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33)
- 2023(9124)
- 2022(7559)
- 2021(6682)
- 2020(5443)
- 2019(12298)
- 2018(12183)
- 2017(24366)
- 2016(12838)
- 2015(14548)
- 2014(14745)
- 2013(15008)
- 2012(14752)
- 2011(13592)
- 2010(14010)
- 2009(13121)
- 2008(12924)
- 2007(11717)
- 2006(10914)
- 2005(10217)
- 学科
- 济(71017)
- 经济(70960)
- 业(32141)
- 管理(32130)
- 地方(23957)
- 中国(23679)
- 方法(22362)
- 企(22266)
- 企业(22266)
- 农(19971)
- 数学(19623)
- 数学方法(19495)
- 业经(16275)
- 地方经济(14500)
- 制(13229)
- 农业(13174)
- 银(12819)
- 银行(12806)
- 行(12548)
- 贸(12335)
- 融(12326)
- 金融(12325)
- 贸易(12321)
- 发(12096)
- 产业(11863)
- 易(11783)
- 财(11666)
- 环境(11174)
- 学(10781)
- 技术(10160)
- 机构
- 学院(198549)
- 大学(195189)
- 济(89833)
- 经济(88018)
- 研究(73211)
- 管理(71956)
- 理学(60286)
- 理学院(59531)
- 管理学(58720)
- 管理学院(58336)
- 中国(56984)
- 京(42851)
- 科学(42267)
- 财(41768)
- 所(37412)
- 研究所(33377)
- 中心(32383)
- 财经(32146)
- 江(31242)
- 农(30047)
- 经(28875)
- 范(28342)
- 经济学(28201)
- 师范(28125)
- 北京(28117)
- 院(26208)
- 州(25562)
- 经济学院(25494)
- 业大(24924)
- 财经大学(23492)
- 基金
- 项目(121115)
- 科学(96054)
- 研究(93476)
- 基金(85401)
- 家(72812)
- 国家(72201)
- 科学基金(61282)
- 社会(60820)
- 社会科(57933)
- 社会科学(57924)
- 省(49054)
- 基金项目(44831)
- 教育(41038)
- 划(40440)
- 编号(38346)
- 自然(35292)
- 资助(34554)
- 自然科(34353)
- 自然科学(34345)
- 发(34226)
- 自然科学基金(33704)
- 成果(31687)
- 发展(28560)
- 展(28089)
- 重点(27920)
- 课题(27870)
- 部(26558)
- 创(25298)
- 国家社会(25035)
- 创新(23812)
- 期刊
- 济(111086)
- 经济(111086)
- 研究(67538)
- 中国(42773)
- 农(29033)
- 管理(28090)
- 财(28024)
- 科学(25358)
- 学报(24693)
- 融(24022)
- 金融(24022)
- 教育(22229)
- 业经(20903)
- 农业(20047)
- 大学(19007)
- 经济研究(18985)
- 学学(17718)
- 技术(17629)
- 财经(15673)
- 问题(15586)
- 经(13666)
- 商业(12455)
- 贸(12414)
- 技术经济(10847)
- 国际(10722)
- 统计(10264)
- 经济问题(10024)
- 理论(9819)
- 业(9815)
- 现代(9637)
共检索到3192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素超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在定量建构包含12个二级指标的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指标的基础上,将该指标与赫芬达尔指数与H统计量进行了互补性对比分析,并通过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1998-2016年省际流通产业竞争力水平。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内的流通产业竞争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区域间流通产业发展差异大致呈现"U"型特征,即区域间的差异先减后增,区域间差异最小的时间点为2011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宁
本文利用省份横截面数据计算我国省际流通产业发展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同时基于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面板回归探索不同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均衡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之间流通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滞后。此外,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城镇化水平对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方投资力度和科技投入水平的影响现阶段较小,流通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失衡现象。
关键词:
区域失衡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面板数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若芳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区域梯次升级是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流通产业区域极化效应,并构建CRITIC-DEA模型对产业的非均衡演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流通产业区域极化效应对梯次升级的总体性影响为“外围-中心”模式,东部地区的极化效应呈倒“U”型;中部地区呈较为稳定趋势,西部地区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流通产业区域梯次升级中的结构合理化发展存在非均衡演进特征,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呈正“U”型。文章最后提出维持并推进东部地区“全国排头兵”作用、加大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政策扶持以及实现国家层面上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等政策启示。
关键词:
流通产业 梯度升级 非均衡演进 极化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富君 万相昱
本文基于2003-2022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使用σ和β收敛模型测算出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收敛系数、稳态值与收敛速度,并分析其非均衡性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区域间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非均衡性特征逐渐减弱。第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显著的β收敛性,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速度相对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非均衡性特征会不断减弱。第三,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收敛速度存在异质性。最后,提出推动落后地区更快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商贸流通业相对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非均衡性 特征分析 收敛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凌一文
