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14)
2023(5667)
2022(4769)
2021(4317)
2020(3864)
2019(8446)
2018(8715)
2017(17607)
2016(9114)
2015(10307)
2014(10226)
2013(10406)
2012(10011)
2011(9128)
2010(9213)
2009(8659)
2008(8516)
2007(7590)
2006(6925)
2005(6173)
作者
(27905)
(23195)
(23148)
(22183)
(14496)
(11049)
(10572)
(9052)
(8536)
(8169)
(7787)
(7754)
(7390)
(7309)
(7277)
(7016)
(6781)
(6731)
(6726)
(6609)
(5914)
(5765)
(5693)
(5290)
(5254)
(5153)
(5148)
(4901)
(4586)
(4532)
学科
(45313)
经济(45282)
(22480)
管理(21358)
方法(18718)
数学(16939)
数学方法(16820)
(16023)
企业(16023)
中国(13932)
(12369)
地方(10578)
业经(10261)
产业(9807)
(9071)
(8540)
(8325)
(8302)
贸易(8296)
(7879)
农业(7519)
(7456)
银行(7446)
(7255)
(6594)
技术(6562)
地方经济(6508)
(6462)
金融(6461)
环境(6284)
机构
学院(140348)
大学(139427)
(62636)
经济(61407)
管理(51593)
研究(49533)
理学(44357)
理学院(43799)
管理学(43067)
管理学院(42825)
中国(37867)
科学(30296)
(30187)
(29474)
(25237)
财经(23545)
研究所(22866)
中心(22014)
(21327)
(21197)
(20577)
经济学(20248)
北京(19333)
业大(19182)
(18986)
师范(18826)
经济学院(18607)
(18275)
财经大学(17377)
农业(16919)
基金
项目(91040)
科学(72609)
基金(67135)
研究(65269)
(58793)
国家(58424)
科学基金(49550)
社会(42965)
社会科(41047)
社会科学(41039)
基金项目(36635)
(35404)
自然(31547)
自然科(30750)
自然科学(30744)
自然科学基金(30154)
(29974)
教育(28334)
资助(26922)
编号(25718)
(21572)
重点(20992)
(20218)
成果(19833)
(18832)
国家社会(18170)
课题(17921)
创新(17767)
发展(17468)
科研(17455)
期刊
(70584)
经济(70584)
研究(45638)
中国(22472)
科学(20174)
学报(19610)
(18964)
管理(18879)
(18652)
大学(14652)
学学(14025)
业经(13773)
经济研究(13344)
(13248)
金融(13248)
农业(12996)
财经(11251)
问题(10568)
技术(10402)
(9851)
商业(9725)
教育(9047)
(8405)
统计(7634)
技术经济(7352)
现代(7165)
资源(6938)
(6922)
理论(6921)
国际(6689)
共检索到206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林立  
伴随着我国流通空间格局的演变,智慧流通产业逐渐成为调控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本文选取2003-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特征考察智慧流通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研究发现:第一,以2008年和2018年两个时间节点划分,我国智慧流通产业发展可以分为萌芽发展期、高速发展期和优化调整期,区域发展水平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第二,我国智慧流通产业呈现出总体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区域间绝对差异逐步减小的趋势,但各地区内部的智慧流通产业分布情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第三,全国及三大经济区的智慧流通产业发展满足空间条件β收敛,三大经济区的收敛速度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阶梯形排序。东部地区的产业收敛因素为生态环境和增长动能,而对外开放则会导致产业溢出;中部地区的收敛因素为经济运行;西部地区的收敛因素为增长动能和经济运行。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谷城  张树山  
智慧物流是现代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对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合作具有关键作用。基于政策、理论和现实依据构建多维度物流业智慧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测度2006—2020年全国及三大地区、30个省份的物流业智慧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达古姆基尼系数、全局莫兰指数以及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β收敛性检验方法,揭示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的分布动态、空间差异与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及三大地区物流业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整体偏低,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东部>全国>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从核密度估计结果看,全国及三大地区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并未得到有效缩减,存在极化现象,但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物流业智慧化水平增速更快,有助于全国空间差异的缩小。从达古姆基尼系数相关计算结果看,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的全国总体差异以及东部和西部地区内差异较大,但呈波动缩小态势,中部地区内差异较小但呈小幅波动扩大态势,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地区间差异较大。从差异来源及贡献率看,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的全国总体差异主要源自地区间系数,地区内系数对其贡献次之。从收敛特征看,物流业智慧化水平在全国及三大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朝着各自的稳态水平演进,收敛速度整体呈现中西部>东部态势。鉴于此,在全国层面,应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业深度融合解决方案,提高干线运输效率,扩大干线运输规模与支线运输网络覆盖面;在地区层面,应制定有梯度的区域发展策略,构建区域合作机制;在省份层面,应以点带面,充分发挥智慧物流在国内大循环中的“链”接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畅  唐菁  
文章测度了高端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采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空间面板收敛模型对中国高端服务业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区域差异,梯度特征明显,区域间差异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三大区域高端服务业发展呈现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应充分认识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理念,通过区域互动、内外联动,缩小高端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善高  
文章基于2017—2020年中国省份营商环境指数,首先分析了中国营商环境的现状,然后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法、收敛检验等多种方法考察了中国营商环境的时空差异及分布特征。主要结论有:(1)样本考察期间,中国营商环境指数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4.42%,但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从东到西依次降低。(2)营商环境总体基尼系数呈略微的增长之势,说明营商环境的不均衡现象日益严重;分解基尼系数发现,营商环境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异。(3)营商环境在全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在东部地区还同时存在σ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武   许红丹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八大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分布特征,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构建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结果表明: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特征;不同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异质性,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政府干预程度、科技创新水平、人口密度和制度质量对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艳  龙云飞  
