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40)
2023(16180)
2022(13126)
2021(11981)
2020(9768)
2019(21807)
2018(21470)
2017(41081)
2016(22209)
2015(24962)
2014(24825)
2013(24586)
2012(22578)
2011(20189)
2010(20519)
2009(19435)
2008(19411)
2007(17636)
2006(16162)
2005(14795)
作者
(67363)
(55950)
(55810)
(52478)
(35441)
(26676)
(25152)
(21665)
(21200)
(20087)
(18965)
(18487)
(17919)
(17759)
(17299)
(16812)
(16730)
(16505)
(16144)
(16142)
(14138)
(13849)
(13556)
(12649)
(12644)
(12505)
(12499)
(12457)
(11035)
(10999)
学科
(101734)
经济(101620)
(88509)
管理(77478)
(77100)
企业(77100)
方法(38932)
(33336)
业经(33017)
中国(30915)
数学(30293)
(30246)
数学方法(30073)
地方(23628)
农业(23457)
(21363)
(21357)
财务(21307)
财务管理(21277)
企业财务(20077)
技术(19996)
(19322)
贸易(19305)
(18776)
(17274)
(17078)
银行(17029)
(16461)
理论(16439)
(16194)
机构
学院(331875)
大学(324794)
(139157)
经济(136563)
管理(129722)
研究(110436)
理学(110294)
理学院(109125)
管理学(107735)
管理学院(107102)
中国(86893)
(68998)
科学(66605)
(66373)
(61183)
(56458)
财经(51952)
(51469)
研究所(50633)
中心(50397)
业大(49935)
农业(48125)
(47068)
北京(43741)
经济学(41428)
(41386)
(40831)
师范(40347)
(39237)
财经大学(38084)
基金
项目(211855)
科学(167180)
研究(155198)
基金(152507)
(133221)
国家(131942)
科学基金(113386)
社会(100328)
社会科(95245)
社会科学(95221)
(85362)
基金项目(80874)
自然(71965)
(70537)
自然科(70279)
自然科学(70258)
教育(69483)
自然科学基金(69048)
编号(62627)
资助(60592)
(50682)
成果(50309)
重点(47333)
(46948)
(45509)
(45024)
课题(43372)
创新(43140)
国家社会(41339)
发展(40472)
期刊
(162790)
经济(162790)
研究(97572)
中国(66938)
(57545)
(52600)
管理(51752)
学报(51168)
科学(47130)
农业(39239)
大学(38412)
学学(36435)
(34165)
金融(34165)
教育(31764)
技术(31225)
业经(30404)
财经(26077)
经济研究(25869)
(22521)
(22268)
问题(21872)
技术经济(18135)
商业(17603)
(17512)
现代(16119)
理论(15686)
科技(15529)
图书(15500)
国际(15086)
共检索到509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於少臣  
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介入极大提高了物流运转效率,降低了物流出错率,同时以系统化的技术操作取代了体力劳动,促使物流业实现飞跃性发展。而在信息业发展过程中,物流业提供了具体的应用场景,有效扩展了信息业发展规模,为后续信息革新奠定了基础。在物流业和信息业的良性互动中,两个产业共同发展的力量势必能够超过各自发展的力量。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物流业与信息业的深度耦合发展,本文将探索我国物流业与信息业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深化路径。结果表明:在直接效应中,固定资本、产业结构、技术发展、人力资本数量、产业政策均能显著促进本地区物流业和信息业耦合发展。在间接效应中,技术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周边地区物流业和信息业耦合发展。在总效应中,产业结构、技术发展、产业政策能够同时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物流业和信息业耦合发展产生正面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玲  
本文基于一种容量耦合系统模型,实证研究了批零贸易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发展关系。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批零贸易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但呈现出逐年提升趋势;从细分行业看,零售贸易业与物流业耦合发展要强于批发贸易业,但它们的耦合发展水平也都较低;电商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发展程度则明显要高,2016和2017年都已处在磨合阶段。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曾倩琳  孙秋碧  
文章利用1990-2012年我国物流业和信息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物流业与信息业两者之间存在着动态关系,信息业对物流业的影响远高于物流业对信息业的影响。建立的计量模型及投入产出分析表明,信息业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很大,对物流业发展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而且信息业劳动投入较之物流业资本投入更能提高物流业的劳动生产率。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物流业与信息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穆晓央  王力  黄巧艺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的关口,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也进入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而能否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新疆为例,从经济环境、规模水平、投入水平、产出效应4个维度构建物流业内部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双维角度对2007年~2017年新疆14地州市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年间新疆物流业发展水平持续优化但耦合协调度不高且呈现空间异质性,14地州市物流业协调发展差距并未缩小且各地州在滞后系统及阻力因素上均有差异,新疆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英霞  陈佳馨  
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通过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将流通、科技、金融、信息等要素融入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会拓展和丰富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多种功能,其产业地位也会逐步提升。目前,中国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虽然出现了多种形式,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因此,应从优化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多层次耦合发展、推动协同发展、加快实现区域平衡、完善创新机制、大力培育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等方面提升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的实际效果。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曾倩琳  孙秋碧  
物流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物流业与信息业关系具有动态性、复杂性。本文分别选取了代表物流业与信息业的八个衡量指标,基于2003—2012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者的关联度和协调度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全国而言,两者的关联度处于较强关联以上水平,但耦合协调度不高;八大经济区信息业和物流业发展所受的约束因素有所区别;八大综合经济区信息业与物流业发展的协调度有时空变化差异。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白朋飞  
