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33)
- 2023(18938)
- 2022(15839)
- 2021(14799)
- 2020(12541)
- 2019(28817)
- 2018(28376)
- 2017(54214)
- 2016(29065)
- 2015(33209)
- 2014(32893)
- 2013(32385)
- 2012(30238)
- 2011(27436)
- 2010(27730)
- 2009(25934)
- 2008(25596)
- 2007(22911)
- 2006(20314)
- 2005(18529)
- 学科
- 济(129669)
- 经济(129466)
- 管理(84158)
- 业(76703)
- 企(63336)
- 企业(63336)
- 方法(52903)
- 数学(46251)
- 数学方法(45652)
- 中国(34712)
- 财(33372)
- 农(32118)
- 学(29002)
- 制(27225)
- 业经(26699)
- 地方(26029)
- 贸(21776)
- 贸易(21760)
- 易(21110)
- 农业(20764)
- 银(20412)
- 银行(20361)
- 理论(19839)
- 务(19533)
- 行(19494)
- 财务(19448)
- 融(19425)
- 金融(19418)
- 财务管理(19394)
- 和(18949)
- 机构
- 大学(424314)
- 学院(421286)
- 济(177117)
- 经济(173367)
- 管理(157166)
- 研究(145295)
- 理学(134100)
- 理学院(132569)
- 管理学(130082)
- 管理学院(129303)
- 中国(110906)
- 京(89264)
- 科学(87451)
- 财(85615)
- 所(73744)
- 农(67868)
- 财经(66812)
- 中心(66512)
- 研究所(66481)
- 江(65256)
- 经(60411)
- 业大(60199)
- 北京(56577)
- 范(56234)
- 师范(55640)
- 经济学(55515)
- 农业(53042)
- 院(52609)
- 州(51155)
- 经济学院(49711)
- 基金
- 项目(274377)
- 科学(215299)
- 研究(201161)
- 基金(198612)
- 家(173273)
- 国家(171845)
- 科学基金(146428)
- 社会(127979)
- 社会科(121081)
- 社会科学(121051)
- 省(106781)
- 基金项目(103962)
- 教育(94449)
- 自然(93297)
- 自然科(91060)
- 自然科学(91032)
- 划(90127)
- 自然科学基金(89380)
- 编号(81597)
- 资助(81225)
- 成果(68355)
- 重点(62712)
- 部(61424)
- 发(58765)
- 课题(57218)
- 创(56663)
- 国家社会(53202)
- 创新(53101)
- 教育部(52898)
- 科研(52825)
- 期刊
- 济(201780)
- 经济(201780)
- 研究(129225)
- 中国(85968)
- 财(67977)
- 学报(66574)
- 农(61167)
- 科学(60454)
- 管理(60389)
- 大学(51017)
- 教育(48971)
- 学学(47801)
- 农业(40742)
- 融(39878)
- 金融(39878)
- 技术(38889)
- 财经(34252)
- 经济研究(33020)
- 业经(30818)
- 经(29506)
- 问题(26436)
- 贸(21996)
- 业(21504)
- 技术经济(21125)
- 统计(21102)
- 版(20223)
- 图书(20043)
- 理论(20021)
- 策(18936)
- 商业(18538)
共检索到644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三项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生保障制度先后经历了框架塑造、要素拓展和全面推进三个历史阶段,构成了前后相继、彼此相连的主线脉络和演进历程,呈现出了阶段性的实践旨向特征。具体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框架塑造阶段,主要以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为切入点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的基本架构,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惠及范围的全民性;改革开放以来,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要素拓展阶段,着重以提升社会生产力为切入点夯实民生基础,丰富拓展民生保障制度的要素系统,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实现途径的共建性;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全面推进阶段,主要以共建共享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民生水平,系统推进民生保障制度的统筹融合,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效能发挥的持续性与普惠性相统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王玥蕊
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效能的必然选择,而构建数字资产正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操作。通过对数字资产进行系统性论述,提出数字资产是数据生产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一观点,并基于此分析数字资产的特征与构建过程。随后,具体探讨了数字资产如何作用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进而揭示了数字资产构建是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策,也是实现经济循环畅通的实然之举。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赵磊
市场经济能否自动实现均衡的关键,在于供求失衡之后的经济波动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历史证明,市场经济走向"正反馈"的趋势,乃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经济危机的结果,就是通过"暴力去产能"使得失衡的市场供求被强制性地恢复均衡。离开"暴力"和"强制"的经济危机来谈"市场均衡",只能是"伪均衡"。晚近以来,虽然"市场均衡"理论已经为很多学者所证伪,但这些证伪工作大多并没有对"市场均衡"的基本逻辑提出反思。在本文中,笔者运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的"有购买力的消费不足"理论,对市场经济的"伪均衡"做出批判性的分析。最后,笔者进一步讨论了"矛盾分析"与"均衡分析"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对矛盾状态的定位不同,还在于二者的逻辑不同。换言之,"矛盾分析"是"辩证逻辑"的展开,而"均衡分析"则局限在"形式逻辑"里面兜圈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聂阳 周坤
数字资本是继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后产生的一种更具综合性和渗透性的资本形态。数字资本以日常生活的普遍数字化为生成前提,这种数字化以技术进步的名义将日常生活改造和重组为资本运行的有机环节,资本增殖的本质要求和人们丰富生活世界的主体需求被深度绑定。数字资本运行的动力机制是数字商品化,即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相互作用来将用户数据转化为数字商品,以此来实现数字资本隐蔽而快速的动态扩张。数字资本在内在的价值属性之外还显现出鲜明的权力属性,这种权力属性以弥散化的方式发挥作用,强化了数字资本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微观控制。
关键词:
数字资本 运行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蒋茜
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蕴含了“技术—资本—国家”的三重逻辑,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具体反映。技术逻辑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国家逻辑为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支撑,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逻辑整体。其中,资本逻辑凌驾于技术逻辑和国家逻辑之上。从技术逻辑来看,美国为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维持全球科技霸权地位而发动贸易战和科技战,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危机,扩大了全球技术鸿沟,导致当代经济全球化陷入技术困境之中。从资本逻辑来看,随着当代金融资本的全球膨胀,资本陷入了自身所致的发展困境之中,表现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全球贫富分化的加剧。从国家逻辑来看,当代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缺乏代表性和包容性、公平性与有效性,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难以解决全球性问题和矛盾。技术困境、发展困境、治理困境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框架内是无解的,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坚持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需要引导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关键词:
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 三重逻辑 困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裴长洪
怎样遵循"七一讲话"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当前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重大任务;在开放型经济领域,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学科体系是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两重性的论述,是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理论依据,它在列宁时期的苏联和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建设中得到实践运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关于时代特征与主题的新判断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开拓了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实践中提出的基本政治经济学问题可以归结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条件下,如何处理国内生产力与世界生产力的互动关系,如何处理生产力发展与国内外生产关系、国内外上层建筑的关系与矛盾。习近平关于世界百年大变局、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开放发展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在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中的最新成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星焕
