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56)
- 2023(9648)
- 2022(8705)
- 2021(8340)
- 2020(7115)
- 2019(16677)
- 2018(16938)
- 2017(33427)
- 2016(18229)
- 2015(20736)
- 2014(20927)
- 2013(20994)
- 2012(19413)
- 2011(17631)
- 2010(17585)
- 2009(16242)
- 2008(15691)
- 2007(13720)
- 2006(12175)
- 2005(10698)
- 学科
- 济(70828)
- 经济(70750)
- 管理(51189)
- 业(48537)
- 企(39489)
- 企业(39489)
- 方法(34884)
- 数学(30536)
- 数学方法(30227)
- 中国(19815)
- 农(19135)
- 财(17239)
- 学(17130)
- 业经(14942)
- 贸(13757)
- 贸易(13750)
- 制(13679)
- 易(13402)
- 地方(13354)
- 农业(12450)
- 和(12045)
- 银(11554)
- 环境(11533)
- 银行(11504)
- 理论(11393)
- 技术(11224)
- 行(10980)
- 务(10677)
- 财务(10617)
- 财务管理(10596)
- 机构
- 大学(267685)
- 学院(265137)
- 管理(106203)
- 济(101168)
- 经济(98790)
- 理学(92134)
- 理学院(91127)
- 管理学(89593)
- 管理学院(89130)
- 研究(88082)
- 中国(64728)
- 京(58094)
- 科学(57180)
- 财(47218)
- 所(45244)
- 农(44327)
- 业大(42223)
- 研究所(41448)
- 中心(38810)
- 财经(38357)
- 江(37212)
- 北京(37120)
- 农业(35168)
- 经(34719)
- 范(34544)
- 师范(34192)
- 院(32102)
- 州(30917)
- 经济学(29358)
- 财经大学(28572)
- 基金
- 项目(181161)
- 科学(140091)
- 研究(130953)
- 基金(129731)
- 家(113769)
- 国家(112850)
- 科学基金(95266)
- 社会(79072)
- 社会科(74785)
- 社会科学(74764)
- 省(70695)
- 基金项目(70040)
- 自然(63736)
- 自然科(62128)
- 自然科学(62111)
- 自然科学基金(60957)
- 划(60198)
- 教育(59425)
- 编号(54583)
- 资助(53934)
- 成果(44257)
- 重点(40295)
- 部(39676)
- 发(38294)
- 创(37194)
- 课题(37072)
- 科研(35070)
- 创新(34690)
- 项目编号(33605)
- 计划(33455)
- 期刊
- 济(109886)
- 经济(109886)
- 研究(77917)
- 学报(44809)
- 中国(44746)
- 科学(40486)
- 农(39480)
- 管理(38155)
- 财(32744)
- 大学(32649)
- 学学(30730)
- 农业(28074)
- 教育(27716)
- 技术(21815)
- 融(21245)
- 金融(21245)
- 业经(18702)
- 财经(17850)
- 经济研究(17216)
- 图书(15452)
- 问题(15252)
- 经(14987)
- 理论(14771)
- 实践(13769)
- 践(13769)
- 业(13737)
- 科技(13491)
- 技术经济(12729)
- 现代(12356)
- 商业(11974)
共检索到378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肖文发 聂道平 张家诚
根据作者的研究和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了我国杉木的能量利用、分配及生物生产力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杉木不同器官的热值差异明显,平均为19.951kJg-1。生物量与密度和年龄呈较好的线性相关。不同地带、生长阶段、海拔高度的杉木光能利用率、能量的分配格局和林分生物量生产率不同;杉木的光合能量利用随不同林龄、密度和立地质量的不同而呈现光补偿点、光饱和点、CO2补偿点等的不同。总体上,我国杉木林对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现实平均利用率分别为0.38%和0.81%,且由大到小依次为中带、南带、北带的规律;叶净光合生产率、生物量生产率、材积生产率也依次为中带、南带、北带,并与林分叶面积指数正相关。我国杉木...
