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76)
- 2023(6376)
- 2022(5531)
- 2021(5215)
- 2020(4707)
- 2019(10482)
- 2018(10566)
- 2017(21142)
- 2016(11946)
- 2015(13359)
- 2014(13379)
- 2013(13698)
- 2012(13406)
- 2011(12239)
- 2010(12376)
- 2009(11717)
- 2008(11770)
- 2007(10766)
- 2006(9716)
- 2005(9080)
- 学科
- 济(45126)
- 经济(45061)
- 业(29361)
- 管理(29032)
- 企(22028)
- 企业(22028)
- 方法(21322)
- 数学(18786)
- 数学方法(18572)
- 中国(14880)
- 学(14228)
- 农(12829)
- 财(12761)
- 制(11952)
- 贸(10134)
- 贸易(10128)
- 银(10058)
- 银行(10004)
- 易(9916)
- 行(9648)
- 融(8993)
- 金融(8990)
- 业经(8608)
- 农业(8051)
- 体(7752)
- 务(6891)
- 财务(6883)
- 财务管理(6859)
- 技术(6832)
- 和(6820)
- 机构
- 大学(185721)
- 学院(180972)
- 研究(71635)
- 济(71524)
- 经济(69938)
- 管理(59897)
- 中国(52438)
- 理学(50822)
- 理学院(50119)
- 管理学(48998)
- 管理学院(48686)
- 科学(47678)
- 农(44990)
- 京(41469)
- 所(40779)
- 研究所(37185)
- 农业(36446)
- 财(36428)
- 业大(34031)
- 中心(30600)
- 江(28512)
- 财经(28478)
- 北京(26522)
- 经(25881)
- 院(24957)
- 省(23748)
- 农业大学(23111)
- 经济学(22805)
- 范(22377)
- 州(22264)
- 基金
- 项目(117425)
- 科学(88585)
- 基金(84495)
- 家(78946)
- 国家(78379)
- 研究(76080)
- 科学基金(62353)
- 社会(46076)
- 省(45236)
- 基金项目(43827)
- 社会科(43509)
- 社会科学(43493)
- 自然(43470)
- 自然科(42438)
- 自然科学(42412)
- 自然科学基金(41668)
- 划(40345)
- 资助(36849)
- 教育(35124)
- 编号(28215)
- 重点(27817)
- 部(26350)
- 计划(25823)
- 发(25399)
- 成果(24590)
- 科研(23667)
- 创(23665)
- 科技(23412)
- 创新(22390)
- 业(21804)
共检索到2785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含新 魏太云 吴祖建 林奇英 谢联辉
对我国水稻条纹病毒 (Rice stripe virus,RSV) 7个分离物的致病性和化学组分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RSV各分离物之间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差异 ,据此可分为 3组 ,但组内分离物之间致病性又有所不同 .第 1组致病性最强 ,包括北京双桥(SQ)、辽宁盘锦 (PJ)分离物 ,其中 PJ所致病害发病率最高 ,而 SQ所致病害症状最严重 ;第 2组包括云南的宜良 (YL)、保山(BS)分离物、上海嘉定 (JD)、福建龙岩 (LY)分离物 ,致病性次强 ,其中 YL、BS分离物较 JD、LY强 ;第 3组为山东济宁 (JN)分离物 ,致病性最弱 .但各分离物之间的病害特异性蛋白、外壳...
