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24)
2023(18144)
2022(15245)
2021(14009)
2020(12204)
2019(27823)
2018(27573)
2017(53514)
2016(28879)
2015(32573)
2014(32392)
2013(32449)
2012(30293)
2011(27388)
2010(27819)
2009(26409)
2008(26417)
2007(23742)
2006(21105)
2005(19185)
作者
(85034)
(71217)
(71035)
(67438)
(45650)
(33994)
(32394)
(27538)
(26949)
(25500)
(24313)
(23993)
(22767)
(22665)
(22063)
(21999)
(21179)
(20942)
(20640)
(20539)
(17912)
(17485)
(17435)
(16395)
(16044)
(16018)
(15894)
(15449)
(14472)
(14123)
学科
(142990)
经济(142847)
(101776)
管理(94031)
(87817)
企业(87817)
方法(61355)
数学(51536)
数学方法(50997)
(38040)
(37938)
业经(35169)
中国(33887)
地方(28160)
(26787)
(26632)
农业(26408)
(25864)
财务(25813)
财务管理(25766)
企业财务(24466)
(23866)
贸易(23852)
(23090)
(21751)
技术(21325)
理论(21002)
(20381)
银行(20340)
(20019)
机构
学院(433162)
大学(432839)
(189545)
经济(185827)
管理(170740)
理学(146188)
理学院(144612)
管理学(142398)
研究(142310)
管理学院(141573)
中国(111028)
(90413)
(88543)
科学(84641)
(72190)
财经(70689)
(70004)
(65773)
中心(65629)
研究所(64922)
(63929)
业大(60278)
经济学(59049)
北京(56792)
农业(55030)
(54248)
师范(53718)
经济学院(53202)
财经大学(52109)
(52074)
基金
项目(278561)
科学(221206)
基金(205256)
研究(203017)
(177516)
国家(176044)
科学基金(152535)
社会(132204)
社会科(125387)
社会科学(125357)
基金项目(108428)
(107666)
自然(97871)
自然科(95636)
自然科学(95608)
自然科学基金(93957)
教育(92607)
(89996)
资助(84369)
编号(81379)
成果(66234)
(62523)
重点(62262)
(60153)
(58989)
国家社会(55345)
课题(54946)
创新(54718)
教育部(54030)
科研(53434)
期刊
(215101)
经济(215101)
研究(128647)
中国(76530)
(71081)
管理(65854)
(63427)
学报(62667)
科学(59839)
大学(47885)
学学(45253)
农业(42986)
(41959)
金融(41959)
技术(38665)
财经(36524)
教育(35419)
经济研究(34423)
业经(34004)
(31486)
问题(28553)
技术经济(24704)
(24401)
(23214)
统计(23196)
图书(21382)
(20968)
商业(20668)
理论(20553)
现代(20467)
共检索到6495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曹跃群  刘冀娜  
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特别意义,因此服务业资本存量的估算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由于受估算数据的制约,鲜有第三产业资本存量估算的文献。本文运用PLA方法对分地区的第三产业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并采用Moran指数测算了第三产业资本存量空间分布机理。研究发现:自1978年以来我国服务业资本存量增长迅速,但分布不均衡且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点。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玲  陶士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结合空间经济学非对称FC模型的理论,构建区域金融差异影响的实证模型,并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区域金融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论表明,东部和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中部区域金融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交易成本的降低将促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却会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出现衰退现象。另外,劳动力要素、政府政策支持和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尉肖帅  陈小燕  
服务贸易发展是体现区域开放性和科技创新效能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竞争力的重要导向产业。同时,服务贸易发展具备显著的空间溢出特征,并可能通过空间渠道影响关联地区的产业创新绩效,对依赖创新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更为重要。本文采用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五大类高新技术企业构建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服务贸易发展、空间溢出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发展和空间溢出均显著正向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服务贸易发展和空间溢出同时存在时,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效果均有体现,且上一期的服务贸易发展同样具备正向的空间溢出。在分行业的稳健性检验中可以发现,高技术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的服务贸易发展和空间溢出均能够显著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胡霞  魏作磊  
Using spatial econometrics, the paper discuss spatial situation of urban services and the factors which cause spatial disparities of services development in china.Nation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tells services cluster become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and spatial services show significant core-periphery character.Southeastern china is core, and 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china is periphery. Not only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civilization level,、population density、industry development、labors in services、human capital、percent of advanced services、GDP density、and Opening、 Preferential policies but also services in neighbor cities have influence on spatial disparities of services.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恬  张荣  
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及研究框架,针对亚洲区域经济的中断、恢复以及韧性、前景与展望等多方面开展实证分析,提出亚洲区域经济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之所以能够经受冲击,并迅速反弹、复苏、持续增长的核心原因在于空间经济发展格局上已经形成层次性发展的区域经济中心,即“一核”香港、“双强”新加坡及东京、“三新”上海、北京及深圳的新格局,实现了从“亚洲工厂”向“亚洲购物者”的转变,文章最后为国家宏观顶层设计及区域经济调控提供了对策及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文宇  
