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41)
2023(9769)
2022(8850)
2021(8491)
2020(7236)
2019(16785)
2018(17121)
2017(33533)
2016(18428)
2015(20938)
2014(21049)
2013(21087)
2012(19428)
2011(17621)
2010(17612)
2009(16303)
2008(15822)
2007(13673)
2006(12130)
2005(10642)
作者
(55746)
(45855)
(45663)
(43346)
(29046)
(22084)
(20778)
(18193)
(17380)
(16388)
(15658)
(15297)
(14549)
(14437)
(14055)
(13981)
(13963)
(13650)
(13213)
(13010)
(11531)
(11305)
(11118)
(10376)
(10286)
(10282)
(10200)
(10164)
(9379)
(9127)
学科
(70619)
经济(70540)
管理(50639)
(48257)
(39065)
企业(39065)
方法(34536)
数学(30121)
数学方法(29819)
中国(20015)
(19427)
(17352)
(17171)
业经(14988)
(13812)
(13733)
贸易(13726)
地方(13421)
(13367)
农业(12640)
(11922)
(11652)
银行(11615)
环境(11468)
理论(11428)
(11099)
技术(11095)
(10531)
财务(10473)
财务管理(10452)
机构
大学(268435)
学院(265664)
管理(106296)
(101280)
经济(98901)
理学(92243)
理学院(91177)
管理学(89678)
管理学院(89219)
研究(88805)
中国(64987)
(58204)
科学(57675)
(47236)
(45885)
(45298)
业大(43058)
研究所(42037)
中心(38909)
财经(38322)
(37275)
北京(37141)
农业(35931)
(34704)
(34701)
师范(34358)
(32505)
(30800)
经济学(29377)
财经大学(28559)
基金
项目(182213)
科学(141166)
研究(131566)
基金(130850)
(114930)
国家(114001)
科学基金(96227)
社会(79664)
社会科(75315)
社会科学(75294)
(71071)
基金项目(70716)
自然(64424)
自然科(62808)
自然科学(62788)
自然科学基金(61637)
(60473)
教育(59724)
编号(54765)
资助(54083)
成果(44515)
重点(40464)
(39924)
(38594)
(37443)
课题(37301)
科研(35306)
创新(34937)
计划(33712)
项目编号(33661)
期刊
(110213)
经济(110213)
研究(78069)
中国(45727)
学报(45433)
科学(41364)
(40508)
管理(37877)
大学(33404)
(32654)
学学(31529)
农业(28499)
教育(27832)
技术(21563)
(21401)
金融(21401)
业经(18828)
财经(17835)
经济研究(17197)
问题(15171)
(14978)
图书(14772)
理论(14717)
(13802)
实践(13691)
(13691)
科技(13541)
技术经济(12567)
现代(12290)
商业(11990)
共检索到378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建仁  李传道  
湿地松松针褐斑病是我国南方松树上的重要病害。本文综合概述了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的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的抗病选择和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作了分析评述。122株抗病单株已被收集,4hm2抗病湿地松种子园已在福建省建立,松针褐斑病的抗病机制也作了初步分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方  叶建仁  刘戈  安会翠  
为研究抗松针褐斑病菌在湿地松子代组培苗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以抗病湿地松瓶内组培苗和温室1年生组培苗针叶为材料,测定PAL、PPO、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湿地松PAL和PPO活性与抗病性成一定正相关关系,SOD活性与植株抗病性在48 168 h内表现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建仁  解春霞  王永银  程淑婉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性。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仅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蛋白质。将非蛋白质部分进一步层析分离,应用3种溶剂系统,每系统下都可分出3~4个组分,且都有一个组分能使湿地松针叶褪绿。在几种松针中对毒素最敏感的是湿地松的针叶,其次是马尾松的针叶,再次为黑松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建仁  黄素红  李传道  程淑婉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是我国南方重要病害。在湿地松(Pinuselliottii)抗褐斑病选育研究的基础上对湿地松针叶中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抗病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二年生健康针叶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水平与针叶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在测定的13个无性系和单株中,4个易感株的酶活性较低,9个抗病无性系中除个别酶活性与易感株相近外,其余无性系的酶活性和比活性都明显比易感株高。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株间差异相对较小,但在总体水平上,抗病无性系的酶活性和比活性也比易感株略高。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液处理后,无论是抗病针叶还是易感针叶,6-磷酸葡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建仁  祁高富  包宏  封维忠  
用毒素粗提液处理寄主愈伤组织 2d后 ,可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严重的细胞原生质泡囊化现象 ,这是寄主受到毒素作用后于细胞水平所表现出的伤害症状。经毒素诱导后用ESR仪检测 ,寄主愈伤组织于 2h内即可产生比对照高得多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继而诱发膜脂脂过氧化反应 ;随着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 ,寄主细胞膜脂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 ,总的变化趋势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 ,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 ;毒素作用后于 4h以内即可产生大量的MDA ,6h内则可检测到严重的离子渗漏 ,造成膜的破坏 ,细胞受到伤害并死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刘吉开  董泽军  
