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83)
2023(3642)
2022(3103)
2021(2835)
2020(2441)
2019(5571)
2018(5794)
2017(12358)
2016(6383)
2015(7476)
2014(7612)
2013(7943)
2012(7541)
2011(7081)
2010(7273)
2009(7191)
2008(6966)
2007(6227)
2006(5813)
2005(5330)
作者
(19938)
(16403)
(16220)
(15628)
(10256)
(7649)
(7629)
(6255)
(6162)
(5711)
(5430)
(5294)
(5107)
(5098)
(5083)
(4869)
(4791)
(4787)
(4786)
(4644)
(4059)
(3974)
(3904)
(3749)
(3716)
(3684)
(3605)
(3484)
(3185)
(3112)
学科
(32325)
经济(32290)
管理(17506)
(14925)
中国(14551)
方法(14408)
数学(13667)
数学方法(13585)
(9175)
(8766)
企业(8766)
(6864)
(6784)
贸易(6780)
(6580)
(6356)
城市(6311)
地方(6302)
(6105)
银行(6103)
(5939)
农业(5604)
环境(5201)
业经(4765)
(4738)
金融(4738)
(4619)
城市经济(4599)
结构(4433)
(4238)
机构
学院(104925)
大学(104854)
(48638)
经济(47570)
管理(39658)
研究(35738)
理学(33756)
理学院(33378)
管理学(32955)
管理学院(32757)
中国(28900)
(23633)
(22911)
科学(19960)
财经(18918)
(17754)
(17072)
研究所(15725)
中心(15522)
经济学(15484)
(15214)
北京(14927)
(14476)
经济学院(14089)
财经大学(14019)
(13512)
师范(13431)
业大(13275)
(12785)
农业(12160)
基金
项目(61796)
科学(48813)
基金(45725)
研究(45170)
(38981)
国家(38676)
科学基金(32967)
社会(30498)
社会科(28926)
社会科学(28919)
基金项目(24390)
(22385)
自然(20348)
教育(19891)
自然科(19848)
自然科学(19843)
自然科学基金(19410)
(19280)
资助(18769)
编号(18601)
成果(14497)
(14345)
(13529)
重点(13251)
国家社会(12720)
课题(12408)
教育部(12276)
人文(12030)
(11611)
社科(11515)
期刊
(56787)
经济(56787)
研究(36654)
中国(15823)
(14497)
管理(13849)
(13264)
科学(12425)
学报(11655)
(11358)
金融(11358)
经济研究(10260)
业经(10244)
问题(10042)
农业(9330)
大学(9175)
财经(8988)
学学(8762)
(7743)
商业(7734)
技术(7590)
(6635)
城市(6530)
统计(6441)
理论(6369)
教育(6363)
现代(6067)
实践(5736)
(5736)
(5613)
共检索到158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婧婧  陶文星  包广静  李智国  
文章简述了我国特大城市从1990年到2001年的城市用地增长情况,综合选取10个因素作为特大城市建设用地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数据。用相关分析法得出所选影响因素的Pearson相关系数,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特大城市建设用地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剔除次要影响因素,再应用偏相关分析法得出各显著影响因素偏相关系数,进而根据偏相关系数判断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最后提出有利于各地区特大城市建设用地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晋宇  
一、问题的提出 1989年春天,进入广州、北京等特大城市的农民工过剩,对这些城市的承载力构成威胁。未来一个时期这种人口的冲击仍会存在,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一方面是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高不下以及流动人口的迅猛增加(1988年北京流动人口平均每日为110万,比1980年增长了一倍多),另一方面是建国40多年来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费用只占总投资额的2.19%,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由此,虽然外国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疏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特大城市的形象问题引起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的设计、工具以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在密集型大城市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均匀空间的比较之中提出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熊竞  胡德  何文举  陈美玲  
基层政区作为国家政权的末梢和经济社会的直接管理单元,其通过行政逻辑下的区划调整来应对基层空间重组已难以胜任,特别是对于特大城市而言,基层空间的重组更是复杂而快速。无论是历史、理论还是实践,特大城市基层政区的改革都指向"治理区划"的新理念。文章从职能的重心变迁、空间的治理转向和实践的创新趋势等三个方面对"治理区划"这一新理念进行了构建。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三庚  宋毅成  
从经济规模、结构升级和外向程度三个维度对我国特大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建设进行了回顾,在对比CBD发展阶段和外部条件差异、产业选择和区域分工差异、开发模式与要素集聚化差异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CBD差异化发展的特有规律,认为该过程实现是特大城市结构调整的必要阶段。最后,针对特大城市CBD差异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管理组织和政府职责转变等具体实践提出了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戴志敏  罗燕  
我国特大城市金融业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腹地金融业发展滞后、区域联动不足、人才分布不均等,成为制约我国特大城市金融业发展与金融辐射效应提升的关键因素。在借鉴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加快腹地金融业发展、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加强金融人才流动等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晓军  潘芳  张若曦  齐元静  
