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26)
- 2023(7792)
- 2022(6536)
- 2021(5865)
- 2020(4803)
- 2019(10690)
- 2018(10742)
- 2017(21306)
- 2016(11064)
- 2015(12424)
- 2014(12386)
- 2013(12729)
- 2012(12337)
- 2011(11443)
- 2010(11794)
- 2009(11470)
- 2008(10851)
- 2007(9948)
- 2006(9353)
- 2005(8834)
- 学科
- 济(73837)
- 经济(73793)
- 管理(29208)
- 业(27433)
- 方法(24208)
- 数学(21876)
- 数学方法(21784)
- 企(18834)
- 企业(18834)
- 中国(18711)
- 地方(17751)
- 农(15830)
- 业经(13035)
- 地方经济(12752)
- 制(11778)
- 贸(11622)
- 贸易(11611)
- 学(11551)
- 财(11449)
- 易(11263)
- 农业(10751)
- 银(10075)
- 银行(10063)
- 行(9772)
- 融(9390)
- 金融(9389)
- 环境(9290)
- 体(8630)
- 发(8465)
- 税(8104)
- 机构
- 学院(175372)
- 大学(174367)
- 济(90606)
- 经济(89075)
- 研究(64908)
- 管理(62975)
- 理学(53005)
- 理学院(52422)
- 管理学(51812)
- 管理学院(51470)
- 中国(51032)
- 财(41110)
- 京(36720)
- 科学(34566)
- 所(32813)
- 财经(32178)
- 经济学(30367)
- 研究所(29161)
- 经(29043)
- 中心(27639)
- 经济学院(27205)
- 江(26286)
- 农(24682)
- 北京(24007)
- 财经大学(23624)
- 院(22956)
- 范(21742)
- 师范(21590)
- 业大(21145)
- 州(20629)
- 基金
- 项目(102565)
- 科学(80649)
- 研究(77952)
- 基金(74544)
- 家(64010)
- 国家(63510)
- 科学基金(53414)
- 社会(52523)
- 社会科(49951)
- 社会科学(49942)
- 省(38701)
- 基金项目(38150)
- 教育(34437)
- 划(31905)
- 资助(31341)
- 编号(31072)
- 自然(30720)
- 自然科(29954)
- 自然科学(29946)
- 自然科学基金(29414)
- 成果(25278)
- 发(24786)
- 部(23433)
- 重点(23244)
- 国家社会(22564)
- 课题(21756)
- 发展(21044)
- 展(20794)
- 创(20500)
- 教育部(20411)
- 期刊
- 济(110133)
- 经济(110133)
- 研究(62158)
- 中国(32215)
- 财(29285)
- 管理(25846)
- 农(22729)
- 学报(21586)
- 科学(21384)
- 经济研究(19920)
- 融(19679)
- 金融(19679)
- 大学(17133)
- 财经(17077)
- 学学(16350)
- 业经(16040)
- 农业(15709)
- 技术(15513)
- 问题(15019)
- 经(14960)
- 教育(13683)
- 贸(12767)
- 技术经济(11318)
- 国际(11173)
- 统计(10134)
- 商业(9573)
- 世界(9570)
- 经济问题(9290)
- 理论(8893)
- 经济管理(8745)
共检索到280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世锦 刘培林 何建武
近期有学者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以往高速追赶过程中贡献很小,且低于相似阶段的东亚经济体的水平。本报告通过文献梳理、实证研究和国际比较,对中国生产率提升的历史贡献和未来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快速提升,对高速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考虑到进口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的提升,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将更加显著;近年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确实呈现放缓趋势,这与成功追赶的经济体类似阶段的经验规律是相吻合的,但与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时的情形有着根本区别;今后中国生产率的提升,应由过去主要依靠技术追赶和要素跨部门流动,向更加注重原始性创新和部门内部竞争转变。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追赶 创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善同 侯永志 刘云中 何建武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现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首先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和结构的特点,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将要或可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并明确确保良好前景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以规避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增长潜力 前景分析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解三明
在进行模型预测时,要根据我国实际来确定今后20~30年的改革因素、后发优势、投资率变化和外资流入的规模及大小。同时考虑环境治理所占用GDP的份额,以及资本设备利用率和劳动力参与率,综合对未来20~30年的GDP进行预测。在今后13年中,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仍可保持8.0%左右。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预测 经济对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江勇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已经持续高速增长了25年。从现在到2020年的十几年中,中国经济仍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前景,还将实现持续快速的增长。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增长 结构转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裴棕伟 盛磊 陈垚彤
生产率是影响一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全周期和子周期两种视角,利用C-D生产函数对我国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预测了未来的经济潜在增长率,研究结果显示:21世纪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对经济的贡献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经济呈现科技与资本双轮驱动特征;未来我国将跨越上中等收入阶段,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预测结果显示:2036-205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有效转换,将更加接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阶段"战略目标,更加适应新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关键词:
潜在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C-D生产函数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稻葵 石锦建 金星晔
本文主要分析"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前景。根据国际比较和历史经验,我们分析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三大条件:稳定而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对发达经济体开放,进而中国在未来10-15年仍将具备7%或以上中高速增长的潜力。释放潜力需做好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大国经济发展优势,中国经济的地区收敛效应在"十三五"期间能够带来年均1%的GDP增长潜力。第二,通过改革充分发掘我们定义的有效劳动供给以延长人口红利期,有效劳动供给的增长将在"十三五"期间带来年均0.3%-0.7%的GDP增长潜力。第三,合理应对TPP等国际经济金融新格局的挑战。从"十三五"前期经济增长前...