在阐述物流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2年中国的物流业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借助动态耦合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演化态势。结果表明:1996-2012年间,中国物流业综合指数先是缓慢下降然后又快速上升,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从耦合演化态势来看,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1996-2001年从低级共生向协调发展过度和2002-2012年协调发展两个阶段。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龚雪  荆林波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通过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括藏、港、澳、台)的截面数据,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利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考察“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得出:2009—2020年,全国“两业”耦合协调度由最初的濒临失调阶段逐步提升为中级协调阶段,协调程度日渐提高;不同区域和省份的“两业”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沿海经济区的“两业”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在东北、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北部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影响不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呈现负相关。因此,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地区异质性,因地制宜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两业”耦合协调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龚雪  荆林波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通过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括藏、港、澳、台)的截面数据,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利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考察“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得出:2009—2020年,全国“两业”耦合协调度由最初的濒临失调阶段逐步提升为中级协调阶段,协调程度日渐提高;不同区域和省份的“两业”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沿海经济区的“两业”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在东北、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北部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影响不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呈现负相关。因此,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地区异质性,因地制宜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两业”耦合协调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春豪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关联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总的来看,信息业与物流业关联程度是显著的,而且关联程度是逐年增强的;具体来看,信息业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间的关联程度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信息业与仓储业物流、贸易业物流和交通运输业物流的关联程度的变化趋势是逐步增强的,但与邮政业物流的关联程度却始终相对较弱。文章最后提出了信息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煌强  
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物流业发展的宏观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对物流业发展影响最大,而政府给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提高物流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亦琴  王洪远  
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延长、拓宽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本文研究服务业与农业耦合的机理,以浙江省为例,运用产业耦合度评价模型和计量模型分析方法,实证测度农业服务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绩效。研究发现,浙江省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耦合协同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软性生产要素,但是其耦合关联度较低,耦合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极大地制约了浙江农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本文提出了在传统农业中聚集现代服务业要素的路径,构建了服务业与农业耦合发展的新模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先民  韩朝亮  
本文以全球价值链攀升动力机制为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为视角,通过测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阶段及特征,分析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处于松散耦合阶段。中国在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应实现从低级要素向中级、高级要素升级,并不断进行产业组织创新;通过国内市场优势,实现国内分工体系重构,形成国家价值链(NVC);基于全球范围内关键要素的再整合,最终嵌入全球价值链(GVC),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梁红艳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水平及其演化特征,检验两业融合的绩效,并探究两业融合的提升路径。研究方法:运用改进距离协同模型测度分析2004~2018年两业融合水平及其演化特征,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两业融合的绩效,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两业融合的提升路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水平呈持续增长趋势,发展初期即实现了由初步融合向基本融合的阶段跃进,但深化进程缓慢,目前还未实现良好融合。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两业融合水平领先,中部与东北次之,西部最低;劳动、资本、技术三类要素密集型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水平无明显差异。在两业融合系统中,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制造业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提高地区信息化水平、改善地区契约环境可以增强物流业对制造业绩效的提升作用。制造业信息化密度越高,地区信息化水平的调节作用越突出;不论制造业契约密度高低,地区契约环境的调节作用都存在且无明显差异。研究创新:从地区和行业层面系统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演化特征;比较分析两业融合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综合考虑地区环境与行业特征,构建"地区信息化水平—制造业信息化密度""地区契约环境—制造业契约密度"分析框架探究两业融合的提升路径。研究价值:为促进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柱  
本文选取2009-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与协调发展关系。文章最后提出要根据地方的市场需求,适度调整物流产业发展规模,根据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不断提升物流产业与经济的契合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