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而统一的市场建设则是“无形之手”效率提升的前提。本文将流通业发展与市场分割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流通业非均衡发展影响市场分割的作用机制,进而分别以流通效率和市场分割指数对流通业发展非均衡程度和市场分割程度予以表征,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同时利用面板门槛模型(PTM)考察其相关性在城乡收入差距和产业结构差距调节下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我国流通业非均衡发展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市场分割指数则稳步下降,但二者的绝对值均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流通业非均衡发展对于市场分割具有显著的促增作用,且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产业结构差距越大,这一促增作用愈加明显;与此同时,流通业非均衡发展对于市场分割的影响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均存在典型的异质特征,时间维度上促增作用渐趋强化,空间维度上这一促增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毛琦梁 王菲
从理论上探讨了地区非均衡发展与产业转移的内生机制,经济规模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负反馈作用,是发展不均衡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机制。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融入负反馈机制,建立反映产业转移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中心-边缘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力。集聚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动态演变及其作用下,对集聚外部性、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对聚集体的依赖程度较弱的产业最先扩散出去。国内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地区间的运输成本有助于推进产业转移、缩小地区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毛琦梁 王菲
从理论上探讨了地区非均衡发展与产业转移的内生机制,经济规模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负反馈作用,是发展不均衡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机制。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融入负反馈机制,建立反映产业转移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中心-边缘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力。集聚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动态演变及其作用下,对集聚外部性、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对聚集体的依赖程度较弱的产业最先扩散出去。国内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地区间的运输成本有助于推进产业转移、缩小地区差距。而且,随着国内市场相对国际市场的逐步增大或者对外贸易环境的相对恶化,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将会减弱,在产业集聚的多种负面效应作用下会导致新一轮的空间结构调整,促使部分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桂龙 于蕾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总量差异上,而且也表现在速度差异上。这种东中西经济发展速度的递减特征和FDI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相一致,实证数据表明FDI并没有缓解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反而起到了相反作用。
关键词:
FDI 区域经济 非均衡发展 效率差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林贤郁 李纲 汲凤翔 梁琦 史会学 王明亮
本文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我国地区差距进行了定量描述与评估,并剖析了我国地区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经济普查 投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戴先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政策,中央采取了以区域倾斜政策为核心的强倾斜战略和方针,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区域—腹地经济四级开放梯度地区。十年来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国家实施的地区倾斜政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它不仅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了沿海经济的高速增长,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而且通过示范效应、扩散效应,以区际分工与协作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竹莘
结合中国现实对区域差异发展理论作出比较与评述,分析这些理论产生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局限,认为非均衡发展的差异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从极端的非均衡到均衡,从发散到收敛,从差异到趋同的必然选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冷智花 付畅俭 龚志民
笔者以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以江苏、浙江两省的民营企业为实例,探讨了民营企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根源及分化机理,求证区域投资环境对民营企业成长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区域政府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对民营企业成长影响显著,但法制环境、科研专利对于促进民营企业成长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
区域投资环境 民营企业成长 非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白义霞
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历史上,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改革至今,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伟战略。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创新进行总结和研究,对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玉林
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 I)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吸收FD I的地区分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非均衡特征。这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市场竞争、收入分配、综合竞争等方面阐述了FD I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FDI 区域经济差异 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