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33)
2023(12820)
2022(10668)
2021(9737)
2020(8602)
2019(19492)
2018(19337)
2017(38371)
2016(20732)
2015(23437)
2014(23560)
2013(23829)
2012(22344)
2011(20041)
2010(20356)
2009(19515)
2008(19877)
2007(18378)
2006(16135)
2005(14964)
作者
(62279)
(52094)
(51903)
(49445)
(33070)
(24670)
(23697)
(20332)
(19302)
(18827)
(17559)
(17224)
(16784)
(16417)
(16117)
(16083)
(15750)
(15507)
(15235)
(14821)
(12994)
(12974)
(12747)
(11742)
(11658)
(11641)
(11628)
(11618)
(10439)
(10353)
学科
(100927)
经济(100825)
(91204)
(82021)
企业(82021)
管理(75573)
方法(45193)
数学(36022)
数学方法(35790)
业经(31885)
(31312)
(30335)
中国(25075)
技术(22853)
(22688)
财务(22664)
财务管理(22630)
企业财务(21455)
农业(21359)
(21074)
(18127)
贸易(18119)
地方(17712)
(17618)
(17562)
(16183)
(16047)
理论(15891)
(15830)
(15285)
机构
学院(318325)
大学(312444)
(140550)
经济(137937)
管理(127570)
理学(108808)
理学院(107749)
管理学(106431)
管理学院(105836)
研究(102562)
中国(81065)
(65918)
(65847)
科学(60536)
(53579)
(52586)
财经(52293)
(49345)
中心(47142)
研究所(47092)
(47087)
业大(44997)
经济学(43069)
农业(42276)
北京(41841)
经济学院(39311)
(38919)
财经大学(38211)
(36901)
师范(36531)
基金
项目(198936)
科学(157659)
研究(148080)
基金(144030)
(123791)
国家(122688)
科学基金(106049)
社会(95194)
社会科(90499)
社会科学(90474)
(79596)
基金项目(76568)
自然(66622)
教育(66093)
(65151)
自然科(65038)
自然科学(65017)
自然科学基金(63929)
编号(59916)
资助(58433)
成果(47522)
(45120)
(44749)
重点(44584)
(44511)
(42945)
创新(41456)
课题(40466)
国家社会(39275)
教育部(38088)
期刊
(159956)
经济(159956)
研究(93722)
中国(58335)
(54543)
管理(51543)
(49361)
学报(43242)
科学(42813)
农业(33639)
大学(32993)
学学(31474)
技术(31467)
(30209)
金融(30209)
业经(28329)
财经(26936)
教育(25708)
经济研究(25229)
(23333)
问题(21904)
技术经济(20727)
(20480)
(17625)
商业(16936)
科技(16337)
现代(16186)
统计(15701)
理论(15363)
财会(15318)
共检索到477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雯  查奇芬  杜建国  吴梦云  
作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一个企业群体,民营科技企业在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理论的分析,从技术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四方面入手,着重阐述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效应,并提出了如何通过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水平而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法与措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绍祥  
中国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引擎和最具潜力的部门。本文首先从内源和外源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路径,进而以我国国有大中型民营工业企业为例实证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路径对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了我国现阶段促进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最佳选择。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长顺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技术进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企业技术进步的程度。对经济发展资料分析的结果显示,美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兆熊  
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而技术进步及其与科学管理的结合是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关键。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措施。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获得生产应用必须以企业为载体,企业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积极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将是“八五”时期产业界的重要任务。企业技术进步各有其特殊性,随企业所属行业、部门、地区、规模而有所差别,但也可以看到,处于相同的外部环境,行业和规模也相近,有的工厂产品疲软,而有的却市场兴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吕晓萌  张永亮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扩展的列昂惕夫逆矩阵计算全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解释了由技术进步给区域产业总产出带来变化的原因,以及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波及效应。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三大产业的技术进步对总产出贡献率基本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贡献率第二大的是第三产业;对于珠三角地区,技术进步对第三产业总产值提升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三大产业的技术进步效应主要来自其自身。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和东  
技术进步是企业组织结构进行适应性变革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金字塔组织的弊病在日益暴露。企业组织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表现为:企业组织制度的非层级化、组织流程不断调整、组织关系网络化、内部组织团队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规模的小型化、组织边界的柔性化、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建翠  
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有两个途径: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动。本文从碳排放强度的视角,运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测算了1996—2011年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技术进步是推动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在各个产业部门中,对整个国民经济碳排放强度降低贡献最大的部门是工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因此,将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还有很大的空间,通过技术进步降低碳排放强度是有效的途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永鹏  苟靠敏  王波  
文章模拟了三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各产业的生产函数,从而得出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率;并且利用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分析了技术进步对重庆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发现技术进步对重庆市第一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对第二产业影响最小;第二产业内部,技术进步对建筑业和电力燃料等产业影响较大,对制造业影响不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胡春力 ,石何  
一、研究产业结构的两个着眼点研究产业结构问题可以有两个着眼点:一个是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一个是结构的质量,即由于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更新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生产结构中的数量比例关系在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技术结构没有突破性变化的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此时生产结构的平衡是以数量平衡为基础的。以此为着眼点来研究产业结构问题的目的,在于判断制约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部位所在,力求通过发展瓶颈部门来满足对短线产品的需求,从而达到均衡生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史学贵  施洁  
产业结构演进动力关系到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下经济结构变化的规律,更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的前景。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部门技术进步和对外贸易的三部门增长模型,考察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驱动力问题。结果显示,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1952-2012年间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部门产出份额的变化轨迹。模型反事实试验表明,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直接因素是技术进步,而非外贸需求。因此,向自主创新和注重技术进步的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轶  熊思敏  
技术进步在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引起就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化。本文引入交互效应模型,在利用DEA方法估算我国整体以及二、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探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我国就业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与关联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对我国整体就业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制约了其对整体就业的贡献,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会对我国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健  徐海成  
基于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分析、G ranger因果分析,并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协调;技术效率是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第二产业的调整影响比较大,但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力度比较小;技术进步是深化和优化产业结构根本途径,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进一步提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邹宗森  王秀玲  丁建勋  
文章基于我国1980年-2014年时间序列数据,将能源消费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两部分,以分析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2002年之前,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作用较弱;2002年以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推动作用开始降低,并逐步让位于产业结构变迁。其原因在于近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从"二产化"向"三产化"加快演进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低的能源强度。文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