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48)
- 2023(11906)
- 2022(10092)
- 2021(9685)
- 2020(7970)
- 2019(18376)
- 2018(18491)
- 2017(36116)
- 2016(19680)
- 2015(22437)
- 2014(22638)
- 2013(22476)
- 2012(20673)
- 2011(18725)
- 2010(18764)
- 2009(17173)
- 2008(16778)
- 2007(14733)
- 2006(13080)
- 2005(11519)
- 学科
- 济(82029)
- 经济(81943)
- 管理(55476)
- 业(53896)
- 企(43777)
- 企业(43777)
- 方法(37346)
- 数学(32082)
- 数学方法(31780)
- 中国(23986)
- 农(23180)
- 业经(19507)
- 财(18453)
- 地方(16962)
- 学(16658)
- 制(15691)
- 农业(15212)
- 贸(14742)
- 贸易(14735)
- 易(14306)
- 理论(13746)
- 和(13470)
- 技术(13468)
- 银(12666)
- 银行(12634)
- 产业(12478)
- 环境(12300)
- 行(12089)
- 融(11356)
- 金融(11355)
- 机构
- 大学(287277)
- 学院(286996)
- 管理(115219)
- 济(114352)
- 经济(111840)
- 理学(99900)
- 理学院(98852)
- 管理学(97363)
- 管理学院(96860)
- 研究(93164)
- 中国(68117)
- 京(61527)
- 科学(56803)
- 财(52637)
- 所(45884)
- 财经(42595)
- 研究所(41698)
- 农(41635)
- 中心(40989)
- 业大(40927)
- 江(40402)
- 北京(39357)
- 经(38503)
- 范(38482)
- 师范(38201)
- 经济学(33916)
- 院(33857)
- 州(33440)
- 农业(32571)
- 财经大学(31629)
- 基金
- 项目(192289)
- 科学(150852)
- 研究(145396)
- 基金(137718)
- 家(118304)
- 国家(117282)
- 科学基金(100526)
- 社会(90388)
- 社会科(85582)
- 社会科学(85561)
- 省(75107)
- 基金项目(73566)
- 教育(66389)
- 自然(63448)
- 划(63063)
- 自然科(61849)
- 自然科学(61836)
- 编号(61065)
- 自然科学基金(60719)
- 资助(56103)
- 成果(49948)
- 重点(42546)
- 部(42537)
- 课题(41867)
- 发(41866)
- 创(40095)
- 项目编号(37734)
- 创新(37225)
- 教育部(36651)
- 国家社会(36346)
- 期刊
- 济(126676)
- 经济(126676)
- 研究(87466)
- 中国(49498)
- 管理(42282)
- 学报(42040)
- 科学(39657)
- 农(38494)
- 财(36729)
- 教育(34838)
- 大学(32098)
- 学学(29920)
- 农业(27438)
- 技术(25866)
- 融(22905)
- 金融(22905)
- 业经(22269)
- 财经(20317)
- 经济研究(20126)
- 问题(17523)
- 经(17301)
- 图书(16011)
- 理论(15424)
- 科技(14650)
- 技术经济(14325)
- 实践(14225)
- 践(14225)
- 现代(13994)
- 商业(13811)
- 业(12877)
共检索到4125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名梁 史静妍
现代产业学院是“产学研教创”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既发挥了学校教学互动、学研相交的功能优势,又充分展现了政府、企业等外部环境主体的产业运行实体作用,以产教融合、研用互促实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知网2012年—2022年的相关文献研究,总结了学者对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多维综述视角,在深度解读我国现代产业学院概念内涵、逻辑进程的同时,系统阐释了主要包括基于理论层面的现代产业学院生成逻辑与发展历程、组织属性与内核要素、运行机制与制度创新、改革路径与风险防范以及基于实践层面的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经验。基于此,对我国现代产业学院问题研究的未来走向,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四个方面做出进一步展望,以期为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雪翠 王屹
从创设价值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兼具多维学科视角的新型校企合作形势下的社会共享型组织。产业学院以共生共建共享为逻辑出发点组建创设,着眼于实现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的共性需要,归宿于实现区域的整体性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创设过程中应完善顶层设计,整合多元利益;做好精准定位,避免产业学院的生态与区位重叠;坚持质量兜底,提升产业学院的持续赋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产业学院 区域适应性 产教融合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梁学成
旅游业是一项公认的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也是一种人们参与度最大、影响面最广的现代人文活动。它以探求新知和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为驱动,使游客从领略自然风光、观瞻历史胜迹、体验文化魅力等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身心和感知世界的美好经历,并享受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作为一种显性的精神消费,旅游业的幸福效应已成为社会共识。在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旅游业已被列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结合改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昕 高鸿
产业学院是一种创新型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具有产业与教育的双重属性,其发展亦遵循产业与教育的双重逻辑,是区域产业集聚与创新需求的外驱力与职业教育自身变革的内驱力共同推动的结果。创新性地推动产业学院发展,应着力于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促进作用,推进产业学院融入区域创新系统;基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优势,精准定位产业学院功能与特色;基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求,推动产业学院成为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小中
高职现代产业学院是职教改革制度驱动的办学创新,也是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和产教融合的集成载体,更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当前现代产业学院发展之势迅猛,但也存在定位不清、地位模糊、治理不善、效能偏弱、持续性差等现实掣肘,对此,必须在现代产业学院发展中赋予法律层面独立运行能力,在顶层设计中科学谋划办学定位,在科学治理中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协同机制、健全评价机制、构建数据平台等,全面增强协同办学效能,以提升产业学院发展水平,助推高职教育和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姚荣
德国大学自治的公法规制表现为公法人制度对大学自治的维系、恪守与保障,旨在建构国家监督与大学自治的动态平衡与合作伙伴关系。德国公立大学在传统上被赋予公法社团与公营造物的双重法律地位,形成学术自治与国家管制并存的双重集权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新调控模式被部分引入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大学自治的公法规制被重新诠释。形塑国家规制、学术自治、管理自治、利益相关者引导与竞争机制五种治理机制良性互动的"治理均衡器",构成德国大学自治公法规制的现代内涵。
