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89)
- 2023(16142)
- 2022(13973)
- 2021(12993)
- 2020(10970)
- 2019(24850)
- 2018(24784)
- 2017(47619)
- 2016(25927)
- 2015(28819)
- 2014(28662)
- 2013(28494)
- 2012(26118)
- 2011(23776)
- 2010(23857)
- 2009(21931)
- 2008(21281)
- 2007(18951)
- 2006(16735)
- 2005(14521)
- 学科
- 济(102076)
- 经济(101973)
- 管理(77085)
- 业(74014)
- 企(60758)
- 企业(60758)
- 方法(46298)
- 数学(39737)
- 数学方法(39352)
- 农(29081)
- 中国(28865)
- 业经(24479)
- 财(24288)
- 学(23398)
- 技术(21910)
- 地方(21108)
- 制(19522)
- 农业(19377)
- 贸(19336)
- 贸易(19323)
- 环境(19144)
- 易(18786)
- 理论(16912)
- 银(16837)
- 银行(16767)
- 和(16617)
- 行(16024)
- 划(15542)
- 产业(15282)
- 融(15178)
- 机构
- 大学(375225)
- 学院(374605)
- 管理(147705)
- 济(147218)
- 经济(144089)
- 理学(128612)
- 理学院(127174)
- 研究(125154)
- 管理学(124986)
- 管理学院(124329)
- 中国(91838)
- 科学(81095)
- 京(80373)
- 农(66864)
- 财(66074)
- 所(63538)
- 业大(61500)
- 研究所(58423)
- 中心(56200)
- 江(54012)
- 财经(53637)
- 农业(52983)
- 北京(50661)
- 经(48680)
- 范(48198)
- 师范(47611)
- 院(45296)
- 州(43922)
- 经济学(43822)
- 技术(40267)
- 基金
- 项目(259910)
- 科学(202947)
- 基金(186843)
- 研究(185221)
- 家(165314)
- 国家(163954)
- 科学基金(139399)
- 社会(116055)
- 社会科(110049)
- 社会科学(110020)
- 省(103290)
- 基金项目(100289)
- 自然(92268)
- 自然科(90018)
- 自然科学(89990)
- 自然科学基金(88399)
- 划(87078)
- 教育(84160)
- 资助(75818)
- 编号(74352)
- 成果(59068)
- 重点(58488)
- 创(57088)
- 发(56246)
- 部(55837)
- 创新(52728)
- 课题(51618)
- 科研(49606)
- 计划(48779)
- 国家社会(47323)
- 期刊
- 济(158450)
- 经济(158450)
- 研究(105994)
- 中国(68500)
- 学报(65726)
- 农(59855)
- 科学(57935)
- 管理(54591)
- 大学(48646)
- 财(47038)
- 学学(46034)
- 农业(41609)
- 教育(39533)
- 技术(31945)
- 融(29882)
- 金融(29882)
- 业经(28103)
- 财经(25459)
- 经济研究(25330)
- 经(21831)
- 业(21572)
- 问题(21364)
- 科技(21157)
- 技术经济(18710)
- 图书(18657)
- 版(17893)
- 理论(17815)
- 商业(17574)
- 业大(17373)
- 现代(16888)
共检索到534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俊鹏 石秀
将汽车产业与创新生态系统相结合,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总结归纳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因素,并对其中的经济、政府、市场、自然资源、人才、技术、资金七个维度的因素选取衡量指标,收集2006—2017年的产业数据,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分析各因素对我国汽车产业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系统演进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市场经济、人才支持、政府扶持,且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人才支持、市场经济、政府扶持。
关键词:
汽车产业 生态系统 创新演进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燕青 李磊 姚远
在创新驱动基于市场和政府双引擎助推下使技术创新网络不断扩展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已初步形成。无论从社会生态学角度,还是从经济管理角度,现阶段都需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补贴。本文对近年来的补贴政策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发现政府补贴的重点与力度在不断发生变化。这里选定整车种群与零部件种群中的企业各一个,模拟分析了两企业在合作均衡与竞争均衡条件下的最优政府补贴问题,并得出结论:一是创新生态系统充分合作创新,政府补贴退出是完全可行的;二是政府补贴的重点应转向弱生态位种群,对于强生态位种群可以少补贴、不补贴、甚至负补贴。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产业 创新生态系统 补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潘苏楠 李北伟 聂洪光
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态学视角的类比分析法构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基于此理论模型,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构建障碍度模型,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燕青 何地
基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网络化组织特征,从系统成分和系统关系2个维度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对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实证分析发现: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不均衡,表现在以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为主的创新消费者种群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创新生产者、分解者种群以及创新生存因子出现明显的边缘化现象;创新种群间尚未形成紧密的群落结构,技术流动效率不足;区域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作为"基石物种"占据着重要的结构洞位置,具有较高的整合力和媒介作用;知识链型、产业链型和地理邻近型网络关系与产业创新生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锦程 方卫华
在政策变迁视角下构建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环境”演化分析框架,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为技术探索、示范推广、快速发展、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基于1991—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联合申请数据,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专利合作网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变迁与创新生态系统演变是一个协同演化的过程,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电力公司逐渐成为网络中的核心节点,研究机构和高校成为次要核心节点;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共生的广度提升而深度降低,中心性和生态位变动较小,在技术上的应变性一直较强。对此应当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遵循产业规律;鼓励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多方深度参与的技术创新网络;促进市场竞争,推动兼并重组;布局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助力国际技术竞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宏起 汪英华 武建龙 刘家洋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思想,运用解释性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创新历程的考察,探究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依次遵循基于"渐进性小生境→开放式产品平台→全面拓展"的三阶段演进路径,其演进的内在机理是新能源汽车创新链和采用链的协同机理,并且是在创新驱动力、需求拉动力和和政策引导力的动态综合作用下实现了持续演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柳卸林 杨培培 丁雪辰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了全球主导力量,这与我国制定的产业政策密不可分。研究探索何种产业政策制定机制促进我国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年以来的有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中央和地方政策,认为当前我国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央地政策协同。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分析在中央政策颁布之后地方政策的制定机制以及中央政策的进一步更新迭代。研究发现:各个地区不同类型的主体端(焦点企业、供应端、市场端、互补端、研发端)体现出不同央地协同方式,包括对等协同、增强性协同和选择性协同;不同的央地政策协同方式也体现出在新兴产业的主导政策体系形成之前,政策制定经历了不断试验或试错的过程。研究结果为未来的新兴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煜华 荣爽 胡兴宾
