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42)
- 2023(15675)
- 2022(13044)
- 2021(12141)
- 2020(10208)
- 2019(23415)
- 2018(23603)
- 2017(45848)
- 2016(25118)
- 2015(28598)
- 2014(29056)
- 2013(28544)
- 2012(26197)
- 2011(23578)
- 2010(23803)
- 2009(22190)
- 2008(21906)
- 2007(19793)
- 2006(17814)
- 2005(15959)
- 学科
- 济(99304)
- 经济(99162)
- 管理(75411)
- 业(70485)
- 企(58016)
- 企业(58016)
- 方法(42274)
- 数学(35492)
- 数学方法(35124)
- 中国(31855)
- 农(30419)
- 财(27303)
- 业经(24859)
- 制(24523)
- 地方(20799)
- 学(20061)
- 农业(19750)
- 贸(17608)
- 贸易(17596)
- 银(17490)
- 理论(17465)
- 银行(17450)
- 易(17112)
- 和(16823)
- 体(16741)
- 行(16651)
- 务(16110)
- 财务(16024)
- 财务管理(15987)
- 环境(15785)
- 机构
- 大学(363429)
- 学院(360801)
- 济(143254)
- 管理(140488)
- 经济(139876)
- 研究(120273)
- 理学(120254)
- 理学院(118921)
- 管理学(116963)
- 管理学院(116302)
- 中国(90512)
- 京(78905)
- 科学(72184)
- 财(70576)
- 所(59757)
- 财经(55191)
- 农(55102)
- 江(54609)
- 中心(54018)
- 研究所(53663)
- 业大(51272)
- 北京(50353)
- 经(49916)
- 范(48795)
- 师范(48389)
- 州(43984)
- 院(43701)
- 经济学(43153)
- 农业(42650)
- 财经大学(40838)
- 基金
- 项目(236940)
- 科学(185796)
- 研究(178642)
- 基金(169838)
- 家(146285)
- 国家(145013)
- 科学基金(124269)
- 社会(111875)
- 社会科(105788)
- 社会科学(105764)
- 省(92374)
- 基金项目(90082)
- 教育(82233)
- 自然(78395)
- 划(77386)
- 自然科(76462)
- 自然科学(76444)
- 自然科学基金(75041)
- 编号(74891)
- 资助(69167)
- 成果(62800)
- 重点(52648)
- 部(52609)
- 课题(51903)
- 发(50527)
- 创(48938)
- 制(46256)
- 项目编号(46054)
- 创新(45626)
- 教育部(45379)
- 期刊
- 济(165665)
- 经济(165665)
- 研究(112641)
- 中国(73953)
- 学报(54351)
- 管理(53851)
- 财(53436)
- 农(52100)
- 科学(50130)
- 教育(46116)
- 大学(42223)
- 学学(39103)
- 农业(35423)
- 融(33708)
- 金融(33708)
- 技术(31865)
- 业经(27677)
- 财经(27355)
- 经济研究(25303)
- 经(23330)
- 问题(22570)
- 图书(21315)
- 理论(18365)
- 业(17205)
- 现代(17063)
- 技术经济(16913)
- 科技(16778)
- 实践(16715)
- 践(16715)
- 版(16458)
共检索到545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萌
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研究的新视角。中国城镇化进程在时间上表现出动态演进性,其动力机制也经历了由一元化、二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作为一种资本,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之中,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之一,但是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过程。城市文化通过引领城市转型,提升城镇化质量;形成文化生产力,增加城镇经济张力;彰显人文精神,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培育文化生态,推动城镇文明发展;塑造软实力,加速城镇现代化进程等来驱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当前,提升城市文化动力,应从五个方面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文化 动力机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季小妹 武红智
为更好发挥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对于城乡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明确动力机制类型基础上,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比较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与以往研究之间的特征和差异,评价其不足,提出以下努力方向:(1)加强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创新;(2)细分不同类型动力对城镇化作用的机理研究;(3)推进不同动力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4)强化动力机制对于城镇功能提升的研究。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动力机制 研究进展 国内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小斌 邵燕斐
本文使用199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0-1权重矩阵、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与经济权重矩阵,采用较为前沿的空间计量方法,检验了中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集聚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结论显示:中国省域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本地区城镇化水平会受到邻近省域城镇化进程的显著影响;省域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俱乐部趋同,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城镇化率的高值集聚区,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城镇化率的低值集聚区;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社会保障与医疗保健支出对城镇化进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进程有负面影响作用。最后,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滨
文章基于时空视角,采用Moran’s I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各省份及三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变化趋势,并对这种空间差异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2000—2018年各省份新型城镇化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三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各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存在差异是区域非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政府动力、市场动力和外向动力均对全国和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政府动力的影响程度最高;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来自政府动力和外向动力的作用;中部地区仅有政府动力对本地新型城镇化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各动力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晓梅 赵文彦
研究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首先应回答我国的城镇化究竟是"人"(市场要素配置)的城镇化还是"人为"(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城镇化?本文选取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比两个指标,分析经济系统外部干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采用1978~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通过构建VECM模型,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比两个外生变量内生化,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城镇化率一起构建了我国城镇化演进的动力机制模型。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化长期持续的动力机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工业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最高;经济系统的外部干预不利于城镇化的持续发展,行政性资源配置虽然初期推动了城镇化发展,但从...
