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36)
- 2023(15405)
- 2022(12933)
- 2021(11836)
- 2020(10234)
- 2019(23123)
- 2018(23173)
- 2017(45852)
- 2016(24109)
- 2015(27041)
- 2014(26664)
- 2013(26749)
- 2012(24370)
- 2011(21531)
- 2010(21748)
- 2009(20395)
- 2008(20104)
- 2007(18002)
- 2006(15880)
- 2005(14420)
- 学科
- 济(106524)
- 经济(106374)
- 业(97139)
- 管理(88036)
- 企(85842)
- 企业(85842)
- 方法(48456)
- 数学(39560)
- 数学方法(39129)
- 财(36449)
- 农(33012)
- 业经(32971)
- 中国(27483)
- 制(26393)
- 务(24125)
- 财务(24077)
- 财务管理(24034)
- 企业财务(22717)
- 农业(22589)
- 贸(22240)
- 贸易(22228)
- 易(21759)
- 技术(21411)
- 体(18281)
- 地方(18232)
- 和(17791)
- 划(17354)
- 银(17164)
- 银行(17153)
- 策(17036)
- 机构
- 学院(347216)
- 大学(343270)
- 济(153786)
- 经济(150886)
- 管理(145032)
- 理学(124612)
- 理学院(123525)
- 管理学(121921)
- 管理学院(121257)
- 研究(103737)
- 中国(84571)
- 财(75872)
- 京(70272)
- 财经(59554)
- 科学(56956)
- 经(53980)
- 江(52378)
- 农(49942)
- 中心(49607)
- 所(48940)
- 经济学(47360)
- 业大(45663)
- 财经大学(44077)
- 北京(43712)
- 研究所(43203)
- 经济学院(43024)
- 州(40996)
- 商学(40245)
- 商学院(39913)
- 范(39158)
- 基金
- 项目(225067)
- 科学(181057)
- 研究(170698)
- 基金(166760)
- 家(141245)
- 国家(140014)
- 科学基金(124039)
- 社会(113163)
- 社会科(107581)
- 社会科学(107559)
- 基金项目(88438)
- 省(87654)
- 教育(77042)
- 自然(77010)
- 自然科(75265)
- 自然科学(75248)
- 自然科学基金(73965)
- 划(71615)
- 编号(69200)
- 资助(67108)
- 成果(55026)
- 部(51219)
- 创(50003)
- 重点(49095)
- 发(48697)
- 制(48013)
- 国家社会(47434)
- 创新(45987)
- 课题(45619)
- 教育部(45232)
- 期刊
- 济(171507)
- 经济(171507)
- 研究(102398)
- 中国(64118)
- 财(62393)
- 管理(58771)
- 农(46464)
- 科学(42179)
- 学报(41300)
- 融(34689)
- 金融(34689)
- 大学(34382)
- 技术(32792)
- 学学(32408)
- 农业(31928)
- 业经(30333)
- 财经(30233)
- 教育(27663)
- 经济研究(26793)
- 经(26046)
- 问题(23464)
- 技术经济(19751)
- 贸(19718)
- 业(18493)
- 商业(17528)
- 现代(17351)
- 理论(17292)
- 财会(17065)
- 统计(16760)
- 国际(16280)
共检索到520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树华 邓泽霖 王利军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对201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发展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反映产业发展水平的2个指标——人均工业增加值和人均服务业增加值,通过聚类分析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关联发展模式分为4类——产业交融型、协同共生型、辅助推动型和平行转移型。最后针对不同区域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关联 投入产出法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楚明钦
本文以1997、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分别对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比重、增加值率、装备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投入程度、生产性服务业被装备制造业需求的程度、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总体还很低,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在下降,而装备制造业比重在上升,但增加值率在大幅下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靠物质性投入并大幅上升,生产性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并大幅度下降;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很低,但是对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中间需求增长很快,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的中间需求率大幅下降。装备制造业具有很强的前向关...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亚军 干春晖 郑若谷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应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中,该方法在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可以考察产业的内生增长情况。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大于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这在制造业部门表现尤为明显,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其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同样不容忽视;第二,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高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与生产性服务业强有力地支持了制造业发展不无关系,相反,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不太明显;第三,从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来看,内生增长效应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吉亚辉 张夏娜
根据投入产出法,综合考虑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基于中间需求率先界定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再利用分配系数定量分析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界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邮政业、研究与实验发展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其次将制造业分为资源型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中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四种类型来分别讨论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最后得出目前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不足,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低。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 投入产出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伟达 冯小康
文章基于我国1987、1992、1997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选取13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和历年的生产者服务业细分行业,运用完全消耗系数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演化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演化的工业化阶段已基本完成,信息化阶段正在逐步深入。相比于美国,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较低,而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却偏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楠
本文以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重点从区域和时间维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的联系,得出相关结论,并对如何发展农业物流、农业信息科技、组织模式、农产品交易、农技推广和服务等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投入产出法 生产性服务业 农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博 韩增林
以大连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近5年来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情况,通过中间需求率确定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通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度系数衡量产业关联效应大小。结果表明:①大连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②目前除了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制约作用不大;③从演变趋势上分析,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政业受到的社会需求压力在增大;④大连市经济发展仍处于依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而没有流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当中;⑤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引发的软投入是促进生产性...