关键词:
杉木 热值 生物量 光合作用 能量利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熊有强 盛炜彤 曾满生
对江西分宜县山下林场14、16地位指数级杉木林不同间伐强度固定样地林下植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种组成、重要值、结构、盖度及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而不同。对照与弱度间伐的盖度与生物量均小于中度与强度间伐的,前者分别为35%~60%与1500~3000kg/hm2,后者分别为70%~80%与5000~7000kg/hm2。中度和强度间伐都可以促进林下植被良好发育。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间伐,林下植被,生物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左舒翟 任引 王效科 张小全 罗云建
收集整理杉木林的生物量文献数据,探讨3个常用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换算系数BCEF、生物量扩展系数BEF和根茎比R)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BCEF,BEF和R的平均值分别为0.616 Mg·m-3(n=245,SD=0.426)、1.489(n=334,SD=0.379)和0.247(n=268,SD=0.083);随着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立木蓄积量增加,BCEF,BEF和R值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P<0.001),但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它们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P<0.001);随着年均气温增加,BEF和R逐渐减小(P<0.05),但BCEF无明显的变化趋势;随着年均降水量增加,BEF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林开敏 俞新妥 何智英 邱尔发 林思祖
对29年生五种造林密度生物量结构及土壤肥力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单株及其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单位面积不同密度的杉木林分生物量及其生产力基本趋于一致;各种密度单位面积现存枯枝落叶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林下植被生长及其生物量则相反;五种密度林分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基本上以2805株/hm2和3750株/hm2较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和速效P的含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因此,杉木初植密度尽量控制在2805—3750株/hm2之间,以利于杉木产量提高和地力维护。
关键词:
杉木,造林密度,生物量结构,土壤肥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大伦 杨超 闫文德 项文化 方晰 梁小翠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生产者,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Chapin,1983;Chastain et al.,2006),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谯鹏 唐丽玉 黄洪宇 姜泽
【目的】探究不同密度模式下的杉木林光截获情况,进而估算林分生物累积量,为杉木人工林设计与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植物建模与虚拟地理环境技术构建三维林分场景,以林分密度为参数设计不同的林分模式,利用天文算法与辐射度模型模拟计算各林分空间下的光合有效辐射与阴影面积以评价林分荫蔽性,然后根据非直角双曲线光合模型估算林分平均净光合速率,并换算为生物累积量以评估各林分模式的生产潜力。【结果】1)各密度林分的光截获量均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升高,1.5 m×1.5 m、2.0 m×2.0 m以及2.5 m×2.5 m林分模式下的最大值分别为1 577.52、1 568.68与1 546.08μmol·m~(-2)·s~(-1);2)2.5 m×2.5 m林分模式下的各时刻的阳生叶面积占比最大,平均值为0.92;3)林分水平结构上,辐射强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垂直结构上,随着林分密度减小,各层的阳生叶面积占比逐渐增加;4)阳生叶的光合速率远高于阴生叶,最大值达到9.79μmol·m~(-2)·s~(-1),而阴生叶都小于0.7μmol·m~(-2)·s~(-1);5)以净光合速率为依据,估算各时刻不同林分模式下的生物累积量,各林分模式下日生物累积量分别为17.54,17.10与15.93 kg。【结论】综合各种植模式下林分的光截获与分布情况,在郁闭之前,高LAI林分光截获能力更强,但分布较为聚集,实际阳生叶面积占比相对较小;当林分郁闭较低时,林内的光环境有所改善;根据各林分模式的阳生叶面积占比与生物累积量,综合考虑下,最优栽植模式为2.0 m×2.0 m,研究结果可为林分的种植管理与经营提供一定科学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朝辉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利用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间伐对湖南省会同杉木人工林林下地被物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按50%强度间伐5 a后,林下植物种类和生物量比对照区分别增加了6种和3 280.16 kg.hm-2,生物量的变化率达224.77%,林下死地被物增加了4 380 kg.hm-2,提高了92.80%;与对照区相比,林地各层土壤温度提高了3.16%以上,土壤层(40~100 cm)除容重下降了2.44%外,土壤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贮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分别提高了4.22%、6.77%、9.95%、4.20%、2.40%、6.38%、1.63%,土壤层(0~45 c...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齐建文 张蓓 刘金山
杉木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用材树种,在森林固碳增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对湖南省杉木林样地尺度进行碳储量估算的基础上,通过多因子非线性回归方法,量化环境因子和林分因子对生物量密度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杉木生产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杉木 生物量 地理环境 非线性回归 湖南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美玲 刘鑫 陈新峰 孟苗婧 张金池 聂晖 曾婧祎 谢德晋
【目的】探究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为不同类型酸雨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京市东善桥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处理(ck,山间防火池水,pH 6.6)、不同酸雨类型[包括酸雨类型(硫酸型、硝酸型和混合型)和酸雨酸度(模拟溶液pH 4.5、3.5和2.5)]胁迫1 a后,探究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随着酸雨酸度增加,不同类型酸雨处理土壤pH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土壤交换性氢离子(H~+)和铝离子(Al~(3+))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与对照相比,酸雨pH为2.5时,土壤交换性H~+、Al~(3+)均在硫酸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75%和240%,在混合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54%和246%,在硝酸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46%和249%。此外,酸雨胁迫时间显著影响土壤总碳、总氮、总硫、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碳氮(P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周国模 姚建祥 乔卫阳 杨琪红 朱国军 徐文友
根据100块标准地材料,利用100株平均木解析木,探讨了杉木人工林生物量与胸径(D)、树高(H)及林木各部分生物量,总生物量与材积(V去皮、V带皮)的回归关系,选出了D、H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最密切的方程及材积与生物量的最佳估测模型,初步研究了生物量与林龄、地位指数和密度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杉木 人工林 生物量 回归分析,数学模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田科雄 高凤仙 贺建华 金宏
为了探明猪对蛋氨酸羟基类似物的微量元素螯合的生物学利用率,选择8头3月龄二元杂交去势公猪,采用代谢试验方法研究了铜、铁、锌、锰的蛋氨酸羟基类似物的螯合物(Cu MHA,Fe MHA,Zn MHA,Mn MHA)与其相应的无机盐的生物学利用率,并以此研究Cu MHA,Fe MHA,Zn MHA,Mn MHA的相对生物学效价.结果表明:1)Cu MHA和Zn MHA的生物学利用率分别极显著高于CuSO4·H2O和ZnSO4·H2O,Fe MHA和Mn MHA的生物学利用率分别显著高于FeSO4·H2O和MnSO4·H2O.2)Cu MHA,Fe MHA,Zn MHA和Mn MHA的相对生物学效价(...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康文星 田大伦 闫文德 方晰
The solar energy fixation,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Fir plantation in Huitong Located Ecology Station of Hunan Provinc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bility of fixing solar energy in center area for Chinese Fir plantation was 12 474×10\+8~31 943×10\+8 J·hm\+\{-2\}, and th...