研究比较了松针褐斑病菌 (Lecanostictaacicola)两个致病毒素LA Ⅰ和LA Ⅱ的热稳定性、寄主专化性和最低有效浓度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LA Ⅰ和LA Ⅱ均具热稳定性 ,经沸水水浴加热 15min仍具活性。LA Ⅰ和LA Ⅱ不仅能伤害易感寄主植物湿地松、火炬松 ,对云南松、华山松、紫茎泽兰等也有伤害作用 ,说明LA Ⅰ和LA Ⅱ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LA Ⅰ和LA Ⅱ配成不同浓度溶液生测 ,显示LA Ⅰ对湿地松幼苗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10 0 μg·mL- 1 ,LA Ⅱ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5 0 0 μg·mL- 1 ,LA Ⅰ活性较LA Ⅱ的活性高 4~ 5倍。LA Ⅰ和LA...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刘吉开  董泽军  
采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相结合 ,从松针褐斑病菌的PD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一种致毒活性物质LA -I,该物质为无色油状物。紫外扫描显示LA -I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2 0 7nm。在 36 5nm和 2 5 4nm波长下LA -I无吸收。FAB- MS和HRFAB- MS分别显示该毒素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为 16 2和C6 H1 0 O5;氢谱中的 2个信号 (δ1 2 6 ,δ4 2 2 )表明该毒素物质存在—OCH(CH3)—基团。碳谱显示有 3个碳信号 (δ181 0 9,δ6 6 99,δ2 1 6 9) ,证明存在—COOH ,—CH ,—CH3基团。综合质谱、核磁共振谱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姜景民  虞沫奎  胡世才  罗训志  唐金娣  曹志荣  
将湿地松混系种子筛分为大、中、小三个粒度级进行发芽和播种育苗。据此进行的两地点两年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分级改变了种子的大小和重量分布,影响种子的发芽速度,进而影响到苗木的早期生长。在芽苗时期和苗木生长早期,各粒度级种子所育苗木有差异,但在生长后期已基本消失,混系种子分级未能达到改进苗木质量和一致性的目的。在育苗时首先要考虑种批的遗传构成,其次才是按种子大小或重量分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瑜  袁庆华  李向林  高建明  
【目的】寻找与苜蓿抗褐斑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方法】以褐斑病中等抗性亲本杂交组合(YL0602M×SH0602M)的F1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结合BSA法筛选与抗褐斑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SRAP引物对Me3/Em3在抗、感病DNA池以及建池20单株中产生特异片段。测序结果显示,目标片段大小为169bp,将该标记命名为M3E3-R169。【结论】标记M3E3-R169在20个建池抗、感单株中出现的符合率为80%,初步确定其与苜蓿抗褐斑病基因连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易能君  韩正敏  尹佟明  黄敏仁  曹汉洋  
本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从DNA水平上研究了湿地松 (PinuselliottiiEngelm)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和连锁不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有效等位基因数目在各位点间变动范围为 1 0 47~ 1 996 ,平均为 1 4 499;基因多样度范围为 0 0 44 9~ 0 4 99,平均为 0 2 781 ;Shannon信息指数的范围为 0 1 0 95~ 0 6 92 2 ,平均为 0 4 32 7;这3个遗传多样性度量的大小顺序基本相同。 1 0 4个分离位点共有 5 35 6个位点对 ,其中 35 5对在显著性水平为0 0 5下达到显著的连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雍道敬  李保华  张延安  王彩霞  董向丽  郭长飞  
【目的】褐斑病是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褐斑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和2012年,将褐斑病菌(Diplocarpon mali)分生孢子悬浮液分4—6次喷雾接种于富士苹果各龄期的叶片,接种后观测记录每个接种叶片第1个病斑出现的时间,每3 d观测一次,依此计算褐斑病在富士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接种期间用全自动气象站,每30 min记录接种苹果树附近的气温、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结果】苹果褐斑病在富士苹果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23.8 d;最短潜育期为8—20 d,平均为13.6 d;显症历期为12—54 d,平均为31.3 ...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国模  金崇华  章伟成  
985~1993年在浙江省丽水地区进行了马尾松、湿地松与乔、灌、草、菌立体经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松林立体经营可取得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月波  曲强  魏雅冬  佟德利  孙军德  
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褐斑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5,修剪对病情指数没有明显影响。在30℃、相对湿度大于60%时,随着湿度的增加,病情指数明显升高,最高病情指数为80.9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阙国宁  房建军  葛万川  张守英  毛秋娟  
本试验以火炬松、湿地松、晚松成熟种子的胚为材料,在附加有细胞分裂素(BAP)的GD改良基本培养基(总盐分含量为0.21%;总含氮量为186mg/L)经3~4周培养,在胚或子叶及下胚轴上出现膨大肉眼可见的暗绿色愈伤组织及小芽,其分化率达75%~85%。培养基中的细胞分裂素(BAP)浓度对三种松种不定芽的分化具有很大影响,一般以3~5mg/L为好,在继代培养基中,活性炭对于嫩梢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效果。当嫩梢长至1.5cm时,可供生根。在含有0.5mg/LNAA的生根培养基中经15~20d培养,即长出白色愈伤组织,然后转至无激素培养基中培养15~20d后生根。生根的小植株移栽入土壤,其成活率可达8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应中  赵奋成  钟岁英  李福明  王华南  刘宏杰  
1999年冬 ,在广东台山红岭种子园内进行湿×加杂种松嫩枝扦插繁殖试验。采用 5个插前穗条浸渍处理、2个荫棚环境 (各设 3个重复 )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 ,在合适条件下 ,湿×加杂种松扦插生根率高 ,平均可达 95 .0 %以上 ,扦插苗根系、抽梢生长良好。荫棚环境、遗传因素对生根率、每株不定根数、抽梢长均有显著的影响 ,微型荫棚与大型荫棚相比 ,所扦插苗木的这 3个指标要分别高出 2 .2个百分点、1.39条、8.6 5cm ,但大型荫棚生根较微型荫棚要快 ;家系间这 3个指标的极差分别为 4 .2个百分点、1.4 1条、4 1.75cm。插前采用 1g·L- 1多菌灵水溶液或 5 0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