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02)
2023(10467)
2022(9370)
2021(8981)
2020(7577)
2019(17751)
2018(18059)
2017(35631)
2016(19263)
2015(22018)
2014(22120)
2013(22120)
2012(20502)
2011(18553)
2010(18635)
2009(17189)
2008(16839)
2007(14703)
2006(13013)
2005(11412)
作者
(57307)
(47130)
(46862)
(44503)
(29864)
(22589)
(21372)
(18665)
(17754)
(16810)
(16083)
(15653)
(14879)
(14816)
(14565)
(14236)
(14079)
(13908)
(13408)
(13404)
(11685)
(11597)
(11299)
(10668)
(10574)
(10476)
(10439)
(10411)
(9455)
(9201)
学科
(77032)
经济(76946)
管理(53049)
(51187)
(41022)
企业(41022)
方法(36921)
数学(32084)
数学方法(31769)
中国(23196)
(21213)
(18201)
(17438)
业经(16220)
(15240)
贸易(15232)
(15066)
地方(15017)
(14810)
农业(13963)
(12880)
银行(12846)
(12741)
理论(12341)
(12289)
环境(11863)
(11691)
金融(11690)
技术(11530)
(10925)
机构
大学(282146)
学院(278976)
管理(112489)
(111273)
经济(108771)
理学(97369)
理学院(96275)
研究(94995)
管理学(94686)
管理学院(94180)
中国(70670)
(61286)
科学(58619)
(51288)
(48460)
研究所(44097)
(43512)
中心(42114)
业大(41671)
财经(41555)
北京(39487)
(38935)
(37632)
(37329)
师范(37051)
(34425)
农业(34234)
经济学(32657)
(32243)
财经大学(30935)
基金
项目(188664)
科学(147506)
研究(138621)
基金(136530)
(118712)
国家(117743)
科学基金(100317)
社会(85519)
社会科(80869)
社会科学(80849)
基金项目(73497)
(72104)
自然(65900)
自然科(64264)
自然科学(64251)
自然科学基金(63082)
教育(62992)
(61572)
编号(57731)
资助(56764)
成果(47178)
(42099)
重点(41775)
(39966)
课题(38974)
(38497)
科研(36009)
创新(35909)
教育部(35799)
项目编号(35289)
期刊
(121271)
经济(121271)
研究(85742)
中国(49001)
学报(42807)
科学(41273)
管理(40580)
(38865)
(35276)
大学(32065)
学学(30044)
教育(29608)
农业(27378)
(24238)
金融(24238)
技术(22914)
业经(20105)
财经(19459)
经济研究(19411)
问题(16605)
(16440)
理论(15816)
图书(15451)
实践(14664)
(14664)
技术经济(13555)
(13509)
科技(13331)
现代(13141)
(12852)
共检索到4054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杨舸  
利用1982年以来的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本文从区域、省份、城市等层面分析了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变动趋势。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从区域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向东部地区集中,越来越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集中;从省级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省份,前5个流动人口最多的省(市、区)吸纳了全国一半的流动人口;从城市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城市,表现出突出的极化现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正在形成一个由35个左右城市构成的沿海城市带,它们吸收了全国半数以上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这种集中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此乃制定与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莹莹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工具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区位与地缘等空间地理因素对流动人口流入地选择的影响,试图从微观视角对当前学界和政府普遍关注的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研究表明:区位和地缘均显著影响流动人口流入地的选择,其中区位因素中交通通达度和非农就业密度的正向影响远远超过了地理距离的负向作用,由于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的交通通达度远远领先于其他非超大城市,非农就业密度同样高于其他大中小城市,从而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克服地理距离产生的迁移成本流入到超大城市中;而地缘因素对流动人口流入地选择的影响更多的是经济上的联系和依赖,而非单纯地理上的"临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和红  王硕  
了解不同流入地的青年流动人口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为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提升青年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提供理论基础。文章根据2015年3~5月对北京、上海和深圳年龄介于18~35岁青年流动人口的调查,对符合条件的2998名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流入地的青年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水平存在差异(P<0.001),北京地区的青年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最高,深圳最低;不同流入地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对其生活满意度均有正向影响(P<0.001);不同流动类型、教育程度、经济融入状况、健康状况的青年流动人口,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存在差异(P<0.05)。政府部门应协同合作,结合属地情况,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水平。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文凯  李晓迪  王乙杰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是健康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本身也产生众多经济影响。文章利用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的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不同的本地城市人身份认同对其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身份认同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在OLS基准回归之外,采用流动人口"本地话掌握水平"及"流出地土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各种异质性检验。我们发现流动人口不同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更认同本地城市人身份的流动群体消费更高、恩格尔系数更低。同时,身份认同的消费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这种效应对于年长的流动人口以及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更显著,这些异质性发现也符合预期。文章也进行了影响的可能机制检验,发现认可本地人身份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本地买房、长期工作生活和落户,减少在老家购房和生活的可能。研究结果对认识身份认同经济影响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促进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可以促进城市消费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刘文博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嵌套Logit模型,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位,以流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讨论流动人口的流入地选择机制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流量样本与存量样本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且部分相同变量对两者具有不同作用;流动者个体所能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经济回报在流入地选择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地级特征变量和个体特征变量的交互作用表明地区层级特征对流入地选择机制有异质性影响。结论认为,研究流动人口的不同问题时先要考虑使用流量样本还是存量样本;社会经济"预期回报"而非纯粹的"预期收入"是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流入地选择是流动者基于个体特征、结合流入地特征而做出的综合性的理性决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冷萱  张恬  王雨林  
