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48)
- 2023(16003)
- 2022(12802)
- 2021(11506)
- 2020(9602)
- 2019(21124)
- 2018(20987)
- 2017(39927)
- 2016(21707)
- 2015(24446)
- 2014(24312)
- 2013(23788)
- 2012(22147)
- 2011(20329)
- 2010(20739)
- 2009(19629)
- 2008(18643)
- 2007(16958)
- 2006(15562)
- 2005(14233)
- 学科
- 济(102916)
- 经济(102807)
- 管理(59224)
- 业(55883)
- 企(43259)
- 企业(43259)
- 方法(35323)
- 中国(34453)
- 数学(31063)
- 数学方法(30818)
- 融(28438)
- 金融(28430)
- 银(27427)
- 银行(27365)
- 农(26755)
- 行(26481)
- 地方(24965)
- 财(24156)
- 学(23112)
- 制(22748)
- 业经(22240)
- 农业(18076)
- 贸(17291)
- 贸易(17275)
- 易(16777)
- 体(16328)
- 环境(14406)
- 务(14133)
- 财务(14089)
- 财务管理(14062)
- 机构
- 大学(321103)
- 学院(320677)
- 济(139339)
- 经济(136507)
- 研究(117985)
- 管理(113423)
- 理学(96668)
- 理学院(95497)
- 中国(94506)
- 管理学(93759)
- 管理学院(93203)
- 科学(72221)
- 京(68199)
- 财(65905)
- 所(61767)
- 农(61148)
- 研究所(56240)
- 中心(53594)
- 财经(52040)
- 业大(49317)
- 江(49122)
- 农业(48251)
- 经(47114)
- 经济学(44956)
- 北京(43173)
- 院(42006)
- 范(41440)
- 师范(40877)
- 经济学院(40453)
- 州(39157)
- 基金
- 项目(207859)
- 科学(161762)
- 基金(150409)
- 研究(147458)
- 家(134089)
- 国家(133001)
- 科学基金(110923)
- 社会(95394)
- 社会科(90414)
- 社会科学(90388)
- 省(81348)
- 基金项目(79187)
- 自然(70630)
- 自然科(68951)
- 自然科学(68924)
- 划(68898)
- 自然科学基金(67675)
- 教育(66374)
- 资助(60616)
- 编号(58041)
- 重点(48190)
- 成果(48074)
- 发(46798)
- 部(45157)
- 创(42990)
- 课题(41436)
- 创新(40443)
- 国家社会(40413)
- 科研(39877)
- 计划(38914)
- 期刊
- 济(160346)
- 经济(160346)
- 研究(100187)
- 中国(64345)
- 学报(57376)
- 农(56178)
- 科学(50185)
- 财(48959)
- 融(44751)
- 金融(44751)
- 大学(42391)
- 管理(42259)
- 学学(40567)
- 农业(36706)
- 教育(29796)
- 经济研究(27613)
- 财经(27012)
- 技术(25177)
- 业经(24897)
- 经(23324)
- 问题(21635)
- 业(18509)
- 贸(17167)
- 技术经济(15976)
- 国际(15873)
- 版(15849)
- 商业(15304)
- 理论(15179)
- 统计(14653)
- 业大(14305)
共检索到496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倪霓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经济金融化进程,但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泛金融化的倾向性。这种泛金融化扭曲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引致了一系列新兴风险与资源错配效应,对金融安全与稳定也形成压力。因此,研究如何防范泛金融化可能形成的风险、如何构建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自2008年起我国M2/GDP比重不断增高,与GDP增长率形成明显"剪刀差",一般认为这是对我国经济泛金融化的基本界定。本文试从三
关键词:
金融化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潘海英 周敏
基于2002~2016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金融化指数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与阶段特征。结果表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合理的金融化波动阈值,在合理阈值范围内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正外部效应;超出合理阈值则具有负外部性。此外,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高涨期与衰退期,二者之间均存在"阈值效应",且高涨期内实体经济增长对金融化的波动更为敏感;在正常期,金融化能够有效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完善金融体系,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针对性地制定合理有效的经济金融政策,实现金融与实体的良性互动,以更好地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关键词:
金融化 实体经济 非线性效应 阶段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金燕 滕建州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偏离实体、资源配置低效和融资风险增强等问题凸显。这对金融体系稳定和经济发展"脱实向虚"产生影响,已引起政府管理部门高度重视。TVP-VAR模型用于确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因素对金融化影响的权重,测度金融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传导机制和成因,重点探讨推进金融开放和改善金融环境的重要意义,并利用Lasso回归分析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金融化能预测实体经济发展,且正向与负向冲击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债券发行量、利率以及股票市场的发展等因素均可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化的影响自2012年起,由抑制转变为促进作用,表明我国实施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取得成效。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世兴 刘旭原 万琳
以2011—2022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过度金融化对实体经济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过度金融化与实体经济财务业绩呈负相关性,即过度金融化行为会严重降低实体经济财务业绩,产生“挤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阶段以及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样本企业,过度金融化对财务业绩的“挤占”效应更加明显。文章为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危害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并且为政府引导我国市场经济“脱虚返实”提供了合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过度金融化 实体经济 财务业绩 生命周期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娟
从不确定性视角研究经济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可为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提供新思路。采用DID模型实证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经一系列有效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受企业所有制、生命周期、盈余管理和行业市盈率差异影响,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特征。其中,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成长期实体企业以及低盈余管理水平、低行业市盈率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显著。为此,中国应进一步维持经济政策稳定,引导资金流入实体企业,降低实体企业对非主营业务收益的依赖度。
[期刊] 征信
[作者]
鲁春义
从经济主体角度来看,当前的金融化现象使得家庭、非金融企业以及金融企业等经济主体之间呈现新的经济关系,而且这些经济主体的行为与该国经济之间产生更紧密联系。尤其是在资本转移过程中,经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使得其金融化行为具有新的跨行业、跨时期、跨区域等特征。从全球角度来看,这种新的特征使得经济主体的资本转移机制更依赖于国内外金融体系,而且更具有弹性。这就使得系统性经济风险产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出现金融经济危机。因此,我国推行金融自由化一定要适度,监管部门应高度警惕系统风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成思 张步昙
