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53)
- 2023(13410)
- 2022(11815)
- 2021(11112)
- 2020(9285)
- 2019(21406)
- 2018(21569)
- 2017(41782)
- 2016(22798)
- 2015(25799)
- 2014(25829)
- 2013(25581)
- 2012(23486)
- 2011(21306)
- 2010(21413)
- 2009(19962)
- 2008(19561)
- 2007(17240)
- 2006(15341)
- 2005(13904)
- 学科
- 济(88020)
- 经济(87885)
- 管理(69152)
- 业(63823)
- 企(53308)
- 企业(53308)
- 方法(39649)
- 数学(34231)
- 数学方法(33872)
- 财(25468)
- 中国(25024)
- 农(23995)
- 制(21956)
- 业经(20311)
- 学(19994)
- 地方(16726)
- 贸(16664)
- 贸易(16654)
- 易(16214)
- 银(15699)
- 银行(15658)
- 务(15430)
- 农业(15419)
- 财务(15362)
- 财务管理(15328)
- 行(14940)
- 环境(14921)
- 体(14760)
- 和(14663)
- 企业财务(14534)
- 机构
- 大学(332246)
- 学院(329021)
- 济(130039)
- 管理(129896)
- 经济(127070)
- 理学(112101)
- 理学院(110797)
- 研究(110572)
- 管理学(109017)
- 管理学院(108428)
- 中国(83034)
- 京(71424)
- 科学(68539)
- 财(64376)
- 所(55658)
- 财经(50861)
- 研究所(50466)
- 农(50167)
- 中心(49303)
- 江(47841)
- 业大(47803)
- 经(46025)
- 北京(45579)
- 范(43818)
- 师范(43450)
- 院(40413)
- 农业(39282)
- 经济学(38877)
- 州(38696)
- 财经大学(37789)
- 基金
- 项目(221760)
- 科学(174429)
- 研究(163060)
- 基金(161132)
- 家(140154)
- 国家(139043)
- 科学基金(119061)
- 社会(101683)
- 社会科(96291)
- 社会科学(96267)
- 基金项目(86495)
- 省(85470)
- 自然(77792)
- 自然科(75885)
- 自然科学(75869)
- 自然科学基金(74494)
- 教育(74264)
- 划(72606)
- 编号(67112)
- 资助(65470)
- 成果(55182)
- 重点(49792)
- 部(49294)
- 发(46852)
- 课题(46065)
- 创(45895)
- 制(43103)
- 创新(42883)
- 科研(42433)
- 教育部(42088)
- 期刊
- 济(145076)
- 经济(145076)
- 研究(100925)
- 中国(60637)
- 学报(50822)
- 管理(48291)
- 财(47996)
- 科学(47684)
- 农(45049)
- 大学(38520)
- 学学(36185)
- 教育(35747)
- 农业(31082)
- 融(29090)
- 金融(29090)
- 技术(26999)
- 财经(24620)
- 业经(23589)
- 经济研究(22609)
- 经(20855)
- 问题(19421)
- 理论(17239)
- 图书(16532)
- 科技(15912)
- 实践(15769)
- 践(15769)
- 业(15304)
- 现代(15302)
- 技术经济(15271)
- 贸(14690)
共检索到4829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谢 杨德乾 郭海霞 张建华 曾其国
【目的】为进一步揭示"东桑西移"项目在推进我国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前后10年(1996-2016年)各省桑园面积为研究对象,结合1999-2016年各省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探索了我国桑园面积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①2006年开始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后,我国东部桑园面积呈线性减少,平均每年减少16 482.81 hm~2,十年间的动态度为-4.94%;西部桑园面积呈线性增加,年约增加桑园面积7924.69 hm~2,十年间的动态度为1.96%。②空间重心转移模型显示,我国桑园面积空间分布重心在1996-2016年间由北向南移动的整个过程,且明显具有向西南偏移的趋势。③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模型(Y=6.670x_1-6.977x_6+134.667x_7-1.692x_(12))明确指出,自然、人口和经济三大类4种驱动因子对我国桑园面积(Y)的时空变化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其中,自然类驱动因子主要指降雨量;人口类驱动因子主要包括15~64岁人口数量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两个指标,经济类驱动因子主要是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结论】综上可知,在政策引导、自然条件、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复合驱动下,我国桑园面积时空格局变迁明显。
关键词:
桑园面积 东桑西移 驱动力 人口 GDP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宏 张社梅
基于近20年蚕桑产业发展数据,分析了四川省蚕桑产量变化、区域分布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桑园面积逐步稳定,蚕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南充市、绵阳市、凉山州、宜宾市是蚕桑优势产区;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已基本形成,蚕桑产业中心南移趋势明显;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影响蚕桑产业发展,桑园面积、养蚕户数、发种量、蚕桑比较效益对蚕茧产量分布表现为正向相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成为四川省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史洋洋 吕晓 郭贯成 巩晨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利用转型过程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其趋势变化,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探究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GIS、地学图谱分析、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1990—2000年耕地利用转型最为活跃;2000—2015年耕地利用转型过程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耕地利用转型过程的时间阶段性特征显著。(2)山东省土地利用形态格局依然存在冲突,耕地利用转型处于从持续快速减少向缓慢减少的过渡阶段。(3)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和土地管理因素共同驱动耕地利用转型,不同因素对不同时间阶段耕地利用转型驱动机制也存在差异。研究结论: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国土空间规划时应统筹考虑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因子及区域差异规律,对建设占用耕地加强规划管控,强化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绩效评价。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杜蓉 柳思维 蔡荣
