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12)
2023(8530)
2022(7226)
2021(6784)
2020(5834)
2019(13017)
2018(13203)
2017(26552)
2016(14661)
2015(16484)
2014(16516)
2013(16590)
2012(15412)
2011(14199)
2010(14528)
2009(14163)
2008(14074)
2007(12863)
2006(11949)
2005(10966)
作者
(41912)
(35890)
(35301)
(33736)
(22129)
(17013)
(15855)
(13771)
(13431)
(12707)
(12284)
(11791)
(11383)
(11307)
(11097)
(10727)
(10539)
(10312)
(10168)
(10165)
(9118)
(8875)
(8521)
(8220)
(8075)
(8066)
(8055)
(7907)
(7229)
(6953)
学科
(62901)
经济(62803)
(50301)
(46319)
管理(41908)
农业(30457)
(28710)
企业(28710)
方法(21281)
(20141)
中国(19117)
数学(18995)
数学方法(18851)
业经(18663)
(17042)
(14173)
土地(12597)
(12191)
银行(12179)
(11854)
(11835)
贸易(11828)
(11788)
(11753)
(11651)
体制(10838)
地方(10814)
农业经济(10259)
(10055)
(10012)
机构
学院(216036)
大学(212761)
(95241)
经济(93330)
管理(82799)
研究(73848)
理学(70547)
理学院(69846)
管理学(68879)
管理学院(68515)
中国(60873)
(54165)
(46666)
(45364)
科学(42449)
农业(41315)
(37607)
业大(37032)
财经(35715)
中心(34895)
(34334)
研究所(33296)
(32221)
经济学(28594)
北京(28352)
(26543)
师范(26346)
(26216)
(25935)
经济学院(25857)
基金
项目(135318)
科学(106693)
研究(103058)
基金(98420)
(84989)
国家(84186)
科学基金(71341)
社会(66953)
社会科(63086)
社会科学(63072)
(52934)
基金项目(52612)
教育(45318)
(43676)
自然(43368)
编号(43306)
自然科(42181)
自然科学(42173)
自然科学基金(41417)
资助(38872)
成果(35292)
(32068)
(31825)
(30902)
(30270)
重点(30096)
课题(29229)
(27882)
国家社会(27873)
(27207)
期刊
(115521)
经济(115521)
研究(66411)
(58044)
中国(50211)
农业(38977)
(34639)
科学(31661)
学报(31357)
管理(27625)
(26737)
金融(26737)
大学(25273)
业经(24592)
学学(24229)
教育(18547)
(18025)
财经(17961)
问题(17436)
技术(16878)
经济研究(15756)
(15358)
农村(14773)
(14773)
农业经济(14368)
世界(12109)
经济问题(11968)
(11733)
(11306)
资源(10910)
共检索到3393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郑风田  
一、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产权残缺 (一)虚设的所有权 首先现行土地所有权者地权界定不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对此规定:农村土地应该由村所有,也可以由乡村所有和组所有。在此规定下,现实中的“集体所有”大多数为村民小组所有,但也有地权界定不清楚的,常常引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虚置。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没什么了不起,但实际上土地所有权不明晰,侵蚀行为就难免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守英  
中国农村在近期发生的以包产到户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变迁,自它发生之日起至今,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在本文中,我们拟侧重于经济学方法在具体分析中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不打算卷入是“私有制好,国有制好,还是集体所有制好”的争论,而是将注意力主要放在现行农地制度结构中存在哪些因素在制约着农户的投资、积累和长期预期。因此,本文不是一个对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应该朝什么样的方向迈进才有出路的药方,而是对有待改进的制度因素的刻画,而且在分析这些制约因素时将着眼点放在农户层次上。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廖长林  高洁  
征地过程中农民集体土地产权的残缺表面上看是现行的土地管理法造成的,根源则在宪法第十条。而宪法第十条与第十二条之间存在严重的法理冲突。消除冲突的关键在于,必须从平等保护的立宪本源出发,确保农民集体土地作为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宪法第十条的相关条款和整个土地管理法进行修订。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莉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主体不明、产权界限不清、产权残缺等内在缺陷 ,导致农民利益没有合法保障 ,尤其在农地被征用过程中 ,农民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失地农民生存危机凸现 ,成为社会安定的巨大隐患.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赵美玲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这一制度安排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地制度作为规范人们在农业生产上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其内容包括农地的产权制度,农地的经营制度,农地的流转制度和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骏  杨莹莹  
在实现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产权是影响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因素。以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为出发点,运用土地产权对农户土地流转影响的经验研究,结合中外土地流转的不同路径分析,分析土地产权残缺性下,土地预期、虚拟控制权、土地制度路径依赖等因素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土地产权制度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根本原因,而具体的影响机制则取决于"虚拟控制权"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守英  
本文从法律、政策和地方创新三个视角回顾了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进程和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土地制度因不同用途沿着不同的路径演化:农地制度无论是地方创新还是政策和法律的制定都朝着强化土地物权和以农户为主体的市场交易方向发展,而非农地制度却在朝着强化地方政府垄断和土地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同一块土地因用途改变而导致土地权利结构改变和利益分配方式变化,是现行土地制度的最主要缺陷。政策创新的基点是:在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盘活宅基地市场;探索征地中对失地农民的财产补偿办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让农民以土地财产权利参与现代化进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宪明  
公平与效率是我国农地制度变迁一直面临的两难抉择。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与其说是尝试不同的制度安排过程,不如说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过程。现行农地制度中农地分配、农地调整、农地流转、农地征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本质上都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我国农地制度进一步变迁的方向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翠英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以来,曾一 度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 是,由于前期思想与理论准备不足,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近些年日益显现。 尤其是土地所有权制度方面的诸多漏洞,导致了农民无论作为个人还是 集体都无法享有法律在名义上赋予的农地所有权,从而在土地使用权、收 益权和转让权等各方面受到种种侵犯,最终造成农民的普遍贫困。要改 变这种现状,必须大胆改革现行农地产权制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萍  单宏洁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民长期游离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从而使农地成为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作为农村社会保障替代物的土地保障也就在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农户对土地保障的强烈需求,诱发了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家庭承包制的推行使土地保障在回归的基础上得到强化,其复位不仅是农户克服生存压力的集体回应,而且承载着农民对公平的诉求。在完成释放家庭承包制制度绩效的历史使命之后,土地保障削弱了家庭承包制演进的路径依赖,阻滞了农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变革。必须在弱化土地保障的基础上改革农地产权制度,从而提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义华  
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经30多年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也表现出一定的消极作用,阻碍了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章针对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实施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思路,并建议:继续推动和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农村土地证券化信用担保、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为土地证券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冀县卿  钱忠好  
土地征收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不尽合理有关: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使当事人缺乏维权的法律支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排他性,使当事人缺乏维权的自我激励;政府对农地产权的不当限制直接侵害了当事人的土地权益。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思路应该是:以"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为思想指导,通过重构农地产权制度以有效约束政府征地行为,通过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以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并逐步实现城乡土地市场的一体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藏俊梅  王万茂  
研究目的:基于现行土地产权体系和农地保护政策体系,分析农地发展权的内涵、归属,确定农地发展权的设定方案并探讨其在农地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当前,在中国引入农地发展权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中国土地产权体系现状下农地发展权设定方案的提出及其运用,说明了农地发展权可以作为国家对土地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弹性手段,将在土地征用、土地储备、土地规划等土地政策的实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