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49)
2023(4545)
2022(4100)
2021(3994)
2020(3643)
2019(8189)
2018(8496)
2017(17927)
2016(9593)
2015(10591)
2014(10489)
2013(10743)
2012(10286)
2011(9496)
2010(9721)
2009(9355)
2008(9142)
2007(8482)
2006(7891)
2005(7110)
作者
(28226)
(23478)
(23347)
(22574)
(14849)
(11250)
(10898)
(9051)
(8958)
(8491)
(8092)
(7843)
(7674)
(7459)
(7278)
(7249)
(7076)
(6896)
(6797)
(6785)
(6025)
(5748)
(5623)
(5536)
(5333)
(5312)
(5231)
(5231)
(4837)
(4768)
学科
(39789)
经济(39645)
(24513)
管理(24059)
方法(19058)
(18329)
企业(18329)
数学(15506)
数学方法(15384)
中国(13697)
(13178)
(9771)
业经(9337)
(9219)
农业(7928)
(7880)
(7734)
贸易(7730)
(7693)
(7584)
(7123)
银行(7111)
理论(7108)
(6842)
(6015)
技术(5894)
地方(5658)
环境(5651)
(5554)
金融(5552)
机构
大学(141754)
学院(141034)
(60846)
经济(59487)
管理(52341)
研究(50656)
理学(44520)
理学院(44007)
管理学(43210)
管理学院(42960)
中国(39282)
(31401)
科学(30141)
(29887)
(26911)
(25167)
研究所(24217)
财经(23563)
中心(22322)
(21174)
(21135)
北京(20562)
业大(20551)
农业(19957)
(19008)
经济学(18917)
师范(18836)
(17837)
财经大学(17294)
经济学院(17135)
基金
项目(87293)
科学(68089)
研究(65575)
基金(62269)
(54713)
国家(54233)
科学基金(44702)
社会(42645)
社会科(39206)
社会科学(39192)
(33409)
基金项目(32109)
教育(30215)
(29060)
编号(27579)
自然(27378)
自然科(26680)
自然科学(26674)
资助(26303)
自然科学基金(26191)
成果(23155)
(20593)
重点(19891)
课题(19374)
(19311)
(17882)
教育部(17230)
国家社会(17155)
(16824)
创新(16763)
期刊
(69067)
经济(69067)
研究(44998)
中国(29308)
(22551)
学报(21255)
(20841)
科学(20284)
管理(19091)
教育(16658)
农业(15775)
大学(15774)
学学(14585)
(13901)
金融(13901)
财经(11811)
技术(11742)
经济研究(11555)
业经(11407)
(10199)
问题(10074)
(8521)
统计(8061)
(8025)
技术经济(7563)
理论(7341)
图书(7011)
资源(6853)
国际(6782)
(6722)
共检索到217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  袁富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家宙  陈明亮  何圆球  
在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红壤区通过水稻测坑试验 ,测定了农田水量平衡各分项。结果表明 ,低、中、高水分条件下早稻的蒸散需水量为 36 8.6~ 415 .4mm ,日均蒸散量为 4.2 9~ 4.83mm d。 5月~ 7月的降水总量可以满足早稻的蒸散和渗漏需要 ,并有多余的水分需排出。但由于降雨间隔不匀 ,仍需少量灌水来补充调节。晚稻低、中、高 3种水分状况下蒸散量为 334.9~ 384.2mm ,略低于早稻 ,但日均蒸散量高于早稻。即使雨水偏多年份的降水也不能满足晚稻的生长需要 ,必须灌水补充。在多雨年份淹水灌溉的高水分处理谷物产量比中等水分的要低。早稻低水分使总穗数和千粒重减少 ,每穗总粒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樊闽  程锋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全国及各省40年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状况,提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支撑。研究方法:根据粮食生产的S型曲线,分4种类型分别对各省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其中有部分省属于粮食主产区,应引起高度重视;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或较低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仍在不断增加。研究结论: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但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粮食的减少是刚性的;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可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保...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惠玲  
国内外对经济增长的要因分析,提供了不少方法,其中对科技进步作用的评价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资金产出率估算法、劳动生产率估算法等。笔者拟在提出两种计算科技进步率的方法后,进而对潜在生产能力问题作一浅析。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孟晓群  
本文首先阐述雷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现状,并指出金融是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然后在分析雷州市金融支持农业生产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小萍  陈百明  张添丁  
以"藏粮于地"战略思路为基本出发点,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构建了中国粮食现实生产能力评估框架,确定了当前"藏粮于地"的方式。认为粮食闲置生产能力构成"藏粮于地"粮食现状增产潜力,即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利用该评估框架,运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遥感、统计等数据,对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为4 180.33×104t,占现实粮食产量的8%。如果变现这一"藏"粮能力,按人均粮食占有标准400kg计,粮食自给率可增加8个百分点,说明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由此,提出了实现"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曾五一  
