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45)
- 2023(15099)
- 2022(12926)
- 2021(11793)
- 2020(10002)
- 2019(22816)
- 2018(22879)
- 2017(44545)
- 2016(24062)
- 2015(26905)
- 2014(26725)
- 2013(26874)
- 2012(24730)
- 2011(22073)
- 2010(22102)
- 2009(20535)
- 2008(20340)
- 2007(17938)
- 2006(16080)
- 2005(14426)
- 学科
- 济(103080)
- 经济(102957)
- 业(92651)
- 管理(83887)
- 企(82232)
- 企业(82232)
- 方法(47769)
- 数学(38447)
- 数学方法(38085)
- 农(31651)
- 财(31170)
- 业经(30987)
- 中国(25960)
- 务(22366)
- 财务(22306)
- 财务管理(22282)
- 农业(21818)
- 企业财务(21111)
- 制(20674)
- 学(20086)
- 技术(20075)
- 和(19686)
- 环境(18908)
- 贸(18499)
- 贸易(18489)
- 地方(18273)
- 划(18049)
- 易(17902)
- 理论(17838)
- 策(16186)
- 机构
- 学院(353805)
- 大学(351304)
- 管理(145505)
- 济(144978)
- 经济(142071)
- 理学(125499)
- 理学院(124203)
- 管理学(122441)
- 管理学院(121815)
- 研究(113142)
- 中国(87561)
- 京(74738)
- 科学(69921)
- 财(68469)
- 农(57373)
- 所(56622)
- 财经(54995)
- 业大(52334)
- 江(51552)
- 研究所(51372)
- 中心(50876)
- 经(49887)
- 北京(47196)
- 农业(45171)
- 范(43580)
- 师范(43211)
- 经济学(43014)
- 州(41618)
- 院(41403)
- 财经大学(40719)
- 基金
- 项目(236679)
- 科学(187479)
- 研究(173737)
- 基金(173210)
- 家(150133)
- 国家(148873)
- 科学基金(129162)
- 社会(109981)
- 社会科(104309)
- 社会科学(104280)
- 基金项目(92996)
- 省(92584)
- 自然(84556)
- 自然科(82566)
- 自然科学(82549)
- 自然科学基金(81101)
- 教育(77527)
- 划(77094)
- 编号(70827)
- 资助(70348)
- 成果(55681)
- 重点(52484)
- 部(51997)
- 创(51094)
- 发(50918)
- 课题(47452)
- 创新(47104)
- 科研(45381)
- 业(45224)
- 国家社会(44818)
- 期刊
- 济(161633)
- 经济(161633)
- 研究(105038)
- 中国(59622)
- 管理(56611)
- 财(52675)
- 农(52107)
- 学报(51477)
- 科学(50109)
- 大学(39145)
- 学学(37187)
- 农业(36472)
- 教育(31626)
- 融(30597)
- 金融(30597)
- 技术(30501)
- 业经(29387)
- 财经(26644)
- 经济研究(25480)
- 经(22748)
- 问题(21477)
- 业(20702)
- 技术经济(19401)
- 商业(17856)
- 现代(17659)
- 理论(17444)
- 科技(17045)
- 资源(16064)
- 贸(15910)
- 实践(15744)
共检索到5137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窦红宾 张雨
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流通业的低碳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低碳流通需要对流通业碳排放效率进行客观评价。基于2012-2022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结合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探讨我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的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和动态演进。研究发现:(1)我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提高,且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2)我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总体相对差异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3)我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绝对差异整体呈现下降趋势。(4)我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类型存在“俱乐部收敛”,且邻近省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类型对本地流通业低碳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应加强政企联合发力推动区域间流通业低碳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激发各区域流通低碳潜力,发挥空间溢出效应,以促进我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提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惠 卞艺杰
本文基于31个省份2004—2012年农业生产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利用SBM模型度量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全面测算考察期内各省份农业碳排放总量,通过核密度估计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并就门槛面板回归模型方法考察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存在追赶效应;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提升趋势明显,农业生产效率表现出双峰趋同;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减排具有显著门槛效应,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乃是农业减排的有效途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卫 张民服
本文实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主要有两条研究脉络:一是研究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耦合的动态关系,二是比较研究耦合发展的区域分异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退耦水平在样本期内可以分为5个阶段:临界状态-强耦合-弱耦合-临界状态-弱耦合,对应的流通发展类型则总体由低效扩张转向集约扩张。根据区域比较研究结果,分异性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类型逐步从低效扩张转向集约扩张,与碳排放的协调关系总体优化,而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亟待优化协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袁强 张自力 赵学军
本文基于我国2012年、2017年、2018年和2020年的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45个行业各年份的直接和完全碳排放动态特征,并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刻画了碳排放经投入产出关系在行业间的流动结构,识别了碳排放流动的主要路径。主要结论如下:从最终产品生产角度看,建筑业和其他服务业一直是完全碳排放量前两大行业,排放占比超50%,应作为我国消费侧碳减排的重点领域。最新一期结果显示45个行业中有5个全过程高碳行业、4个表观型高碳行业、14个传导型高碳行业以及22个低碳行业。碳排放流动网络呈现“全连接”特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等是经济生产拉动碳流动的主要来源,同时在跨行业协同减碳时,需关注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至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17条碳流动路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初枝 黄贤金 钟太洋 谭丹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基于EKC模型,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构建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0-2005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变化效应均值为19.55%。其中,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引起的变化效应分别为15.76%,-0.86%和4.65%。总的看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N"型关系,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变动具有增量效应,这是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碳排放差异性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量效应,但抑制作用并不明显,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董会忠 郭雪莲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交通运输业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并结合核密度曲线与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考察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偏低,呈现分散性区域聚集特征;样本研究期间,处于高值效率区的省份数量明显减少,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人均GDP、交通运输强度、环境治理强度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交通运输结构和资本存量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负面抑制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宝义
本文综合利用1993—2013年样本数据,在农业碳排放测算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和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农业化学制品尤其是化肥占据了排放量的重要份额;农业碳排放效率的经济指标和物理指标存在较大差别,在衡量农业发展问题上要综合衡量经济和生态效益指标。中国农业减排责任重大,不同地区必须结合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综合平衡农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结构特征 时空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艳秋 戴小文