本文在分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对影响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因素及其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增加要素的投入,尤其是增加企业家因素、产学研合作强度及外商投资力度对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增加企业R&D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能给新产品销量带来显著影响;政府的支持有时会增加企业的创新成本。研究结果可为汽车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煜华 荣爽 胡兴宾
本文在分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对影响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因素及其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增加要素的投入,尤其是增加企业家因素、产学研合作强度及外商投资力度对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增加企业R&D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能给新产品销量带来显著影响;政府的支持有时会增加企业的创新成本。研究结果可为汽车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菲菲 崔金栋 王胜文 高志豪
技术创新的复杂化使得创新生态网络逐步成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新兴主体形态,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历史复杂性使得研究其发展演化过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以复杂系统为视角构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地研究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成,揭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4种主要形态的运行机制,展示车企主导型、产业链主导型、产学研联盟主导型和创新生态系统主导型4种类型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以期为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正楚 李玉洁 白明君 潘为华
华为汽车是一个服务型核心企业,为汽车生厂商提供数字化与智能化融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并领导创新主体构建数智化创新生态系统。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单案例研究方法,对数智化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机制和构建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环境支撑、要素赋能、动态演化、系统形成为核心企业构建数智化创新生态系统的4个核心范畴,核心企业沿着“环境支撑→要素赋能→动态演化→系统形成”这一动态路径构建数智化创新生态系统。华为汽车案例的实践启示是:服务型核心企业若拥有数字化、智能化优势也能够构建数智化创新生态系统,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形成过程,要模拟系统构建的可行路径;重视数字要素、数字赋能在数智化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其玮 顾新 赵长轶
知识优势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被竞争对手破解、模仿和追赶。以成都高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高新片区18个行业、278家机构为实证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炼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影响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模型拟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因素、过程能力因素、社会资本、利益因素和外部环境等5个因子15项指标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知识优势的启示和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其玮 顾新 赵长轶
知识优势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被竞争对手破解、模仿和追赶。以成都高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高新片区18个行业、278家机构为实证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炼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影响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模型拟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因素、过程能力因素、社会资本、利益因素和外部环境等5个因子15项指标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知识优势的启示和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欣欣
选取2015—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通过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空间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呈逐年上升态势,其中东部地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偏高,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偏低。整体而言,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差异波动增大,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市场因素、人才因素、资本因素均会对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产生影响。最后提出完善创新主体协同共生发展机制、着力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制定区域层次化发展体制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提供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欣欣
选取2015—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通过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空间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呈逐年上升态势,其中东部地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偏高,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偏低。整体而言,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差异波动增大,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市场因素、人才因素、资本因素均会对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产生影响。最后提出完善创新主体协同共生发展机制、着力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制定区域层次化发展体制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提供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