关键词:
德国大学 大学自治 公法规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朱斌 葛扬
追逐与实现技术创新是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隐性逻辑和潜在主线。发达完备的资本市场高度契合技术创新特点,也就是资本市场筛选评价技术创新的规律在发挥作用。美国硅谷和纳斯达克强力驱动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现代化分工与协作视域下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适用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要紧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机制、环境、条件,与创新驱动、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贯通起来,立足我国资本市场"新兴+转轨"特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着力锻造新时代"国之重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芮飞军
学界对《资本论》逻辑起点的认识有较多的争议,《资本论》逻辑起点可以在实践哲学思维下得到提炼,一些争议可以在实践哲学维度下得到排解。实践哲学以其反思、解释、改造等功能审视历史与现实的逻辑起点,在“人与物”对象化关系中进行过程性的抽象和反思。实践哲学能够从反思主体和反思对象相统一的视角观察对象,把主体的能动性和客观必然性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资本论》商品逻辑起点的理论逻辑。商品一般、商品个别推论到商品具体,成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理解《资本论》商品范畴辩证法的关键,给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方法论启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梁学平
作为公共财政理论中的基础性概念,"公共物品"概念广为人知,业已成为政策话语体系中的常识性用语。尽管如此,对公共物品内涵的理解始终存在着很大分歧。总的来看,对公共物品内涵的诠释,无非是仅从消费特征,或者供给特征,或者外部性特征角度来进行的。然而,基于不同角度的诠释,公共物品的内涵会有所不同,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问题。因此,公共物品内涵的诠释一定要从多角度进行审视,并要与公共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以及公共经济活动的目标相关联。
关键词:
公共物品 消费 供给 外部性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郑锦荣
一直以来,业界对服务外包尚未有权威的诠释和定义,其内涵和外延界定分歧较大,而且,服务外包过时论亦不绝于耳。本文从企业间分工、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的视角分析了服务外包发展的根本动因,提出了服务外包是智力资源整合的有效手段,揭示了服务外包的本质属性是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此外,文章还论述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的关系,指出了服务外包泛智能化的最新发展趋势。
关键词:
服务贸易 服务外包 业务流程 企业间分工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郑锦荣
一直以来,业界对服务外包尚未有权威的诠释和定义,其内涵和外延界定分歧较大,而且,服务外包过时论亦不绝于耳。本文从企业间分工、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的视角分析了服务外包发展的根本动因,提出了服务外包是智力资源整合的有效手段,揭示了服务外包的本质属性是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此外,文章还论述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的关系,指出了服务外包泛智能化的最新发展趋势。
关键词:
服务贸易 服务外包 业务流程 企业间分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圆刚 张宏梅 何杨媚 季磊磊
文旅融合与社会福祉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当前,在“十四五”规划新时代与新冠疫情挑战的复杂背景下,以高质量文旅融合增强人民幸福感的要求尤为迫切,文旅融合推动社会福祉的内涵更加复杂,亟待理论更新。基于此,文章从逻辑诠释、量化测度、机制框架等层面对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福祉效应研究及其需求进行提炼与探索。(1)研究厘清了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福祉的基本概念、宏观逻辑和“人本”逻辑。(2)研究明确了现有文旅融合和社会福祉测量方式及其不足,提出文旅融合推进社会福祉的测度创新,构建的测量模型既包含传统文旅产业耦合测度,也包括广义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度,并涵盖旅游者与居民的双主体测度。(3)研究提出文旅融合推动社会福祉的机制,涉及宏、中和微观层面,包括文旅融合多维度发展对宏观经济社会福祉的推动机制、文旅融合区域协同对目的地集体福祉的推动机制以及文旅融合体验优化对主客主观福祉的提升机制。研究提出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福祉的挑战与契机,为政府治理和目的地管理提供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诚颖 陈锐 郦金梁 史占中
第四次科技革命背景下形成的工业智能化方兴未艾、影响持续加深。基于对经济学视角的辨析,工业智能化本身并不能扮演“垄断趋势”的终结者,无法自发促成市场竞争。因此,分析工业智能化的机制特征,针对采用智能化技术的决策进行经济分析。通过经济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具有赋能属性,并对相关产业的赋能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强,从而具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潜力。基于典型事实分析表明,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存在路径依赖性,不难预见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具有自我强化的垄断趋势。本研究为政府推动工业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解释,中国与美国均具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大国竞争合作中拥有相匹配的战略能力,将引领和主导全球工业智能化的发展。
关键词:
工业智能化 路径依赖 垄断 经济分析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郑永和 王杨春晓 王一岩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本研究通过总结当下教育的表征形态、理论基石和研究范式,归纳出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是以真实教育问题为导向,有效结合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为代表的科学与技术,以发现教育基础规律为重点研究内容,服务于以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多元教育评价、优质服务供给与治理的新型教育研究。基于内涵,本研究考察并参考自然科学基金"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的申请主题,将智能时代的教育科学研究归为"基础规律层""技术方法层""智能服务层",构建了教育、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教育科学研究逻辑框架。最后,从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向、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和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构建教育科学研究体系四个方面明确了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进路,以期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