低碳农业不仅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过程,研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对中国制定农业减排措施具有一定意义。而已有研究更注重农业碳排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未从影响因素本身出发考虑其在影响农业碳排时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将对应分析和面板模型结合,一方面从时间纬度分析了全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从空间纬度探讨了地区农业碳排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得到了两方面结论:一是中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在时间纬度上有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农业经济结构主导向农业机械化主导转变,再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主导转变;二是中国农业碳排主导因素在空间纬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经济发...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对应分析 面板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国安 陈诚 高雅婕
文章首先基于超效率SBM-GML指数测度我国五大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其次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分析城市群碳排放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最后通过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城市群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碳排放效率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又上升的“N”型趋势,并且还呈现从技术效率驱动向技术进步驱动转变的趋势;(2)城市群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逐渐上升而绝对差异扩大的动态演进特征,并且呈现向高水平方向转变的趋势,内部具有稳定性;(3)交通一体化、环境规制、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资本禀赋会正向影响城市群碳排放效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妮 姚聪莉 张畅
“双碳”目标下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是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减排固碳的发展要求下,以落实农业“双碳”目标为着力点,运用超效率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检验方法,测度2006-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序演进、空间差异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偏低,形成了“下游领跑、中游追赶、上游落后”的空间格局;黄河流域内农业生态效率差异逐渐扩大,差异主要源自超变密度,区域内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上游、下游和中游;黄河流域整体及上、中、下游的农业生态效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都存在显著的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种植业产值、机械化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等因素对β条件收敛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慧 李玮 姚西龙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动态收敛性分析法,研究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和在时间轴上的动态收敛性。从地区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东部地区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空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以H-H(高-高)集聚和L-L(低-低)集聚为主;从时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不断缩小,呈现出动态收敛的特征。最后针对不同的省份提出差异化的碳减排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晓娟 李兴绪
文章基于省级数据构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2011—2020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方法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动态分布与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且区域间、区域内及省域间均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逐年增长,省域间绝对差距呈现逐渐缩小趋势;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特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演变趋势具有一定惯性,表现为相邻等级间转移概率较大,跨等级转移概率较小;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有望向上转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晓娟 李兴绪
文章基于省级数据构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2011—2020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方法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动态分布与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且区域间、区域内及省域间均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逐年增长,省域间绝对差距呈现逐渐缩小趋势;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特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演变趋势具有一定惯性,表现为相邻等级间转移概率较大,跨等级转移概率较小;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有望向上转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兀婷
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从时间方面来看,样本期内我国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较低,但发展势头良好;从空间演进来看,东部地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优势明显,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发展滞缓;从空间相关性来看,我国各省份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据此,提出加速数字技术融合应用、积极打造数字流通网络、合理调整流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以期加速推动流通产业数字化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冉锦成 苏洋 胡金凤 唐洪松 汪晶晶 崔盼
[目的]通过研究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预测和影响因素能真正为新疆低碳农业发展和减排路径选择作出科学的评判和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种植业活动、牲畜养殖、农田土壤、秸秆焚烧4个方面23类碳源,测算了新疆1995~2014年农业碳排放量,并从时间、结构和空间维度分析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法对未来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进行相关预测;同时,利用LMDI方法对新疆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新疆农业碳排量呈现"波动上升—持续上升"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1 942.7万t增加到2014年3 921.3万t,增幅1 978.6万t,年均增长3.77%;各地(州,市)区域差异明显,喀什地区属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双高"型地区,阿勒泰等4地区属低碳排放量、高碳排放强度地区,乌鲁木齐等5地区属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双低"型地区,昌吉回族州等4地区属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地区;若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保持原有增长率不变情况下,新疆农业碳排放不会在2050年内达到峰值,在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下,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分别为2040年和2029年,碳排量分别为7 457.68万t和4 755.23万t;与1995年相比,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分别累计实现0.33亿t(97.47%)、0.008 6亿t(2.53%)的农业碳减排,经济因素是农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累计实现了0.41亿t的碳增加,人口因素为农业碳排放另一重要因素,累计实现了0.13亿t的碳增加。[结论]秸秆焚烧是导致新疆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碳源;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结构空间差异明显;不同情景下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差异较大;经济因素是导致新疆农业碳排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据此,根据新疆实际合理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绿色农业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走两型农业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