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77)
2023(4960)
2022(4245)
2021(4085)
2020(3647)
2019(8235)
2018(8295)
2017(17104)
2016(9466)
2015(10566)
2014(10713)
2013(10921)
2012(10460)
2011(9601)
2010(9694)
2009(9179)
2008(9152)
2007(8208)
2006(7397)
2005(6957)
作者
(29654)
(24490)
(24438)
(23615)
(15641)
(11915)
(11176)
(9443)
(9130)
(8932)
(8398)
(8098)
(8070)
(7890)
(7726)
(7630)
(7302)
(7272)
(7240)
(6987)
(6399)
(6153)
(6092)
(5675)
(5626)
(5492)
(5452)
(5271)
(5026)
(4872)
学科
(39275)
经济(39235)
(25676)
管理(24912)
(19587)
企业(19587)
方法(19017)
数学(17366)
数学方法(17221)
中国(13380)
(11883)
(11024)
(10351)
(9751)
(9056)
银行(9031)
(8701)
(8438)
贸易(8432)
(8286)
(7696)
金融(7696)
(7158)
(7108)
财务(7101)
财务管理(7084)
业经(6991)
企业财务(6833)
农业(6275)
产业(6237)
机构
大学(145921)
学院(143815)
(61624)
经济(60398)
研究(52534)
管理(51128)
理学(43977)
理学院(43384)
管理学(42617)
管理学院(42342)
中国(40778)
科学(32813)
(31617)
(31434)
(28271)
研究所(25709)
(25353)
财经(25166)
(22839)
中心(22498)
业大(20995)
(20874)
农业(20314)
北京(20303)
经济学(20118)
财经大学(18969)
(18948)
经济学院(18354)
(18301)
师范(18067)
基金
项目(91028)
科学(71203)
基金(67432)
研究(63365)
(60334)
国家(59915)
科学基金(49418)
社会(40302)
社会科(38264)
社会科学(38253)
基金项目(35371)
(33595)
自然(32754)
自然科(31948)
自然科学(31936)
自然科学基金(31392)
(29984)
教育(29081)
资助(28803)
编号(24400)
(21497)
重点(21352)
成果(20381)
(19738)
(18144)
(18108)
科研(17939)
教育部(17823)
计划(17407)
课题(17364)
期刊
(66814)
经济(66814)
研究(45176)
学报(25797)
中国(24962)
(22987)
科学(22837)
(22035)
管理(19063)
大学(18686)
学学(17845)
(16620)
金融(16620)
农业(14766)
财经(13069)
经济研究(11990)
教育(11734)
(11248)
业经(10532)
技术(10069)
问题(9922)
(8821)
理论(7635)
商业(7374)
(7359)
国际(7277)
技术经济(6940)
统计(6937)
实践(6754)
(6754)
共检索到214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袁红楼  
一解放以来,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不含台湾省,下同)从1956年的264.8万吨。逐年增长到1990年的1236.2万吨。35年增长了4.67倍,平均每年增长27.76万吨,年平均递增率达4.64%。35年中,可分4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从1956年到1965年的10年中,年水产总产量约在230~300万吨之间波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东景  
在构建的结构分解模型中将海洋渔业捕捞量变动分解为资源消耗强度变动效应、经济技术系数变动效应、最终需求水平变动效应、最终需求系数变动效应和最终需求分布变动效应等。根据山东省1997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运用构建的模型对该省近十年的海洋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等三类海洋渔业资源捕捞量变动的因素分解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洋渔业资源捕捞量下降与资源消耗强度变动效应、经济技术变动效应正相关,而与最终需求变动效应负相关;最终需求水平变动、最终需求系数变动和最终需求分布变动对三类渔业资源需求量变动均具有增量化作用,其中最终需求水平变动的增量化作用最明显;不论是减量化作用,还是增量化作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跃中  孙典荣  林昭进  王雪辉  贾晓平  
渔获量的变化不仅受捕捞作用的影响,还与气候变动有关。本研究采用1956 2006年黄渤海带鱼渔获量数据,分析带鱼渔获量变动对捕捞压力和气候因素的响应。带鱼渔获量可分解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由捕捞压力的增加而引起,Fox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的回归关系显著(P<0.01)。移除渔获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后,渔获量变动与黄海冬季季风、东海夏季季风、黄河流域和黄渤海沿岸降水呈显著的正偏相关(P<0.02),与黄海海表温度、黄海夏季季风、渤海夏季及冬季季风呈显著的负偏相关(P<0.05)。这种相关关系表明,气候因素影响到黄渤海带鱼渔获量的年间变动。陆地降水和径流给黄渤海海域输...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邱盛尧  葛允聪  蔡文仙  
海洋捕捞渔船机动化,网具、渔捞技术革新,助渔导航设备改善,以及改革开放后市场观念和水产品价格提高,极大地刺激着我国海洋捕捞力量迅猛发展。但是,投产渔船的日益增加,给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已远远超过资源本身所能承受的能力,使我国大多数传统渔业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单位捕捞努力产量下降,渔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唐议  赵丽华  