关键词:
城镇化 动力机制 VECM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泰城 张小青
城镇化滞后对中部地区经济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这是中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分析国内外城镇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部地区的区域特点,探讨了推动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和机制,提出了中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可供选择的路径。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城镇化 动力机制 路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建强 郭险峰
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要明显提高。当前中国改革正进入深水区,新型城镇化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国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避免走传统的政府主导城镇化的老路,不再以政府计划的方式来推进城镇化,而要由市场主导城镇化的进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主导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钟学思
从理论层面阐释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演化关系、动力机制和作用机理,探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与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及演化驱动关系。通过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的作用机理的理论框架,对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维度、实现路径、动态演化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城市群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的创新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鹤松
中国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是人民,这主要由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决定。文章从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四个方面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视角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来源与现实困境。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理念,树立人本思想;深入推进"四化"互动协调发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完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和相关法规、政策,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鹤松
中国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是人民,这主要由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决定。文章从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四个方面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视角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来源与现实困境。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理念,树立人本思想;深入推进"四化"互动协调发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完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和相关法规、政策,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曹华林 李爱国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建立"人的城市化"的心理基础与动力机制模型,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证实个体在安居和乐业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交往,产生"城市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进而在心理层面实现"城市化"。"城市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是"人的城市化"的心理基础和精神驱动力;良好的"社会交往"是"人的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和社会驱动力;安居和乐业是"人的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物质驱动力。循此机理,"人的城市化"应该以农村转移人口的安居和乐业为根本,以促进社会交往为核心手段,以提高"城市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波 耿达
日益加速的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人口大规模、持续性向城镇迁移,基层农村文化现状呈现"空心化"与"格式化"特征:传统的基层社会关系结构逐步瓦解;农民文化需求不明确,表达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社区文化认同日益弱化;农村旧的社会结构瓦解,新的社会结构正在探索建立过程中。调查显示,农村公共文化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逐渐步入类型分化、分途发展的道路。在当前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上,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需要设计一个社会各方力量合力参入的长效动力机制。
关键词:
农村文化 空心化 格式化 动力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新华
融合分工原理、复杂系统理论和演化分析方法,探究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及其动力机制可以发现:(1)城镇是一个拥有自适应能力的分工网络;(2)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包括人的自然本质、人的异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三个层次;(3)城镇化动力源于个体自组织与政府他组织的耦合;(4)智慧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运行和管理,尤其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5)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新型城镇化的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主要由政府来调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褚素萍
目前"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城镇化等等,这些命题的提出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年了,但为什么一直没能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呢?这是因为它们都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三农"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各种不协调因素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集中体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特别关注于经济结构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是有益的。而农村城镇化正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 郭云喜
本文通过运用VAR模型对江西城镇化建设的金融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只是通过支持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就业,来间接促进城镇化率的提高,金融对城镇化发展缺乏直接、全面和可持续的推动。因此必须改变金融支持产业发展进而间接推动城镇化的单一模式,针对当前江西城镇化建设金融动力机制弱化的突出问题,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构建更加全面、更加直接、更加可持续的金融动力机制。
关键词:
城镇化 金融动力 VAR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