关键词:
水稻条纹病毒 致病性分化 化学特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文金 邓慧颖 谢荔岩 林奇英 吴祖建 谢联辉
以云南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为介体昆虫,以4个水稻品种为寄主,通过人工接种对采自云南、江苏、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23个分离物进行传毒试验.致病性评价结果表明,23个分离物可划分为5个等级,即强致病型、次强致病型、中致病型、弱致病型、极弱致病型.致病性分化表现在地理差异、毒株差异及水稻品种差异三方面.不同分离物在寄主发病率、发病时间、症状表现以及对灰飞虱传毒效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关键词:
水稻条纹病毒 致病性 灰飞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正杰 贾东升 吴祖建 魏太云 谢联辉
【目的】以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编码的NSvc4蛋白和CP蛋白的致病功能鉴定为切入点,研究RSV的致病机理。【方法】通过农杆菌介导在本氏烟中对RSV编码的6个蛋白进行细胞定位。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技术鉴定NSvc4蛋白与其余5个蛋白间的互作关系,并用酵母双杂交体系(Yeast two-hybrid,YTH)对NSvc4与CP蛋白间的互作再次验证。利用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系统在本氏烟叶片研究NSvc4蛋白和CP蛋白的致病性,采用实时荧光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根土 陈广香 张珈源 胡桥 马明鸽 窦彦霞 李明骏 青玲
【目的】NS3编码的蛋白是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RNA沉默抑制子。笔者前期研究发现,转NS3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对RSV有一定的抗性。为深入揭示NS3在寄主体内的作用机制,本文将进一步探究转NS3本氏烟对其他烟草病害的抗性。【方法】以野生型本氏烟和转NS3本氏烟为试验材料,通过农杆菌浸润法接种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侵染性克隆,观察病毒症状,抽提系统发病叶片总RNA,并利用RT-qPCR方法检测病毒的相对积累量;采用灌根接种法分别接种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观察植株表型并统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结果】PVX侵染本氏烟后,植株叶片主要表现为花叶、褪绿等症状,NS3表达植株与野生型植株具有相同的PVX症状表现。在接种PVX 10 d后,RT-qPCR检测发现与野生型植株病毒积累量相比,NS3表达抑制了PVX在本氏烟体内的积累水平,两个转NS3株系(NS3-6、NS3-9)中PVX的相对积累量分别为野生型植株的68.17%和81.01%。青枯病菌在野生型植株和转基因植株上均引起萎蔫、猝倒等典型的病害症状,且两者的症状无明显差异。在青枯病菌侵染早期,NS3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病菌的侵染,表现出对青枯病较为敏感;而在接种14 d,野生型植株的发病率为100.00%,病情指数为78.67,而NS3-6、NS3-9株系的发病率分别为95.00%、98.33%,病情指数分别为70.00、73.00;14 d之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逐渐升高,而NS3表达株系的病情指数均低于野生型植株。黑胫病菌在野生型植株和转基因植株上均为在茎基部出现黑褐色坏死斑等典型病害症状,且NS3表达也不影响本氏烟的症状表现。在黑胫病菌的侵染初期,NS3-6株系的发病率高于野生型植株;但在整个黑胫病发生过程中,转NS3株系的病情指数均低于野生型植株,在接种12 d,野生型本氏烟的发病率为96.67%,病情指数为77.50,而NS3-6、NS3-9株系的发病率分别为90.00%、86.67%,病情指数分别为64.17、62.08。【结论】通过病原侵染过程观察表明NS3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烟草病害在本氏烟上的侵染和严重程度,且对不同病原菌的影响不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仕龙 陈少莺 程晓霞 林锋强 江斌 王劭 朱小丽 张世忠 李兆龙
【目的】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致病性。【方法】以NDRV分离株NP01、NP03、NPM为供试病毒,分析其对禽胚(番鸭胚、鸡胚)、部分禽类(雏番鸭、雏半番鸭、雏鸡、雏鹅)及细胞的致病性。【结果】NDRV分离株经尿囊腔接种能100%致死12日龄番鸭胚和9日龄鸡胚。2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经腿肌、口鼻、爪垫等途径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出现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病症,NDRV分离株对雏番鸭和雏半番鸭的致死率分别为20%~53%和13%~33%,同时能从病死鸭肝脾中回收到该病毒,耐过鸭大多成为僵鸭;15日龄雏鸡和2日龄雏鹅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观察20 d,均未表现出NDRV致病的临床症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秉乾 刁有祥 于相龙 张欣 窦砚国