2017-2018年我国沿海5省开展了捕捞限额制度实施试点。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试点渔业的捕捞限额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比较分析。试点渔业在利用专项捕捞许可制度限制捕捞准入、加强渔捞日志管理、试行观察员制度、吸纳基层渔民组织参与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同试点之间在实施捕捞限额管理的渔业资源种类选择标准、渔场和渔船及作业方式的特定性、配套制度等方面具有共性;在捕捞对象种类的单一性、渔场进入的排他性、捕捞限额分配方式、渔获量监测措施方面存在差异。目前我国实施捕捞限额制度仍存在多鱼种渔业问题、捕捞生产监测制度尚未建立、针对性资源调查监测不足、捕捞限制性措施未能有效执行、管理能力和体制不适应需求、违反管理的法律责任缺失等问题。建议:修改《渔业法》完善捕捞限额制度体系,加强和完善渔业资源调查、监测,建立综合性渔业数据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基于捕捞许可制度的捕捞作业限制,建立多方参与和跨区域联合的监督机制,根据渔业特点分类设置捕捞限额及其管理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家才  陈工  
海洋鱼类及其捕捞量的产权是不明确的,管理不善必然产生过度捕捞。过度捕捞包括生物性过度捕捞和经济性过度捕捞。传统的可捕捞总量和捕捞力度管制不能根本解决过度捕捞问题。私人可转让配额制确立了渔民关于可捕捞量的私人财产权,对解决过度捕捞问题非常有效。我国应当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关于可捕捞总量管制和私人可转让配额制的宝贵经验。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韩杨  Rita.Curtis  李应仁  马卓君  王亚楠  
为了解决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渔业过度捕捞问题,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台了包括《马格努森·史蒂文斯渔业养护和管理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海洋渔业管理法案,其中以总捕捞量控制为先决条件的捕捞份额制度最为核心。近年来,中国也面临着近海渔业资源衰竭、过度捕捞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美国海洋渔业捕捞配额制度的研究,深入探讨、分析美国渔业捕捞制度的实施背景、目标、内容、份额分配方式及制度实施效果,就此进一步结合中国海洋渔业管理中的"捕捞限额"管理探讨其对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韩杨  Rita.Curtis  李应仁  马卓君  王亚楠  
为了解决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渔业过度捕捞问题,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台了包括《马格努森·史蒂文斯渔业养护和管理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海洋渔业管理法案,其中以总捕捞量控制为先决条件的捕捞份额制度最为核心。近年来,中国也面临着近海渔业资源衰竭、过度捕捞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美国海洋渔业捕捞配额制度的研究,深入探讨、分析美国渔业捕捞制度的实施背景、目标、内容、份额分配方式及制度实施效果,就此进一步结合中国海洋渔业管理中的"捕捞限额"管理探讨其对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鲁泉  方舟  李楠  陈新军  
印度洋是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区域,几十年来其海洋渔获量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科学预测其未来渔获量趋势,对发展我国远洋渔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研究利用2000—2016年印度洋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影响其总渔获量的主要渔获类别,建立多种GM模型(Grey Model)并进行比较,并利用2017年与2018年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到的最优GM模型用来预测了2019—2025年印度洋总捕捞渔获量。结果显示,影响印度洋总渔获量的主要类别有底层鱼类、甲壳类、中上层鱼类、其他海洋鱼类和头足类,其灰色关联度均在0.70以上,经过筛选得到的最优预测模型为GM(1,5)和GM(1,6),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83%和1.90%,灰色关联度均在0.9以上。2017年和2018年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8%和3.42%。2019—2020、2021—2025年印度洋总渔获量预测值分别为在1 186~1 290万t、1 227~1 324万t,其主要渔获量增加可能来自中上层鱼类、头足类以及底层鱼类等。研究认为,十四五期间印度洋总渔获量的增长幅度有限,总增长量在80万t以内,基本处于充分开发阶段,建议未来应严格控制渔业发展规模,确保印度洋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张益丰  
海洋渔业经济中捕捞能力利用效率和最佳捕捞潜能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技术非有效性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理论,最大捕捞能力分析框架以及生物经济学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数学模型加以分析讨论,同时对该理论的优缺点加以评述。最后指出在有限开放式捕捞前提下,捕捞业产能始终处在非经济运行状态,同时对我国的渔业政策提出在坚持现有的"休渔"禁捕措施上加大对渔民减船、转产的政策扶植力度,最大限度的保护现有海洋渔业资源,为将来实施"总可捕量"结合"个别可转让渔获配额"等渔政管理政策打好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跃中  贾晓平  林昭进  孙典荣  