近年来,语言经济学逐渐进入学者视野,尤其是方言经济学受到广泛关注,但关于流入地方言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借助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方言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对流入地方言越熟悉,幸福感越低;工作中使用方言会显著降低流动人口幸福感;工作中使用方言的流动人口,随着方言熟悉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幸福感显著增加;工作中使用方言对幸福感的影响中,收入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在得到这一系列结果后,通过倾向得分匹配估计,证明了结果的稳健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霓  朱富言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不能在流入地顺利继续升学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也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由于这些方案中准入"门槛"的设置差异较大,放开的口径尺度大小不一,致使这一惠民政策在实施上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如何统筹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应建立多方参与、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决策机制,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流入地教育资源,建立科学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信息监测体系,因地制宜设置相应的"准入"条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逐渐妥善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训常   何炜  
本文采用2012-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2016年调整中央和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改革为准自然实验,考察流入地财政压力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入地财政压力受增值税收入划分改革冲击越大的城市,改革后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比例越低。机制检验发现,财政压力通过减少公共服务供给、增加住房成本进而抑制了流动人口子女的随迁。异质性分析表明,财政压力对女孩的随迁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并且财政压力对子女随迁的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低收入家庭、就业身份为受雇者的家庭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样本中。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统筹财政资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杨舸  张斐  卢雪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对流动人口的认识总体来讲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流动人口变化趋势研究更是罕见。本文通过深入挖掘1982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总结得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流动人口的普遍化、流动原因的经济化、流动时间的长期化、流入地分布的沿海集中化、年龄结构的成年化、性别构成的均衡化、女性人口流动的自主化、流动方式的家庭化和学业构成的"知识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葛腾飞  
流动人口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其流入地购房意愿直接关系到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路径选择与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二值Logit回归模型,研究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城市规模的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有显著差异,一线城市的流动人口购房意愿弱,而二、三线城市流动人口购房意愿更强;住房公积金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流入地购房意愿,并且东部地区住房公积金促进购房意愿的作用最为明显;就业身份为雇主和自营劳动者的流动人口的流入地购房意愿更强。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已婚、流动时间越长、家庭月收入越高、月住房支出越多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购房意愿越强。因此,要充分重视城市规模、社会保障等因素对于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的异质性影响,因城施策、因群体而异,差别化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子华  徐水源  刘金伟  
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公共服务和心理文化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对全国50个主要人口流入地城市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被评估的50个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水平不高,不同维度之间差异明显,呈现出公共服务融合>政治融合>经济融合>心理文化融合的特点;不同区域、类型的城市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表现各异。建议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提升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减少其对土地和传统社会关系的依赖;按照人口流动的规律和意愿对城镇化战略进行调整。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斌贤  
本文以对 1997年以来在国内发表的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为基础 ,简要分析了学界对该问题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缺陷 ,并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先兵  
北京市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其中主要是流动人口迅速增长,流动人口对城市建设和首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给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城市人口承载力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提高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任务已经十分迫切。文章首先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现状,其次采用时间序列法,依据2000年~2011年数据预测到2025年北京流动人口规模约为1 340万人(不包括临时性流动人口)。最后从功能定位、城市布局、产业规划、市场和政府、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等七个方面提出了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佳纯  王子成  
文章利用2013—2016年广州市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住房实行形式、住房支出、住房支出相对负担等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并通过Oaxaca-Blinder与Fairlie均值分解模型,探讨流动人口住房变动的成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自有住房占有情况明显改善,但社会租房仍是主要居住形式;住房支出成本逐渐攀升,而住房相对负担有所下降。流动人口住房变动均值分解结果进一步显示,可观测的变量特征是造成流动人口自有住房占有提升和住房支出变动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些变动也受到户籍等制度改革及住房调控政策等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在可观测的禀赋差异中,经济收入是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率提升的主要决定因素,支付能力是推动流动人口住房支出增加的关键变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逸群  刘冰洁  赵彦云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文章综合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和PAM聚类方法,对我国地级及以上290个城市的流动人口心理融入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分布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心理融入水平的高低不仅受流动人口自身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还与流入城市的规模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有关;且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呈现空间聚集特征,不同区域的异质性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