【目的】从疑似感染鹅呼肠孤病毒的病料中分离鉴定一株鹅源呼肠孤病毒JS-01,并对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进行初步研究,为开展该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病死鹅的肝、脾组织冻融3次后充分匀浆,8 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接种10日龄鹅胚的卵黄囊,收集24144h死亡的鹅胚尿囊液,并提取病毒RNA。根据鹅呼肠孤病毒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该引物对所提取的病毒RNA进行RT-PCR,回收后与pMD18-T载体连接,将重组载体转化到DH5α大肠杆菌并在AMP+/LB培养基中培养,对阳性
关键词:
鹅呼肠孤病毒 分离鉴定 致病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玉杰 刘东 刘红祥 宫晓 李陆梅 赵子曈 邹敏 范根成 杜元钊
【目的】从临床发病的疑似感染鸡呼肠孤病毒的白羽肉鸡病料中分离鉴定获得1株鸡源呼肠孤病毒SD18,对SD18株进行致病性及传播特性研究,为该病毒的深入研究和综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无菌采集疑似感染鸡呼肠孤病毒发病鸡跗关节处的肌腱和渗出物,分离病原物,在LMH细胞上培养,并连续盲传3代,经无菌生理盐水倍比稀释,采用Reed-Muench法测定病毒鸡胚半数致死量(ELD_(50))和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_(50));对分离毒株进行理化特性和血凝特性测定;利用设计的鸡呼肠孤病毒L1和S1基因特异性引物,对提取的病毒总RNA进行RT-PCR扩增,经PCR鉴定为阳性的菌落进行基因测序以及核苷酸同源性比对和系统遗传进化分析;用该分离株病毒对SPF鸡和白羽肉鸡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攻毒后的SPF鸡血清中呼肠孤病毒抗体滴度。【结果】从疑似感染鸡呼肠孤病毒发病鸡跗关节处的肌腱和渗出物中分离获得1株鸡源呼肠孤病毒SD18,其ELD_(50)为10~(-6.5)/0.1 mL,TCID_(50)为10~(-7.36)/0.1 mL。RT-PCR结果显示,目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1 100,750,265 bp,依次为鸡呼肠孤病毒的S1、σC和L1基因片段。核苷酸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该分离株SD18与Ⅴ群鸡源呼肠孤病毒TW-918(台湾株)的S1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2.7%,与Ⅰ群鸡病毒性关节炎疫苗S1133株的同源性仅为59.0%。核酸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SD18与Ⅴ群鸡源呼肠孤病毒TW-918(台湾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与Ⅰ群鸡源呼肠孤病毒S1133株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上,说明新分离的肉鸡呼肠孤病毒SD18株属于基因Ⅴ群,可能是Ⅰ群经典鸡源呼肠孤病毒S1133株的变异毒株。SPF鸡和白羽肉鸡回归试验表明,SD18株病毒能够引起鸡病毒性关节炎,与临床发病一致,并能水平传播。接种试验表明,病毒SD18能致死鸡胚,打开死亡鸡胚可见其绒毛尿囊膜增厚、尿酸盐沉积、胚体出血等症状,符合呼肠孤病毒的致病特点。【结论】该分离株SD18为新型肉鸡呼肠孤病毒,能够引起鸡发生病毒性关节炎。
关键词:
鸡呼肠孤病毒 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致病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树江 陈万芳 徐福南 陈溥言
将从鹌鹑分离出的一株新城疫病毒,人工接种于不同日龄的朝鲜系鹌鹑、雏鸡及成年鸡.结果表明:1)该毒株对鹌鹑的致病力随鹌鹑年龄增加而减弱,以致对成年鹌鹑不产生任何临床症状;2)该毒株对雏鸡和成年鸡引起100%的致死性速发嗜肺脑型新城疫,能在鹌鹑与鹌鹑之间,鹌鹑与鸡之间水平传播.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叶巧真 何建国 翁少萍 张邦杰 叶普仁 梁仁杰 潘雷
利用含类呼肠孤病毒和类腺病毒 的患白底板病和红底板病 病鳖组织匀浆过滤液及从病鳖中分离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进行病毒和细菌的相继 人工感染试验, 复制出典型的鳖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病症。研究发现, 细菌是红底板病的主要病原, 病毒是白底板病的主要病原,而病毒的感染不致死鳖, 细菌的继发感染是鳖最终死亡的因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春梅 程兆榜 杨柳 缪倩 周益军
为揭示灰飞虱携带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cirus,rsV)的Ns2和Ns3基因分子变异特征,采用单雌产卵法从江苏、云南、山东、河北等地获得20个灰飞虱携带的rsV分离物,rt-pcr扩增出Ns2和Ns3基因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再结合GeNbaNk中已报道的其他分离物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不同寄主、地区分高物的分子变异特点及系统发育关系。序列测定表明,20个分离物Ns2和Ns3 2个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5%~100%(Ns2)和95.4%~100%(Ns3),推导编码的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0%~100%(Ns2)和96.2%~100%(N...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江华 杨媚 周而勋 戚佩坤
