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59)
2023(2862)
2022(2445)
2021(2420)
2020(2159)
2019(4983)
2018(5366)
2017(10874)
2016(5723)
2015(6106)
2014(6051)
2013(6174)
2012(6071)
2011(5614)
2010(5841)
2009(5684)
2008(5603)
2007(5277)
2006(4982)
2005(4621)
作者
(15433)
(12854)
(12469)
(12277)
(7912)
(5855)
(5825)
(4803)
(4678)
(4606)
(4297)
(4104)
(4059)
(3927)
(3899)
(3762)
(3745)
(3709)
(3704)
(3699)
(3318)
(3084)
(3077)
(2960)
(2889)
(2817)
(2777)
(2775)
(2503)
(2479)
学科
(23503)
经济(23480)
(15484)
管理(14518)
中国(11619)
方法(10508)
(9763)
企业(9763)
数学(9739)
数学方法(9701)
(8836)
(7313)
(6692)
(6078)
银行(6076)
(5915)
(5843)
贸易(5838)
(5763)
农业(5746)
(5262)
劳动(5245)
(4555)
金融(4555)
业经(4516)
(4461)
(4150)
税收(3942)
(3912)
体制(3796)
机构
大学(85505)
学院(84751)
(40314)
经济(39557)
管理(31151)
研究(27634)
理学(26183)
理学院(25939)
管理学(25653)
管理学院(25491)
中国(23250)
(21370)
(18115)
财经(16709)
(15083)
科学(13722)
(13603)
经济学(13509)
财经大学(12416)
经济学院(12307)
北京(12131)
(12017)
中心(11911)
研究所(11838)
(10611)
师范(10545)
(10185)
(9792)
(9691)
业大(9233)
基金
项目(45895)
研究(36927)
科学(35731)
基金(33026)
(27309)
国家(27057)
社会(24296)
社会科(22970)
社会科学(22965)
科学基金(22554)
基金项目(17079)
教育(16951)
(16649)
编号(16080)
(14226)
成果(14172)
资助(14110)
自然(12071)
自然科(11725)
自然科学(11720)
自然科学基金(11501)
(11242)
课题(10821)
(10265)
(10178)
国家社会(9982)
重点(9973)
教育部(9932)
社科(9832)
项目编号(9818)
期刊
(46812)
经济(46812)
研究(29645)
中国(16464)
(14479)
管理(12025)
(11200)
金融(11200)
(9721)
科学(9168)
学报(9158)
财经(8704)
教育(8369)
经济研究(8297)
业经(8173)
大学(7581)
(7532)
问题(7277)
学学(7044)
技术(6570)
农业(6479)
(6476)
理论(5575)
国际(5266)
商业(5234)
实践(4945)
(4945)
经济问题(4403)
技术经济(4345)
改革(4299)
共检索到1335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邵晓  任保平  
本文认为在研究我国劳动力供给阶段问题时不能简单套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或是机械地认定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一定会像刘易斯模型所揭示的那样运行,而是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静敏  陆铭  陈钊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开始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民工荒"出现向内地蔓延的征兆,部分地区的农民工工资也开始上涨。然而倘若以此认定中国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却不能解释与民工荒和工资上涨同时存在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以及城市化率与工业化水平相差甚远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影响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一些特殊因素以及中国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认为中国"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罗浩  
本文从二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出发 ,在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如何导致沿海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实际工资增长缓慢 ,而实际工资成本的增长缓慢又如何导致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迟滞。本文还指出 ,如果放松要素一致性完全流动的假定 ,则在新古典的框架内 ,也可能得到与此相似的结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海春  
本文所定义的经济潜在增长率是剔除短期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经济所具有的长期增长能力。经济波动一般就是因为各种短期因素的干扰使经济增长率高于或低于潜在增长率。比方说,现有生产能力为100,但由于突发大规模自然灾害或者消费者突然降低消费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实际生...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周诚  
与年轻的中国土地管理事业相依相随,《中国土地》走过20个年头。这20年,应唤起我们对历史和未来深深的思考。过去的20年,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变革,将土地的活力唤醒,曾经贫瘠饥饿的中国土地富饶起来了,美丽起来了。谁创造了这一切,谁是变革的发起者?走进20年,你会发现,答案不是哪个人,而是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热望,催生出一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力量。于是,冲破旧体制“禁区”的理论勇气和实践需要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有了上海、深圳土地有偿使用的大胆实践,而在非沿海城市中,最早开征土地使用费的是辽宁省抚顺市,开征起因是主管副市长听了中央党校易之教授关于社会主义地租仍然存在、城市土地理应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芳丽  
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劳动力流动为什么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影响收入差距存在房价门槛,且存在二重房价门槛。当房价水平低于第一个门槛值(1 350元/平方米)时,劳动力流动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当房价位于第一个门槛和第二个门槛(3 772元/平方米)之间时,房价依然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减弱,降低幅度大约为75.87%;当房价跨越第二个门槛值时,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不再显著。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孔祥利  汪超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的流动障碍。由于技能、地理位置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劳动力供给偏差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现实原因,劳动力在行业间或区域间的"有效供给"是缓解当前结构性失业的关键,该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应该大力加强教育和培训措施,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促进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超  王春杨  
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围绕"中国无限劳动力供给时代是否结束"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的实质主要体现在对"拐点"概念认识、证明及数据选择上的分歧。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关键在于考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城镇内部工资是否趋同"两大因素。沿着这一思路,我国呈现出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镇劳动力供给不足并存的特殊现象,这说明我国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目前劳动力短缺现象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作用的结果。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胡荣涛  李泽臣  
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是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以至出现了所谓的"增长型失业"。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看,由于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国有企业改革、隐性失业的显性化、自愿失业以及高校盲目扩招,使劳动力供给未能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产业结构的偏离度高,产业结构的扭曲导致就业吸纳能力降低。因此,我国的"增长型失业"实质是"结构性失业",必须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改变对二元经济转型和城镇化的片面理解,积极探索国有企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雷速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而劳动力供给是就业问题的重要方面。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很多,但在一定时期内最主要的变量则是劳动力参与率。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但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社会保障水平落后等特殊原因,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分段不连续的跳跃性曲线。因此,采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等能最终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的政策措施,对于有效缓解就业问题具有积极和切实可行的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龙晓君  郑健松  李小建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运用队列要素人口预测算法,对人口参数尤其是总和生产率和生育模式进行假设,通过PADIS-INT系统实现人口预测,而后结合预测的劳动参与率,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情况。发现劳动力规模在2015年左右开始缩减,尤其在2025年以后快速下降。预计在2030—2035年间45~64岁中老年劳动力比重超过25~44岁中壮年劳动力比重,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老化趋势日益明显。"全面二孩"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劳动力供给缩减的趋势,放缓劳动力结构老年化速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龙晓君  郑健松  李小建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运用队列要素人口预测算法,对人口参数尤其是总和生产率和生育模式进行假设,通过PADIS-INT系统实现人口预测,而后结合预测的劳动参与率,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情况。发现劳动力规模在2015年左右开始缩减,尤其在2025年以后快速下降。预计在2030—2035年间4564岁中老年劳动力比重超过2544岁中壮年劳动力比重,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老化趋势日益明显。"全面二孩"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劳动力供给缩减的趋势,放缓劳动力结构老年化速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玉秋  
2008~2020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而在这一阶段我国国情当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严重的就业问题。为此,文章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这一阶段的劳动力供给状况以及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预测。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内我国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