一、潜在总供给理论概念的界定 笔者认为:在讨论潜在总供给的理论概念时,要注意区分以下几种不同含义的总供给。一是潜在总供给;二是意愿总供给;三是实际总供给。所谓潜在的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正常的生产强度下,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社会产品的总体能力。潜在总供给是由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及其配置情况决定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也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韩星焕  郭秀芳  
生产能力有效利用指标初探吉林农业大学韩星焕,郭秀芳目前常用于反映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生产能力集约集用指标、生产能力粗放利用指标和生产能力综合利用指标等三类,其中的生产能力综合利用指标被认为是最主要和最概括的指标。①这三类指标都能从某一...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米黎钟  曹建海  
本文在界定生产能力过剩涵义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现状及其重工业化特征.从市场预期、要素定价、投资体制、宏观经济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原因,提出了消除生产能力过剩“长短结合”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丁敬平  赵英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处于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值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状态。改革开放的10多年来,这种状况虽然已有所改进,但总体上仍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发展形态。今后我国要解决人口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而人民生活水平又要不断提高的矛盾,唯一的出路就是走社会生产集约化的道路。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一些看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其友  高明杰  姜文来  陶陶  唐曲  
本文系统界定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安全和资源安全阈值等基本概念,以耕地和水资源为重点,分别构建和应用了基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安全的资源阈值模型与资源保障评测标准。测算结果表明,2020年全国粮食安全需求量为5.14~5.42亿t,耕地和灌溉水资源阈值分别为12363.3万hm2和3417亿m3,分别存在约5%和7%的供需缺口;2030年,全国粮食安全需求量为5.51~5.82亿t,耕地和灌溉水资源阈值分别为12796.2万hm2和3242亿m3,分别存在约10%和3%的供需缺口。未来我国农业资源供给压力呈扩大趋势,应以水、土资源阈值为底线,加快制定国家农业基本资源安全战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方涛  
社会生产方式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处理的好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当代有些学者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运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形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的生态边界研究。我们认为,对绿色GDP的追求、对低碳经济的向往和开发与修复并举的理念都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生态边界,都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基石,单位制度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体制转轨和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而"单位制"城市空间生产方式构成了我国当前城市空间转型的基底,有别于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的规则。对"单位制"城市空间生产的研究,既是对既有城市发展路径的反思,又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模式的探索,是我国城市空间转型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从政治经济空间组织、计划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公有制的土地制度和重工业导向的城市经济发展路径等方面概括了"单位制"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基础,揭示出"单位制"城市空间生产方式在组织单元、政治经济功能、生产主体和功能单元、生产内容和职能、空间生产的价值倾向以及相应的空间分化形态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同时指出新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单位制"空间生产方式的效率相对低下、城市企业主义治理下空间商品化属性凸显、空间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悖离而导致空间冲突锐化、"空间公平"的追求的愈加重要等问题,并进而指出城市空间生产方式由封闭式的"单位制"向开放式的"社区制"转型的趋向。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凡  
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的公平与否,是决定社会生产效率、社会环境稳定的直接因素,这一公平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是劳动领域内的公平分配,必须体现劳动的质与量,实现按劳分配,合理拉开差距,保证劳动效率,即差距公平;另一方面,是全社会包括劳动、资本、权利三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