马克思以实践和批判为两大理论支柱,建构起“批判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只是对于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把握,而是以“人类社会”为立足点和以“私有制批判”为理论核心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表达”。在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仍旧向我们展示着它“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赫曦滢
空间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其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由此空间从次生的、依附性的研究对象上升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空间发展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论域,从生产、消费、积累、循环等环节出发,分析了空间的生产方式和资本积累规律,进而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空间批判"进化"为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探究空间经济和全球化地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攻进"了被西方主流经济学长期占据的区域经济学"领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化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使马克思主义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同时,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可为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语境提供积极参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人骏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30年的初步探索和改革开放40年的创新发展两个阶段,通过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自我探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价值和当代价值。70年的演进过程中总结了诸多宝贵的经验,进一步增强了中国话语的解释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当代实践就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解读当代中国发展逻辑,进而构建蕴含中国话语、彰显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武强 吴静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克服了古典经济学以单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社会认识论的片面性,按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人类可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从脱贫攻坚胜利向共同富裕奋斗已经开启了坚实的步伐,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说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现实基础和目标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共同富裕 中国实践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崔宝敏 董长瑞
简要梳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范式之争,提出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危机与范式转换,并基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视野梳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线。主张多维度人的假设前提,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重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重视理论学术的现实解释力,最后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直接间接条件、实现保障和实现基础等四个方面试图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思路。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郭冠清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既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形态,也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而且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社会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实践认识论应用于经济工作中形成的、以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为核心的科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围绕现代化这一主题,对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迭代上升、生产关系的优化和上层建筑的建设等多个层面的探索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人类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更加完善、更加定型的制度安排的实践结果。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摆脱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对立,作出了超越性的文明贡献,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文明道路。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傅路军
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目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这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坚守,也是始终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成为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先进经验的结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自19世纪中期创立以来,一直与不同社会阵营的经济思想、不同流派的经济学理论和不同思潮的经济学观点进行博弈,并且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实践检验,得到新的发展与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2021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也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圣兵 刘伟杰 周绍东
生产力跃升改变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进而改变生产关系。文章运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范式,考察新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一般)和生产方式(特殊)两个层面的影响,通过对劳动资料历史演进过程的回顾,引入"知识性生产资料"这一概念,分析新科技革命如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三大核心特征。结论表明:从生产方式(一般)来看,新科技革命弱化了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传统物质性生产资料之间的密切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从生产方式(特殊)来看,知识本身开始成为生产资料,"知识性生产资料"的出现,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不再是一个完全由资本控制的过程,两者自然结合的可能性有所提高,资本监督和控制劳动过程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资本对劳动的绝对权威受到挑战,同时,劳动者在价值分配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桂文 张光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把制度变迁看作是经济发展规律性与社会选择性的历史统一;新制度经济学坚持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人的主观心理出发,在成本-收益分析的框架下研究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把制度变迁归因于根据主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选择和行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比较分析,厘清二者的本质区别,有助于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下,吸收和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理成份,形成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的话语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