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67)
2023(4989)
2022(4435)
2021(4301)
2020(3527)
2019(8321)
2018(8254)
2017(17456)
2016(9475)
2015(10733)
2014(10831)
2013(10903)
2012(10524)
2011(9791)
2010(10025)
2009(9732)
2008(9638)
2007(8792)
2006(8205)
2005(7663)
作者
(26416)
(21742)
(21569)
(20955)
(14016)
(10154)
(10036)
(8212)
(8188)
(8105)
(7280)
(7022)
(7016)
(6929)
(6840)
(6794)
(6419)
(6378)
(6329)
(6293)
(5692)
(5294)
(5270)
(5090)
(5054)
(4919)
(4860)
(4835)
(4313)
(4224)
学科
(38012)
经济(37966)
管理(26985)
(26863)
(19370)
企业(19370)
方法(16367)
数学(15212)
数学方法(15029)
(13930)
中国(13647)
(11627)
(10620)
(10613)
贸易(10612)
(10462)
(9239)
银行(9236)
(8947)
(8935)
农业(8635)
(7554)
金融(7554)
业经(7487)
(7343)
税收(7035)
(6985)
及其(6899)
政策(6432)
地方(6287)
机构
学院(139696)
大学(138600)
(64753)
经济(63344)
管理(53120)
研究(47758)
理学(44288)
理学院(43867)
管理学(43291)
管理学院(43016)
中国(40810)
(34433)
(28875)
财经(25970)
科学(24285)
(23869)
(23420)
中心(22052)
(21513)
研究所(20777)
经济学(20193)
北京(19251)
财经大学(19067)
经济学院(18292)
(18054)
(17905)
师范(17799)
(17563)
(16760)
(15507)
基金
项目(78189)
研究(62811)
科学(61606)
基金(56320)
(46614)
国家(46175)
社会(39714)
科学基金(39200)
社会科(37652)
社会科学(37646)
教育(29296)
(28992)
基金项目(28292)
编号(27158)
(24907)
资助(24903)
成果(24277)
自然(22683)
自然科(22081)
自然科学(22075)
自然科学基金(21693)
课题(18972)
(18921)
(17356)
(17321)
重点(17136)
教育部(16643)
项目编号(16371)
人文(16171)
(15861)
期刊
(76041)
经济(76041)
研究(50253)
中国(26670)
(24216)
(23837)
金融(23837)
管理(20477)
(17318)
教育(15926)
科学(14770)
学报(14177)
财经(13074)
经济研究(13037)
业经(12733)
大学(11804)
技术(11695)
农业(11387)
(11207)
学学(10926)
(10804)
问题(10668)
国际(9656)
理论(8728)
实践(7812)
(7812)
商业(7258)
技术经济(6985)
统计(6942)
现代(6936)
共检索到226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本文认为自2010年下半年起至今,宏观经济失衡的基本特点是,既面临经济增长衰退的压力,又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这使得货币政策反通胀目标的选择和政策力度的控制遇到了特殊困扰,因此,这就使得货币政策反通胀的效果短期内难以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只能是在一个较长时间逐渐治理通货膨胀,现阶段我国的通胀压力主要反映在需求拉上与成本推动共同作用;外部输入性;明显的需求拉上的滞后性等特性。这种通胀成因的复杂性,加之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约束条件的特殊性,使得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从紧性货币政策遇到了严重阻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反通胀政策面临的困难,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多方面经济政策的协调性,以更有效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伟  
与欧美国家盯住单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不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是同时盯住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双目标,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体制转轨的特殊性有深刻的联系。从现阶段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上看,虽然是同时盯住双目标,但更多地是运用数量工具,利率工具运用相对少些,因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货币市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应宜逊  
迄今为止,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信贷规模与现金(M_0),前者为主,后者为辅。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中间目标甚有必要更换。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倾向于选择货币供应量(M_1或M_2)。对此,本文提出了不同看法。作者认为,近几年我国还不宜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作者提出,近期内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应当选择信贷膨胀指数和M_0,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健  
通货紧缩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影响货币政策效力的因素有:信贷渠道不畅、不良资产、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与金融监管力度不对称、金融组织体系效率低。建议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金融体系的商业化进程、优先发展货币市场、强化跨区分行贯彻实施货币政策的力度。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我国现阶段消费需求的特点是有效需求不足,消费结构升级困难,高低收入者及城乡间消费差距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启动内需,应主要通过消费信贷政策支持消费。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雪兰  徐水安  
通货膨胀目标制因其在降低通胀、锚定通胀期望方面成效显著而备受关注,以致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否我国最优货币政策选择已成为时下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简单的前瞻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不一定优于其他货币政策规则。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尚未完全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所需的制度条件和经济条件。因而,现阶段通货膨胀目标制并非我国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是松紧搭配的反方向组合,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根本原因何在?我国在实施中有怎样的特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与欧美国家相比具有怎样的特点?财政与货币政策反方向组合要取得有效的效果,需要怎样的条件?上述问题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秦汉锋  
货币政策是一国为了实现其政治和宏观经济目标而确立的组织、管理、调节和控制社会货币信用量的一种金融措施。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借鉴西方货币政策的成熟作法,对于充分享受“后发性利益”、...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金维兴  李成  刘佳力  
本文重点分析因财力制约、需求不足、环境意识的增强、生活观念的转变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加上既建项目效益低下等内部失误而陷入困境的日本建筑业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及政府提出的相应对策,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日本建筑业现阶段的整体情况。期望通过对当前日本建筑的最新动向的介绍和分析,给中国业界启发和警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贾康  孟艳  
本文分析了宏观间接调控所主要依仗的财政、货币两大政策的异同及协调配合的必要性,提出财政政策侧重于调结构和货币政策侧重于调总量的分工,并具体讨论了在国债、财政存款、外汇储备等"结合部"领域的合理协调,最后强调了优化我国两大政策协调配合所应注重的制度建设问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郭红兵  杜金岷  
众多研究表明,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兼顾前瞻性和后顾性的新凯恩斯混合型菲利普斯曲线。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并基于1994Q1-2010Q3数据估计了我国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MCI指数。实证检验表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比不含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现出更好的计量经济学特征。本文得到的标准化MCI指数显示,利率变化和汇率变化对通胀的影响力基本相当,但汇率变化对通胀的影响更迅速。本文认为,在利率工具受到制约的通胀背景下,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适当利用人民币升值来降低通胀压力,应该是我国反通胀货币政策的一种可行选择。
[期刊] 改革  [作者] 伍戈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可以发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错出现。但总的看来,中国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的概率显著高于通货紧缩。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着与通胀与货币关系的背离、金融监管、金融危机应对、输入型通胀、刘易斯拐点、内外部失衡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若干挑战。货币与通胀之间的关系是影响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因素,其同步关系出现趋势性的背离给政策决策带来新的课题。随着国际社会普遍将宏观审慎管理以及更加严厉的金融监管措施引入宏观管理的范畴,这将对未来金融体系的运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秉坤  郭辉铭  
1992年以来,我国央行多次调整货币政策基调,实施了稳健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等。为揭示这些货币政策基调的实质性内涵,尤其是刻画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转向的内在规律,本文使用多区制门限模型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反应关系,考察货币政策规则及其对通胀变化依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简单线性或三区制门限回归模型,双区制门限回归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我国货币政策的真实动态过程,即当通胀率高于1.4%时,中央银行实施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治理通胀或管理通胀预期;而当通胀率低于1.4%时,中央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货币政策操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