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特大城市始终是城镇化的核心,并且在城镇化水平稳定的情况下,特大城市仍将不断扩张。特大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些城市的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通常是所在区域的发展核心,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了解这些特大城市的发展现况以及从GDP、人口总量、建成区用地等多指标角度分析它们的发展特征,将有助于准确了解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下一步调整政策的有益线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蓓,李艳娜  
基于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建国后的历史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城市地域扩展的类型:迅速发展型,较快扩张型,一般发展型,缓慢发展型。并选用单位土地产出,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幅度以及单位面积增加值区位商等指标分析了我国特大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用地效益问题。最后针对城市的扩展模式与城市的用地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等问题,提出:①土地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②完全市场化的用地机制可以有效保证城市土地整体的效益水平;③我国的城市用地相对于国外而言仍有增长潜力。所以,可选择的政策路径是:①政府不应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②政府应该尽可能获取完整准确的城市统计资料;③土地产权的界定应该明确;④加强基础项目建设,为土地进一步释放潜能提供支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逄金玉  
由信息化、数字化到智慧城市的发展,相应要求特大城市积极向智慧城市转变,这也是特大城市解决突出问题,适应管理复杂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特大城市与智慧城市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并以上海市与宁波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为例,展示了智慧城市的技术共性与相异的应用路径。在技术、体制、应用、产业促进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特大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的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中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已经在实践中走过多年,然而学术界对于人口调控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很多基本问题上也缺乏共识。文章在对当前国内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的一些思考。从大城市人口自发调节的市场机制会出现失灵,特大城市病与人口因素的关系,短板资源对城市规模增长的硬约束等多个方面,论证了政府对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的必要性。在具体调控措施上,提出了政府在特大城市人口调控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避免陷入人口决定论,注意人口调控的目标多元性,防止人口调控中的政府失灵,注意产业疏解与人口疏解的协调一致,以及在调控手段中注意避免直接行政干预,要在城市治理中采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腾云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方法对中国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及其提高潜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①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水平一般,且大部分城市要素效率偏低;②导致要素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偏低;③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的提高潜力都比较大,且呈现出明显的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渐提高的空间分异现象;④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的提高潜力与城市规模等级呈负相关的关系。从要素效率和提高潜力上看,主要特大城市土地等资源紧张的原因主要在于利用效率不高,因此,通过技术进步,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成为这些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提高要素的效率应成为我国政府主导型特大城市发展的主要策略和缓解...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昌东  周春山  
研究了全国52个特大城市1990~2008年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多中心、多轴线的演变,多中心结构、带状结构和放射结构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演变特征在1990~2000年表现更加明显,多轴线的演变特征在2000~2008年表现更加明显;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受城市空间规模扩大,城市产业结构类型和城市空间增长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基于1990~2008年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将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归纳为单中心结构分化、轴线结构强化、单中心结构回归三种基本模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潘鑫  胥建华  赵新正  
交通政策实践分析表明,京沪两市目前交通实践主要集中于交通供给政策,交通需求政策和空间政策实施力度不够,这与发达国家大城市交通实践形成鲜明对比,也导致了京沪城市交通效率低下。两市交通政策的最大差别在于对个体机动车辆的控制方面,上海通过私家车牌照拍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小汽车的增长速度,而北京由于缺乏有效举措导致小汽车过快增长,这一政策差别是两市交通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京沪交通比较研究,就我国特大城市交通战略的未来走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城市交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仙  
本文提出了分三阶段有效治理特大城市面临的严重的"城市病"的基本思路:近期主要靠强化城市运行的日常管理,挖掘现有基础设施的潜能;中期靠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努力增加城市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远期则靠城市功能的调整和疏散,最终实现城市人口与城市基础设施容量的动态平衡。最后,针对我国一些特定特大城市,如北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