为了解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对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共同影响,对1956—2006年东海带鱼渔获量进行了分析。东海带鱼渔获量时间序列可划分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归因于捕捞努力量的单调增长,Fox模型拟合结果,东海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移除趋势后,其年间变动与陆地降水、季风风速、海表水温和热带气旋影响指数相关(P<0.05)。结果表明,气候变动影响到东海带鱼渔获量年间变动:陆地降雨和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沿岸生态系统;而季风则驱动营养盐的扩散和循环,影响着营养盐的利用效率;水温的升高不仅有利于带鱼的性腺发育与成熟,还能增加带鱼的饵料供应;热带气旋所形成的水团流动、风...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鲁泉  李楠  方舟  张忠  陈新军  
西印度洋是海洋捕捞作业的重要海域,分析捕捞方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量是评价渔业资源利用状态的基础,也是确保其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支撑。研究根据FAO提供的1950—2019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统计数据,采用优势分析法(Dominance analysis),分析了70年间主要捕捞方的渔获种类和渔获量组成,比较不同时间序列下主要捕捞方和种类对渔获量的贡献率。研究表明,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根据突变点检测及渔获量增长趋势可划分为1950—1982年、1983—2005年和2006—2019年3个阶段。研究分析表明,各阶段累计渔获量前十的渔获种类、捕捞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高梦娟  穆川川  高彦洁  宋明毅  李敏  任中华  吕振波  
本文基于1979-2020年山东近海气候环境要素和毛虾渔获量数据,运用方差膨胀因子、随机森林模型、广义线性可加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山东近海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后毛虾渔获量的影响,筛选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的关键气候因子。研究表明,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黄渤海海表温度是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变动的重要环境要素,毛虾渔获量与黄渤海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毛虾渔获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毛虾种群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可为评估山东省毛虾最大捕捞量、配额制定及为毛虾专项捕捞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忠  陈新军  余为  
西非海域包括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两个渔区,是全球重要的渔业生产区域,科学预测其未来渔获量变化趋势,有利于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根据2000—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灰色预测理论,分别分析了影响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总渔获量的主要渔获类别,建立多种GM (1,N)模型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利用2018—2020年渔获量数据进行验证,获得最优GM(1,N)模型预测2021—2025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总渔获量。本研究分析发现两海域最优预测模型均为GM(1,6),模型预测值与原始值的灰色关联系数均最大,分别为0.825和0.867,平均相对误差均为最小,分别为2.705%和1.734%;2018—2020年渔获量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63%和8.24%;2021—2025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总渔获量预测值分别为497.67~588.79万t和138.20~147.41万t。研究认为,中东大西洋总渔获量在十四五期间最多增长约为48万t,增长幅度较小,建议加强资源养护、管控捕捞规模,制定和实施禁渔期等有效管理养护措施,建立科学合理渔业合作机制;东南大西洋总渔获量呈平稳波动状态,建议加强重点鱼种的养护管理,深化区域渔业合作,适当扩大捕捞海域范围,实现渔业可持续利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建友  
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当前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趋势之一。从"政策、制度供给"方面看,现有海洋捕捞渔业政策、制度是简单农业管理思维的产物,存在相关政策、制度相对过剩和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需要进行以渔民准入限制政策、以资源养护、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管理体系为核心的海洋捕捞渔业供给侧改革,以满足面向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