传统理论大多认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支持作用,然而金融危机后,实体经济过度金融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经济金融化问题也成为各国制定金融发展战略与金融改革顶层设计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对经济金融化的理论前沿进行系统梳理,归纳经济金融化的分类和界定标准,阐释经济金融化的多层动因与多重冲击。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均衡金融杠杆率作为评判金融化对经济发展利弊的基准之一,以期为探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实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金融化 金融发展 金融杠杆 实体经济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李济江 徐朝辉 张建军
当前我国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趋势没有逆转,理论界多将金融化视为同质性,忽略了实体企业非过度金融化与过度金融化之间的差异。采用2007—2020年实体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从经济后果视角,分析过度金融化的绩效效应、风险效应和创新效应,并探讨何种类型的实体企业更偏好过度金融化。研究结果发现,相比非过度金融化,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显著抑制主业发展和企业创新,过度金融化降低了短期破产风险却加大了未来的长期破产风险。相比内部控制质量好、处于成长期的实体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差、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实体企业更倾向于进行过度金融化;过度金融化的特征在不同产权性质、创新依赖性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异。研究有助于厘清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带来的危害,为政府出台分类监管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关键词:
创新能力 主业业绩 破产风险 实体金融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晓莉 谭其宇
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影响日益明显。文章基于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检验模型等方法,实证考察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呈“倒U”型非线性影响;成本机制、资本配置机制和创新补偿机制是其重要路径;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处于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不同所有权及不同规模的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存在异质性影响。据此,提出强化“主动+被动”双向监管、充分考虑企业资本配置结构、针对性给予政策支持等建议。研究结论为深化平台经济金融化发展、加快实体企业“脱虚向实”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璐 张帮正
以工业产出为例,采用VAR和大型近似因子模型,在全样本和滚动样本框架下,就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化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传导渠道和作用机制进行了递进式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化中国工业产出波动存在放大效应,且该放大效应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及2014年以来显著增强;(2)渠道检验显示,金融化主要通过信息渠道影响工业产出,成本渠道传导受阻。进一步将金融化经由信息渠道影响工业产出的作用机理分解为信息显示机制和信号扭曲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信号扭曲机制起主导作用,金融化引入信息噪音、扭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信号,干扰国内市场主体的行为决策,从而加剧产出波动。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万超 周兵 靳玉英
金融危机可能通过宏观经济、微观信贷、投资者心理等渠道作用于实体经济。本文通过识别和统计分析1975~2008年间81个样本国家(地区)发生的银行危机,发现金融危机恢复在不同危机类型和国家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同时,从经济理论和数据特征角度解释该差异化恢复的原因。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万超 周兵 靳玉英
金融危机可能通过宏观经济、微观信贷、投资者心理等渠道作用于实体经济。本文通过识别和统计分析19752008年间81个样本国家(地区)发生的银行危机,发现金融危机恢复在不同危机类型和国家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同时,从经济理论和数据特征角度解释该差异化恢复的原因。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飞
通过实证检验融资融券制度对上市公司金融化行为的影响,发现与没有进入试点的上市公司相比,融资融券试点公司的金融化水平显著上升,且融资融券对企业金融化的效应在非国有和区域市场化进程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是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约束和被收购的威胁等因素促使企业更多地进行金融资产配置。因此,证券监管部门需要反思融资融券制度的缺陷,保障股票卖空机制发挥治理效应,激励企业专注于实体经济。同时,合理规范我国金融体系,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出台反恶意收购的监管政策,有效化解融资融券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姜松 黄庆华
本文研究经济金融化对城镇化影响的总体效应和阶段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金融化并没有对城镇化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其通过实现金融部门规模经济、引导资金再分配和加速资本积累等途径对城镇化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在东部影响显著为正,中部和西部影响显著为负;在不同经济金融化阶段其对城镇化影响效应不同。
关键词:
经济金融化 城镇化 规模经济 工业化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邓宇
理论与实证表明,金融过快发展、偏离实体经济以及金融过度投机等将会引发经济金融危机,乃至社会危机。防止过度金融化问题对于促进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社会稳定性至关重要。本文认为,现代经济金融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过度金融化现象,既是金融理论创新不足、金融结构缺陷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经济金融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欧美与拉美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的过度金融化问题既有经济金融自由化思想发展的因素,也反映了金融体系建设不健全和金融发展不均衡。从国际比较看,分析中国的过度金融化问题,应充分认识到中国现代金融起步比较晚,金融体系建设还处于成长发展阶段,而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吸纳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金融理论和实践,期间必然存在不相适应、不匹配等问题,这也折射了迫切需要建立中国独立自主的经济金融理论范式的重要性。本文认为,针对中国存在的过度金融化现象和趋势,既要考虑金融过度发展的危害,也要考虑金融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不利影响,从金融政策制度、金融监管以及金融机构治理等多维度谋划有效路径,构建与经济总量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相匹配的现代中国金融体系,推动中国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未来的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应立足本国国情,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道路,吸取欧美、新兴市场国家过度金融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健康良性循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