本文开拓性地提出流通产业区域收敛这一命题,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了流通产业区域收敛的路径与特征,首先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了流通产业区域收敛路径,继而在测度流通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流通产业区域收敛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我国流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理论参考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云燕   张硕  
文章基于全局参比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在刻画其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差椭圆、条件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了区域生态效率的热点迁移过程、分布动态演化及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持续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非期望产出冗余是阻碍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生态效率热点区域逐渐收敛,分布重心向东北迁移,表现出“东南—西北”向心集聚、“东北—西南”空间发散的分布发展态势。在非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生态效率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增长性,中高效率以上层次省份生态效率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在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间生态效率存在趋同性,而高效率及以上层次省份不易与相邻省份产生空间关联作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波动下降,区域间与区域内差异分别为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与次要来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秀芳  马婷洁  边翠兰  
本文基于2000-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并构建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面板模型,进行空间特征相关性检验。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夏会军  张冠楠  
流通产业因其具有引导关联产业转型升级及吸纳就业等作用,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区域间流通产业的发展也伴随着不平衡性,因此明确其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布,是实现区域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使用2008-2017年京津冀流通产业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对京津冀流通产业时空差异进行测度,应用Arcgis可视化其空间分布动态的演进趋势,从而厘清流通产业区域间发展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京津冀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京津差距不明显,京冀、津冀差距较大。因此,区域间流通产业的协调发展应优化资源的空间布局,建立"多规合一"运行平台,从而改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石翠仙  
本文首先选取2013-2022年数据,对选取的我国31个省份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数实融合”视角下我国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但是增长速度较快。其次,对我国不同区域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最后,对我国不同区域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优势环节进行分析,根据其区域分布特征提出政策建议,进而促进我国流通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颖慧  
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的发展面临巨大问题。智慧城市的理念与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相契合,其背景和出发点都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其覆盖的内容也具有非常大的交集,为城市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本文论述了智慧城市的理论内涵,并提出了在此理论指导下流通产业发展的思路,对于流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宋国宇  
建立信息熵模型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熵值进行产业发展类型区划分,讨论绿色食品产业地区结构的均衡程度及其与产业发展规模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地区结构具有显著的"不均衡"特征,其发展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地区优势不明显。特别是2007年以后,信息熵呈收敛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阶段,产业发展的地区分布结构有待调整与优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伟铭  刘骋  王浩  
中国各区域高技术产业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现状突出,产业竞争力差异性明显。本文在构建多层级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层次分析法对各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归纳了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弥补了现有研究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不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姝琴  
本文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实证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及空间分布。从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整体逐年提升,产业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香港、广州、深圳、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核心城市,流通产业效率呈现较高的水平,且这均受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正向促进影响。从空间分布及演化趋势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自相关性,香港、广州、深圳和东莞四地已形成流通产业互联、基础设施健全、经济优势互补的聚集区。最后,提出以修订完善相关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仲昭成  沈丽珍  汪侠  
发展智慧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引擎,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关键措施。文章基于长三角智慧产业企业数据分析,运用区位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长三角智慧产业的空间集聚、分行业发展特征和演化过程,并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影响智慧产业空间集聚的指标体系,探讨智慧产业发展与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协同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智慧产业整体发展极核集聚化倾向逐年升高,处于单核发展后期,但也存在金华等智慧产业发展水平极度匮乏的城市,省域间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的差异化态势;(2)内部各新兴产业视角下智慧产业发展演化也呈现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由极化向均衡化转变的分异特征;(3)空间分布演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集聚辐射效应,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邻近区域发展;(4)区位机会窗口、技术关联、产业分叉和政策制度等方面是影响长三角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