关键词:
投入产出 大连市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关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作磊 邝彬
本文利用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典型发达国家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了制造业对服务业产业依赖度的变动情况,并与我国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度明显偏低,这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制造业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化程度低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通过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必须立足于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产业依赖度 服务业 就业 投入产出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黄莉芳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根据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资料剖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对制造业的产业联动关系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变化特点,并就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关联关系进行了对比。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较差的现状,提出结合行业特性和经济发展模式,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发力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契合度。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姚星 唐粼 林昆鹏
本文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利用2002年和2007年四川省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详细分析了四川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中间需求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指标,深入探究四川省产业间发展特点和规律,结果发现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是四川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对制造业的影响最大;教育和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在与制造业的互动中发挥作用较小。整体来看,当前形势下四川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后者对前者的促进作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文章最后提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加快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关联效应 四川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方来 韩君 柴娟娟
本文以甘肃省2002-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有关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和中间需求率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甘肃省制造业对物流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需求一直比较显著,对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需求水平依然较低;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对中低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的需求一直比较显著,对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的需求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关联效应 投入产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武晓婷 张恪渝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数字经济产业划分为四类: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产品服务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基于投入产出法,从融合贡献和融合互动视角,构建直接融合度、综合融合度和改进型融合互动指数,对数字经济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首先,从数字经济部门整体看,直接融合度与制造业技术密集程度成正比;综合融合度在排名上呈现出与直接融合度相一致的特征,但数值却高很多,这表明数字经济产业对制造业生产的间接贡献很大,同时,数字经济产业在制造业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比拉动作用更强。其次,从数字经济细分部门看,数字产品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与融合互动度都最高,与技术密集度低的制造业直接融合度较低,且拉动效应不明显,推动优势更明显;数字要素驱动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与融合互动程度都较高;数字产品服务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较高,但融合互动存在一定的非对称性;数字技术应用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和融合互动度都最低,产业融合存在障碍。基于融合贡献度、融合互动方向及强度上的差异,应优先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业,精准化数字产品服务业;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数字技术在各类制造业中的普及度和创新度,以实现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转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依曦 徐盈之
根据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相应的投入产出模型,同时利用RAS法对投入产出表进行必要的调整,对飞机制造业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飞机制造业的发展将拉动相关第二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极大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前进,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投入产出 飞机制造业 产业结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刘明磊 田喜洲 张伟
利用我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选取动态的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和13个固定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并剔除进口因素的影响,分别计算各年度制造业使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和生产性服务业使用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完全消耗系数大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二者之间技术联系不断加强,已经进入了高度互动关联的阶段。应通过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在加快各自产业升级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奕辰 栾维新
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完全需求系数进行量化,实证分析1995—2011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互动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这17年间中国制造业对自身的完全需求提高了34.16%,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需求提高了45.50%;制造业对自身的需求挤占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其中对基础型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所下降,表明制造业基础型服务成本在不断降低;对驱动型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大幅增加,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产业互动升级的轨道。今后还应加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与集聚水平,重点推进驱动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跨界融合,高度关注先进知识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积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长的作用效果——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品服务增加值的测算及其产出效应——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研究
制造业关联网络承压能力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特征分析与压力测试
中国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结构与关联——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方式碳排放——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
服务业外资自由化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绩效——基于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的分析
中美制造业服务投入率的比较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再制造产业经济影响分析
中国装备制造业投入产出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