确保粮食安全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基于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考察中国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演化趋势,并采用空间相关分析法考察中国粮食产量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均衡现象,粮食生产逐步向东北、华中和华东地区集中,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南退北进”的演进趋势;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特征,部分省区市的粮食生产空间溢出存在“涟漪效应”和“规模效应”;城镇化发展、化肥投入、机械投入以及政府干预等因素均对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则显著为负。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规划进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朱伟华 黄琳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包富华 陈瑛
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已被证实,但二者在空间上有何关联?厘清二者的空间关联问题有助于深刻把握人流和物流的关系问题。文章基于系统论和发生学理论,利用重心及重心空间重叠性模型,分析1997—2016年我国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重心的时空耦合演变特征与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和进出口贸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类重心具有明显的"形似"演变特征,整体形成了"H"形连接耦合状。(2)重心空间重叠性结果进一步证实二者之间存在较好的时空耦合关系;就耦合演变历程和演变形态而言,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重心之间经历了聚散交替并不断扩散的耦合演变历程,整体呈现"喇叭"+"X"形的演变形态。(3)就地带耦合差异而言,东、中、西部分别呈"喇叭"+"X"形"、X"形和倒"V"形的形变差异;就二者的耦合程度和稳定性而言,呈中>东>西的空间差异",反自然梯度"特征明显。(4)驱动机制分析表明,共同的经济目标是两类重心时空耦合的内驱力,人流与物流的需求差异是二者耦合演变的决定力,聚合力和离心力的交互作用造就了二者时空耦合演变的特征,东部优势是耦合演变格局形成的外推力,交通因素是"反自然梯度"差异产生的外动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邢丹 肖玖军 王晓红 张芳 韩世玉 罗朝斌 梁彦平
为揭示石漠化桑园土壤水分动力学机制及进一步研究桑树水分利用策略提供依据,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黔西北石漠化桑园(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大地村)050 cm剖面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黔西北石漠化桑园土壤水中氢氧同位素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δD=8.39δ(18)O+13.76,R2=0.98。土壤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δD和δ(18)O平均值分别为-33.9‰±18.5‰和-5.8‰±2.0‰)>夏季(分别为-41.4‰±8.8‰和-6.4‰±
关键词:
石漠化桑园 土壤水 稳定同位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春程 孔燕 李广斌
以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为主线,对建国后不同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原因。经过研究认为,计划经济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力量呈现"全面渗透→退场→弱化→回归"的转向,乡村公共空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异化",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走向"复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趋"衰亡",新时期乡村建设中对村民需求的忽视以及乡村文化的丢失,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迷失"。最后,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乡村 公共空间 演变特征 驱动机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柯善淦 崔海莹 卢新海 侯娇 武月琦
研究目的:以湖北省为例,摸清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发展态势,揭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从时间上看,湖北省各城市耕地利用空间、功能、模式转型指数总体偏低但持续增长,在2015年前初步实现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少部分地区尚未完成功能转型。(2)从空间上看,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基本形成以东中部低山丘陵、平原为主的高值区及西部山地为核心的低值区并存的空间格局,高值区表现出"西进"态势。(3)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空间、功能、模式转型具有较强的耦合度,但失调现象日益凸显。(4)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变是内外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存在较大发展障碍,经济因素是当前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焦华富
以泛长三角为研究区,采用修正的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城市发展效率;综合利用地统计分析、R/S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转型期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城市发展效率呈现出提升的态势,且城市集约化发展取得一定进步;城市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存在空间集聚,各效率在空间上均表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形成了较为相似的集聚演化格局;未来城市发展各项效率将会表现不断增长趋势;人口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及市场因素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于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洋 贺灿飞 徐阳 曲峻熙
