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85)
2023(18537)
2022(15847)
2021(14467)
2020(12329)
2019(28040)
2018(27942)
2017(54168)
2016(29406)
2015(32826)
2014(32733)
2013(32769)
2012(30121)
2011(27087)
2010(27247)
2009(25674)
2008(25674)
2007(22807)
2006(20458)
2005(18642)
作者
(86194)
(71621)
(71400)
(68022)
(45740)
(34277)
(32385)
(27764)
(27061)
(25845)
(24479)
(24269)
(22962)
(22945)
(22298)
(21907)
(21332)
(21298)
(20680)
(20504)
(17840)
(17676)
(17344)
(16376)
(16110)
(16004)
(15991)
(15942)
(14533)
(14090)
学科
(121218)
经济(121047)
(104763)
管理(99786)
(91856)
企业(91856)
方法(54056)
数学(44007)
数学方法(43557)
(38691)
(36455)
业经(34544)
中国(32637)
(29397)
(26023)
财务(25950)
财务管理(25911)
农业(24959)
企业财务(24609)
(23204)
地方(22614)
技术(22313)
(22293)
贸易(22279)
(21666)
(21171)
理论(21100)
(20665)
银行(20622)
(20254)
机构
大学(427972)
学院(427903)
(174273)
经济(170487)
管理(170437)
理学(146555)
理学院(144958)
管理学(142662)
管理学院(141859)
研究(140623)
中国(108911)
(91554)
(86162)
科学(85667)
(70834)
(70556)
财经(67872)
(64334)
研究所(63770)
中心(63454)
业大(62505)
(61555)
北京(57832)
农业(55254)
(53727)
师范(53250)
经济学(52511)
(51500)
(51097)
财经大学(50302)
基金
项目(282874)
科学(223755)
研究(207235)
基金(206945)
(179881)
国家(178366)
科学基金(154167)
社会(132258)
社会科(125405)
社会科学(125375)
(109699)
基金项目(109663)
自然(99998)
自然科(97664)
自然科学(97641)
自然科学基金(95927)
教育(93792)
(91676)
资助(84601)
编号(83962)
成果(68477)
(62714)
重点(62708)
(60186)
(59560)
课题(57158)
创新(55726)
国家社会(54610)
(54358)
科研(53777)
期刊
(196959)
经济(196959)
研究(129268)
中国(82076)
(68295)
管理(66767)
学报(65240)
(64983)
科学(60762)
大学(49887)
学学(46965)
农业(44723)
教育(42132)
(40460)
金融(40460)
技术(36513)
财经(34003)
业经(33268)
经济研究(30740)
(29132)
问题(26173)
(25093)
图书(22384)
技术经济(22076)
理论(20937)
现代(20695)
(20106)
科技(19866)
商业(19672)
(19322)
共检索到640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娜  顾乃华  
本文引入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和制造业可得性、劳动成本、知识密集度、交易成本、城市水平等概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并利用城市截面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的影响较大;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存在差异。此外,城市发展水平是通过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可得性,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空间分布的协同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杨青龙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杨青龙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渗透力以缓解区域差距。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齐飞  
本文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存在滞后的相互促进作用,而同一时间段的二者集聚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效应。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正  岳文浩  霍富迎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克服鲍莫尔成本病,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阐释,并依据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9),运用灰色GM(1,N)模型与产业协同集聚相对指数法,从产业融合、城市群集聚层面精准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已经从制造业主导走向二者协同融合模式。在产业层面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加深;在城市群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空间集聚化发展趋势,融合模式逐渐由单一城市或地区主导,转变为城市群内部之间的协同集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正  杨素  刘瑾瑜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有利于加快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新标准(2015),运用灰色GM(1,N)模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并对其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创新能力与环境规制显著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交易成本与税收竞争对二者的协同融合具有抑制效应。环境规制主要通过制造业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而产业创新能力能够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个层面的集聚影响二者的协同融合。产业创新能力与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影响周期比较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效果在减弱,税收竞争与交易成本影响效应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最后对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强  刘涛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既体现在专业化分工所致的相互剥离,又显现为差异化优势驱动的相互融合。尽管我国已是制造大国,但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仍不发达,而且中低端制造业去产能进程和智能化转型缓慢,成为阻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向制造强国的突出短板。为此,需要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有效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加大顶层设计和统计决策制度建设力度,推动形成生产性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强  刘涛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既体现在专业化分工所致的相互剥离,又显现为差异化优势驱动的相互融合。尽管我国已是制造大国,但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仍不发达,而且中低端制造业去产能进程和智能化转型缓慢,成为阻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向制造强国的突出短板。为此,需要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有效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加大顶层设计和统计决策制度建设力度,推动形成生产性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巩宏丽  
文章根据Venales的垂直关联模型,通过空间面板方法探讨了河南省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的空间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本市的制造服务业聚集不仅对本市的制造业聚集产生推动作用,即直接效应,还会带动邻近地区的制造业聚集,即间接效应,同样,制造业聚集对制造服务业聚集的拉动也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两者间的空间溢出效应还会受到城市规模的影响。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胜  陈秀英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重要抓手和现实路径,对促进深港科技协同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尽管深港科技与产业合作呈现良好态势,但两地间产业互动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瓶颈仍有待破解。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构建多元联动协同机制,从提升深港产业协同集聚效率、构建高效协作的产业协同机制、促进深港服务业内外联动开放等方面着手,以产业协同集聚驱动深港科技协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子真  雷振丹  李晶仪  
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的源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路径之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外部性也逐步显现。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本地区创新,但对邻近地区创新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其中,支持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水平,其空间溢出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步衰减。基础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会对邻近地区创新产生"虹吸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当空间距离达到750km时,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因此,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不仅需要差别化和精细化管理,还需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信息传递速率,推动产业间多样化协同。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纪祥裕  顾乃华  
本文使用2003—2017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机制检验发现,产业协同集聚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市场规模促进了城市创新。进一步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创新要素的空间互动效应,发现城市创新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而且产业协同集聚对周边城市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矫萍  林秀梅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FDI和制造业FDI协同集聚的产业属性和空间属性,分析二者协同集聚影响制造业增长的传导机制,并利用2004-2013年我国24个省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二者的协同集聚关系及二者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FDI在我国省际间存在协同集聚现象,制造业FDI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FDI集聚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之间的协同集聚效应能够促进制造业增长,尽管对制造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不大,但其在促进本地区制造业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周围地区制造业的增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中华  
本文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关联分析和空间联立方程研究了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空间关联与协同定位,结果表明:1城市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区位选择上存在正向空间关联。2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协同定位关系。3二者与周围城市密切相关,周围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通过空间外溢作用于本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