关键词:
杉木林 生物量 积累与分布 能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梓晴 段爱国
【目的】建立适用于不同产区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以便准确估算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方法】基于四川、广西、江西和福建共109株杉木的树干、树皮、枝、叶和根实测生物量数据以及四川、广西和福建共40株杉木的树干、枝、叶和根的含碳量实测数据,建立不同产区、不同林龄和综合产区成熟林的可加性生物量、碳储量模型。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SUR)对可加性模型系统中的参数进行联合估计,并用调整后确定系数R_a~2和总相对误差TRE检验模型拟合精度。【结果】1) 4个产区和不同林龄杉木生物量模型的R_a~2为0.635 0~0.995 8,TRE为-17.88%~21.39%,树干、树皮和全株生物量模型的R_a~2均在0.91以上,适用于建模地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预测。广西分侧根拟合的生物量模型除一级侧根外,R_a~2均在0.80以上,TRE为-5.42%~7.21%,可用于预测广西杉木人工林侧根生物量。枝、叶、根的生物量模型拟合精度较干、树皮低。2)四川、广西和福建3个产区碳储量模型R_a~2为0.805 0~0.994 0,TRE为-19.34%~19.84%,树干、根和全株模型R_a~2在0.93以上,适用于各地区杉木人工林碳储量预测。枝、叶的碳储量模型拟合精度较干和根低。3)不同产区的生物量、碳储量模型通用性存在地域差异,位于中亚热带西区的四川生物量模型通用性最差,位于南亚热带的广西带皮干和全株生物量模型通用性较好,位于中亚热带东区的福建和江西生物量模型可进行相互预测;南亚热带广西的碳储量模型通用性最好,而四川和福建的碳储量模型仅适用于本地碳储量预测。4)综合生物量模型R_a~2为0.733 5~0.966 9,根据交互检验结果,综合模型可准确估算不同产区成熟林和福建幼龄林、中龄林的带皮干和全株生物量,TRE为-10.47%~19.88%;还可对江西和福建成熟林及福建中龄林除枝以外的各器官和全株生物量进行准确预测;综合碳储量模型R_a~2为0.802 9~0.982 6,除对广西杉木人工林枝碳储量的预测误差相对较大以外,其他检验样本TRE为-9.57%~15.70%,说明模型的通用性好,可准确预测不同产区的杉木人工林各器官和全株碳储量。【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均适用于建模地生物量和碳储量的预测;模型的通用性受产区差异的影响;综合模型可用于不同地区生物量和碳储量的预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耿丹 夏朝宗 张国斌 刘晓东 康峰峰
【目的】本研究选择湖南、安徽、江西3省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构建乔灌层调查因子与其生物量之间的估算模型。试图获取更为可靠、精准的灌木层生物量估算模型,为提高估算杉木人工林灌木层生物量模型精度提供参考。【方法】在研究区域进行典型抽样调查,测定不同林龄杉木林上层乔木郁闭度Cs、林分密度Ds(株/hm2)、平均胸径Dm(cm),下层灌木平均高度H(m)、平均地径D(cm)、盖度C、灌木层枝、干、叶、根干鲜质量(kg),通过计算获得乔木层杉木蓄积量V(m3/hm2)、灌木层生物量数据(t/hm2)。通过Pears
关键词:
杉木 灌木层 生物量 模型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邓静 陈宇拓
以Richards方程为林分生长预测方程,结合林分的少量实测和经验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得Richards方程的各个参数重构方程,根据重构的Richards方程预测林分的整体生长,然后根据预测量得到平均增长量,基于"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原则的增长量分配模型,将增长量合理地分配到每株林木上。在预测林分生长时,提出一种全林分生长模型到单木生长模型转换的新算法,即全林分生长模型采用Richards方程预测林分某个生长因子整体的平均增长量,然后根据增长量分配模型将整体增长量合理分派到每株林木,实现由整体到个体的转换。采用湖南省攸县黄丰桥林场1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分样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