基于2000年以来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公园绿地及社会经济数据,综合采用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计量经济模型刻画城市公园绿地供需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公园绿地供给规模大幅增长,整体供需水平明显改善,区域间依旧存在明显分化。(2)城市公园绿地供需总体差异显著收敛,西部城市供给规模不断增加,部分东北和中西部中小城市人均面积偏低,是阻滞整体供需水平提升的关键症结。(3)城市公园绿地供需演化由城市本底、社会经济与公共政策等多维因素综合驱动。城市人口集聚与土地开发程度存在负向约束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与居住用地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与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公园绿地供需演化的驱动机制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不同城市应当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科学合理增加供给总量,创新供给模式和供给形式,完善差异化运维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完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供需,破解城市公园绿地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参考。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娟 许阳艳 闫梅
总部经济作为三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产业经济集聚下的重要经济形态,提供了城市发展强劲的发展动力。企业总部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分布、类型及演变特征直接关系着总部经济的空间格局和发展方向。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为时间节点分析武汉市企业总部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总部经济业态变化,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武汉市企业总部热点区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近郊区蔓延、单核主导向多核带动的空间演变规律。2)武汉市企业总部热点区规模与业态密度显著提升,业态类型有所丰富但仍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3)武汉市企业总部热点区形成与演变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积淀、区位优势、设施建设、旧城改造、产业转型、交通提质、总部效应辐射、企业成立时间和产业类别等驱动力合力推进了企业总部地理空间布局变化与经济形态的演变。
关键词:
武汉市 企业总部 时空演化 驱动机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敬锋 刘红玉 李玉凤 胡和兵 安静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及转移矩阵模型,对江苏省海滨湿地区域1987年、1997年及2007年3个时期图件进行信息提取。分别对两个时段该区域湿地资源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近30 a来,江苏海滨湿地资源演变趋势主要为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及非湿地转移,两个时段自然湿地面积分别减少11.57%和24.63%,整个研究期间人工湿地及非湿地分别增加了27.75%、6.92%;②影响江苏省海滨湿地资源演变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及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的入侵,与1987年相比米草沼泽增加了71.94%。整体而言,社会经济因素是江苏省海滨湿地资源演...
关键词:
海滨湿地 转移矩阵 江苏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开洲 陈楠
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分析1990-2010年间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空间格局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集聚有所减弱。②热点区(高度热点区)由沿海向内陆演进,属跃迁式突变;边缘区发展方向刚好相反,属收缩式渐变。③总变异中随机性因素增大,结构化分异减弱;区域空间差异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西北—东南方向上。④各类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但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方向产生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分化。总体而言,死亡率和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为正,出生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及迁入率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均GDP对人口老龄化既有推动也有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丹丹 马仁锋 张悦 金邑霞 赵一然
以杭州市2008、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大数据为基础,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和平均最近邻距离方法探究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特征与时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杭州全域文化创意企业呈多核心聚集分布,分布密度由市中心向外围圈层式递减;杭州文化创意企业沿交通干线布局显著,呈现连片蔓延形态。(2)杭州核心九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具有显著的高校指向性;文化休闲旅游业与现代传媒业则集聚于城区中心休闲娱乐地带;艺术品业和文化会展业集聚于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地。(3)2008—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各类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且呈现外拓和分散态势。各行业的核密度明显升高,标准差椭圆面积由27.26 km2增大到118.56 km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