关键词:
“十三五”时期 中国经济 增长潜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闪闪 孙少岩
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放缓、中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去产能"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增速经历了持续较大幅度的下滑。为推动经济增长,新时期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从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视角研究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认为地区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未来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和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调整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三大潜在力量。中国经济增长将会继续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仍将保持世界领先,不宜过于低估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闪闪 孙少岩
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放缓、中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去产能"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增速经历了持续较大幅度的下滑。为推动经济增长,新时期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从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视角研究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认为地区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未来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和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调整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三大潜在力量。中国经济增长将会继续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仍将保持世界领先,不宜过于低估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文东伟
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本文测度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程度、方向及其演进趋势,并估计了中国制造业的潜在增长率。研究发现中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资本配置不足、劳动配置过度,且制造业整体的资源错配程度在下降,但国家所有权恶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中国制造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缩小了实际产出与有效产出之间的缺口,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资源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潜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延群 张沥元
本文从制度性改革的角度对未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潜力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的TFP、驱动因素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了回顾,指出过去的驱动因素已经减弱,甚至消失,进一步的制度改革将成为促进TFP增长的新动力。本文还对促进TFP增长的改革和政策措施进行了综述,并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将中国的TFP发展水平与美国、日本和韩国进行了比较,指出目前中国TFP还处于较低水平,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中国较高的R&D投入以及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将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勇 古明明
我国物价水平可能被严重低估从而导致增长和要素投入数据失真,这是大多数研究结果出现重大差异的关键原因,增长潜力研究也因而严重背离现实。本文通过名义产出与税收之间关系推算了实际物价并调整了经济增速,同时重新估算了要素投入,增加了数据的可靠性。本文研究发现,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实际增速仅为8.2%,TFP平均仅增长1.7%,对产出贡献约为21%。但是基于劳动投入估算的TFP结果为-1%,这点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冲击导致要素拉动模式越来越重要,TFP结果被拉低,因而我国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堪忧。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投入 产出虚增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传江 赵晓梦
将碳排放引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之中,利用MalMquist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00~2013年的全要素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从时间维度来看,在此期间长江经济带碳生产率一直处于震荡上升的趋势,而全要素碳生产率处于较平稳的状态,年均增长率为2%;(2)从空间差异来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明显,下游>中游>上游,全要素碳生产率下游区域高于中上游区域,而中游区域和上游区域则处于"追赶-超越-被反超"的状态;(3)上游区域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的动力为技术效率的提高,中游区域全要素碳生产率平均下降了0.1%的原因为技术进步恶化的幅度已经完全抵消了技术效率提升带来的变化,下...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天勇
文章分析了1978-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结构,认为其高速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要素生产率,以及土地有偿出让和城镇住宅商品化改革获得财富溢值。如何使定性的体制能够成为经济分析中的内生变量,是转轨经济学研究至今没有解决的难题。文章从渐进转轨和二元体制视角,寻找生产、不动产、分配和需求各领域中市场经济状态下的标准值,还有计划行政干预下的偏差值,二者相互比较求出差值,分类定义为流量通过大小的闸口连续变量和能不能通过的开关变量,并将其组合入生产函数及其供给-分配-需求联立运算模型之中。以此数理逻辑方法,进行体制改革内生推动经济增长的分析,解释了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动力来源。经仿真测算,中国无论是在供给领域,还是在需求方面,都蕴藏着规模可观的体制剩余和市场潜力。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未来11年可以释放在二元体制中巨大的生产能力、财富潜能和市场需求潜力,使经济增长能够达到平均5.5%的速度。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唐旭
去年11月去瑞士巴塞尔参加BIS主办的央行研究工作会。会上,一位研究主管问我:你说中国经济增长还能保持多久?我说,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二十多年,还有巨大的潜力增长下去。中国的人均GDP才1200美元左右,比起发达国家的至少1万美元的人均GDP,还差得很远。即使在经济普查后,人均GDP也只是增至1500美元左右,差距还很大。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万小红
亚洲经济已经见底回升,但目前仍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全球通货紧缩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亚洲国家经济基础较好,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努力扩大内需,经济正在持续好转,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关键词:
经济结构 金融危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