 省(61848)
- 自然(55762)
- 自然科(54507)
- 自然科学(54491)
- 自然科学基金(53672)
- 教育(51634)
- 划(50520)
- 资助(48634)
- 编号(46037)
- 业(37028)
- 成果(36825)
- 部(36176)
- 创(36026)
- 重点(35303)
- 发(34789)
- 国家社会(33142)
- 创新(32870)
- 教育部(31251)
- 性(31108)
- 期刊
- 济(130487)
- 经济(130487)
- 研究(76727)
- 财(46341)
- 中国(44802)
- 管理(43342)
- 农(39759)
- 学报(34674)
- 科学(33908)
- 农业(27389)
- 大学(27001)
- 融(26953)
- 金融(26953)
- 学学(25752)
- 财经(23305)
- 业经(22951)
- 技术(22420)
- 经济研究(21600)
- 经(20176)
- 问题(17881)
- 业(16792)
- 教育(16286)
- 技术经济(15961)
- 贸(14775)
- 商业(13777)
- 现代(13394)
- 世界(12471)
- 统计(12366)
- 理论(12324)
- 财会(12205)
共检索到385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方一 杨宇飞 李兰兰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占我国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基于结构分解模型(SDA),结合增加值诱发系数、中间消耗系数和增加值系数等指标,从需求变化、产业关联和价值创造三个角度分析2002—2012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动因。结果显示,国内需求增长和产业关联变化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因,以2007年为界,投资与消费增长的贡献在后期更强,而出口的贡献在减弱;产业关联变化在前期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而在后期起促进作用;由于行业利润系数在后期下降,价值创造能力也随之下降,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徐丽霞 田喜洲
从需求角度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外部系统的贡献率要远大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贡献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高,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小;而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抑制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到第一、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非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进而又限制了外部系统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传统生产性服务的改造和升级,才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军超 唐庚轩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对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结构及与各产业的融合进行经验研究。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在2007-2012年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日益凸显;深圳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部门融合发展并不深入,未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服务业发展自身具有较强的增强效应,但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升级的作用有待加强。
关键词:
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融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丹 宋玉婧 申玉铭 邱灵
基于北京1997年投入产出表、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区位商等方法,分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以及典型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空间结构。研究表明,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明显呈现出以金融、商务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格局;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三产业服务;服务业对金融、商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呈上升趋势;制造业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既有较强的经济推动能力,又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较大;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总体呈现圈层特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文婷
本文以重庆为例,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结构及其对三次产业的影响进行经验性实证研究,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投入产出法 转向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自然
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94年—2004年间年均增长6.5%,其中技术进步率为4.9%,技术效率改善了1.5%。技术进步对TFP增长起主要作用,是支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动力;技术效率则对TFP增长起着补充作用。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增长很不平衡,全要素生产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还有待提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筱乐
政府规模存在差异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本文将政府规模作为门限变量,结合我国2004-2011年20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回归和门限回归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呈非线性关系。政府规模较低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当政府规模跨越较高门限值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建议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市场化改革、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转化。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经济增长 政府规模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亚斌 刘靓君
本文利用1997-2006年全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对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深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产业集群、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以及与工业、其他服务业的互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晨 原小能
立足中国经济新旧动能亟待转换的时代背景,本文选取2005—2016年省级服务业数据,使用随机前沿模型,设定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以考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动力源泉,研究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TFP呈多阶段的变动特征,技术进步是主要的正向源泉,行业增长属于"技术主导型";以TFP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行业动能结构相对合理;细分行业动能结构差异较大,新旧动能的结构性调整必须兼顾行业特征;发达地区应对外部冲击及政策刺激的能力较强,创新驱动是主要的增长动能,其他地区新动能疲弱,旧动能又陷入粗放式增长,动能结构有可能向不合理状态演进。为此,需要紧抓时代机遇,提升行业创新驱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新动能培育的"主战场",并特别兼顾行业及区域的异质性特征,"量体裁衣",制定针对性的新旧动能转换战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吉亚辉 甘丽娟
本文选取2003~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各地区应注重加强与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应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尤其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多个产业间的共同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曾艺 韩峰 刘俊峰
研究目标: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运用空间杜宾(SDM)模型对2003~2015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但对邻近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却产生了抑制作用,且该影响效果因生产性服务行业和城市规模等级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创新:从动能转换、结构升级、增长效率、节能减排、成果分享等方面系统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制及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指标,并从行业及城市规模异质性视角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价值:为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城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琢卓 韩峰
本文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运用面板协整和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讨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及其产业规模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均能直接地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专业化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是促进不同厂商之间技术外溢、进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多样化的间接影响却不显著;湖南省制造业发展中的相对滞后性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推进各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专业化经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专业化 多样化 新经济地理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鹏 胡凯
如何实现《安徽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具体战略目标?文章选择了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研究。利用2000-2011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数据,做了两方面的实证分析,一方面,分析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投入规模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贡献明显,但是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贡献不足;另一方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行业的贡献率有区别。针对这一分析结论,提出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经济增长 贡献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吉亚辉 杨应德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对于单个行业,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最大,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较小。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丽萍
应用生产函数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2009—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省域上呈现出较强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商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信息业有较弱的负向溢出效应。政府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各项影响,加大知识创新以提升该行业效率,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溢出的转化能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用领域以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中国、日本、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增长的效应分解及其对比分析——基于CMS模型的分析
中国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国城市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基于城市等级体系视角的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地区与行业差异的视角
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FDI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调节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有效性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基于中美两国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