在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通过设定CP模型对城乡关系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推动城乡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包括本地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生活成本效应、拥挤成本效应和市场一体化效应等五大因素。其中,前三个效应对城乡关系产生负向作用,后两个效应产生的正向作用。五大效应交互影响,促进了城乡关系从分割逐步走向协调,进而走向城乡融合。使用四川省县域经济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与理论模型的结果相吻合,同时认为四川县域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发展前期,即城乡关系曲线的左侧,也就是城镇化加速期。根据这一结果,提出积极有序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构建完备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等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雍湧  蒲勇健  黄森  
从人口流动对区域差距影响的视角出发,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将我国东、西部地区作为两个独立的经济体,构建了劳动力人口流动向量模型,分析了人口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得出结论:人口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呈阶段性变化。最后,结合阶段规律和当前经济危机背景提出缩小区域差距的人口流动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管华宇  
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7年的城市商贸服务业面板数据,在考虑省级行政边界屏蔽效应条件下,通过构建空间SDM模型和两区制SDM模型,实证检验了京津冀地区商贸服务业的空间经济增长与边界溢出效应。基于空间SDM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商贸服务业的总体空间溢出在1%置信水平下呈显著正向溢出;各地级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对本市第三产业GDP增长贡献度为0.125,对周边城市第三产业GDP增长贡献度为0.026。在纳入省级行政边界因素后的两区制SDM模型实证检验发现,京津冀地区商贸服务业的空间溢出在行政边界效应下不存在β收敛特征,商贸服务业发展强化城市联动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依然成立;省级行政边界城市与非边界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对第三产业GDP增长的溢出弹性分别为0.048和0.059,反应京津冀地区行政边界对商贸服务业的空间溢出的抑制效应明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董亚宁  顾芸  吕鹏  
针对现有研究大多数是基于工业文明范式,尚未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生态文明要求,突破以往“收入水平最大化”目标范式,构建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揭示空间品质影响我国城市人才区位的理论机制,并采用2011—2017年CMDS微观数据匹配城市层面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空间品质已成为影响城市人才个体区位的重要因素,其与工资收入协同影响城市人才区位,且空间品质影响城市人才区位受到工资收入的中介机制作用。东部地区工资收入的中介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中介效应大于大城市。同时,空间品质和工资收入对人才区位具有非线性耦合作用,当空间品质每跨过一定门槛值时,工资收入对人才区位的正向影响就发生一定幅度的增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和现实需要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曾国平  何薇  
服务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逐渐成为利用外资的重点领域。各地区服务业引资环境的协调发展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服务业的引资环境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振宇  吴立春  
本文以京沪高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京沪高铁对其沿线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发展同时具有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虹吸效应促进了高铁沿线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极化发展,溢出效应则表现为沿线一线城市第二产业明显地向沿线其他城市的溢出。京沪高铁建设推动了沿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对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影响差异化相对显著,端点大城市的房价增幅快于中间非端点城市房价的增幅,成交面积恰好相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可云  
一、引言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落实到一定的空间位置与范围。研究经济活动不仅涉及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而且还应回答在哪生产。后一问题实质上是要求解决如何选择最佳的经济活动空间。人类自产生以来,随着生产与生活不断提出新要求,对空间问题的关注与研究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知识产生到学科形成的较长发展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学科体系。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琦  黄卓  
本文简述了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的发展,并指出空间经济学在中国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和国际贸易、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的进一步结合。同时,我们介绍了空间经济学国际研讨会(2011)的概况以及入选的六篇论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佳  
针对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还是分散的问题,构建了一个交通网络主导城际贸易的空间量化模型,通过仿真技术模拟交通网络整合市场的动态演变机制,辅助结合双差分方法对交通政策进行评估,以此分析交通引发特定城市经济活动集聚还是扩散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交通作用于产品的定价机制,影响了商品进行区际贸易的可行比例和无套利价格空间的范围,体现为市场规模的阶段性变化。交通网络的改善整合了市场,具有显著扩大市场规模的效应,市场规模对交通的弹性约8.7%,而相比之下,交通中心城市的效应则要高出2.3个百分点。城市技术非对称情况下,发展交通中心的城市,其政策效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放大,且效应具有边际递减的规律,而此时与交通中心城市连接的城市则出现市场规模收缩。研究揭示交通网络调整经济活动分布的内在机理,对检验交通网络改善引起市场整合的程度与范围、预测发展交通的政策效应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钱学锋  
本文运用空间经济学中的FCVL模型,分析了FDI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指出外资促进国民收入增长的条件是外资与本土企业建立紧密的垂直关联。中国未来引资政策的重点应是促进FDI与本土企业建立紧密的垂直关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