从13种植物上分离得到58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菌株,在确定其种类和融合群的情况下,将所有供试菌株分别接种于水稻(Oryza sativa L.)、甜玉米(Zeamays var.saccharata)、黄瓜(Cucumis sativus)及甘蓝(Brassica capitata)上,测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玉米(Zea mays)和甜玉米上分离得到的菌株(大部分归属于AG-1)的致病力最强;其次为其它植物上分离的菌株(归属于AG-4),其致病力属于中等;从其它植物上分离得到的、归属于其它融合群及非立枯丝核菌的菌株的致病力最弱。
关键词:
丝核菌 融合群 交互致病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新伦 谢荔岩 林奇英 吴祖建
虫传接毒鉴定表明,水稻品种(系)武育粳3号和KT95-418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以这2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脱落酸(ABA)在水稻与水稻条纹病毒(RSV)互作中的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了水稻受RSV侵染后内源AB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武育粳3号和KT95-418 ABA含量均先迅速升高,分别是未接种的3.7和5.7倍,后下降至与健株一致.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外施ABA处理后武育粳3号中CP基因转录水平表达量下调比率为2.8,KT95-418中CP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ABA合成抑制剂norflurazon处理未引起武育粳3号和KT95-...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坤 刁有祥 程彦丽 崔京腾 王蛟 刘鑫
【目的】探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对SPF鸭的致病性。【方法】将DPV分别通过点眼滴鼻和皮下注射接种途径人工感染SPF鸭,以未攻毒健康SPF鸭为对照,观察各组鸭的发病情况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随机剖杀试验组和对照组SPF鸭,采集肝脏、脾脏、肾脏、肺、心脏、气管、食道、肠道、胸腺、法氏囊、脑和泄殖腔等组织,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同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对DPV抗原在鸭体内的分布进行检测,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分析了DPV对SPF鸭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结果】DPV接种后,引起鸭高热、下痢,组织器官出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汪清晨 白昌明 张天文 王崇明 邱兆星 黄倢
为探明牡蛎疱疹病毒(Os HV-1)对魁蚶的致病性,本研究使用发病魁蚶组织制作病毒悬液进行感染实验。感染实验分为空白组、阴性悬液注射组和病毒悬液注射组,并使用实时定量PCR法对感染后魁蚶体内病毒的时空分布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空白组和阴性悬液组魁蚶感染后未检测到病毒粒子,病毒悬液注射组魁蚶经人工感染后,各部位病毒含量均呈先上升再下降随后又上升的趋势,最终达到106拷贝/ng DnA左右。通过电镜观察,在感染魁蚶的鳃、肝胰腺、外套膜中出现染色质边缘化甚至消失,细胞核肿胀、溶解,核仁消失,核膜扩张、不清晰,线粒体肿大,脊崩解,核糖体脱落等一系列细胞病理变化。在其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能发现大量直径为...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伦江 王隆柏 王伟 魏宏 车勇良 陈如敬 庄向生
从某一疑似发生无名"高热病"猪场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病毒RT-PCR鉴定、生物学特性分析、病毒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NSP2基因序列分析及对不同日龄猪感染试验的结果表明:分离毒株为变异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该病毒具有高致病性,病毒能在Marc-145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病变,其结构蛋白ORF2-ORF7的编码氨基酸与经典毒株VR2332、国内其他高致病性PRRSV毒株和LV毒株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7.6%-97.1%、88.3%-99.6%和59.8%-79.4%;NSP2存在3处共31个氨基酸缺失,比国内其他地区流行的高致病性PRRSV毒株多缺失1个氨基酸,与VR233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