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60)
- 2023(14729)
- 2022(12375)
- 2021(11434)
- 2020(9410)
- 2019(21945)
- 2018(21411)
- 2017(41436)
- 2016(22239)
- 2015(25276)
- 2014(25316)
- 2013(25216)
- 2012(24114)
- 2011(22048)
- 2010(22665)
- 2009(21194)
- 2008(21240)
- 2007(19442)
- 2006(17475)
- 2005(16083)
- 学科
- 济(100158)
- 经济(100059)
- 管理(61593)
- 业(60970)
- 企(47653)
- 企业(47653)
- 方法(37628)
- 数学(32204)
- 数学方法(31860)
- 中国(31819)
- 农(29928)
- 地方(25587)
- 财(23213)
- 业经(22950)
- 制(20522)
- 农业(19877)
- 贸(19784)
- 贸易(19765)
- 学(19441)
- 易(19128)
- 银(18259)
- 银行(18221)
- 行(17607)
- 融(17055)
- 金融(17049)
- 和(15496)
- 环境(14988)
- 发(14805)
- 理论(14449)
- 技术(14314)
- 机构
- 学院(329730)
- 大学(328618)
- 济(138121)
- 经济(135100)
- 管理(120958)
- 研究(117200)
- 理学(102002)
- 理学院(100785)
- 管理学(99126)
- 管理学院(98490)
- 中国(90310)
- 京(71030)
- 科学(69858)
- 财(66354)
- 所(60348)
- 农(56467)
- 研究所(54043)
- 中心(53145)
- 江(52347)
- 财经(51364)
- 业大(46534)
- 经(46319)
- 范(46001)
- 北京(45836)
- 师范(45583)
- 农业(44069)
- 经济学(42284)
- 州(42005)
- 院(41802)
- 经济学院(38081)
- 基金
- 项目(205162)
- 科学(160048)
- 研究(154590)
- 基金(145117)
- 家(125530)
- 国家(124396)
- 科学基金(104723)
- 社会(96831)
- 社会科(91656)
- 社会科学(91626)
- 省(81242)
- 基金项目(75891)
- 教育(71231)
- 划(68429)
- 编号(64848)
- 自然(64511)
- 自然科(62803)
- 自然科学(62781)
- 自然科学基金(61614)
- 资助(58860)
- 成果(54742)
- 发(49738)
- 重点(46816)
- 课题(45913)
- 部(45442)
- 创(42684)
- 发展(40289)
- 创新(39792)
- 性(39655)
- 展(39599)
- 期刊
- 济(164395)
- 经济(164395)
- 研究(103933)
- 中国(71306)
- 农(53621)
- 财(50413)
- 学报(49947)
- 管理(46371)
- 科学(46053)
- 教育(41526)
- 大学(37687)
- 农业(35782)
- 融(35509)
- 金融(35509)
- 学学(35013)
- 技术(28930)
- 业经(28636)
- 经济研究(26221)
- 财经(25570)
- 问题(22373)
- 经(22120)
- 贸(19099)
- 业(19064)
- 图书(16727)
- 技术经济(16658)
- 商业(16590)
- 国际(16275)
- 理论(16017)
- 版(15220)
- 现代(15175)
共检索到519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草 李成勋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理论是推进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之源,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研究方法,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针。人与自然物质之间变换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目前,物质变换间的各主要要素存在着断裂的现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精神价值观缺失、非生态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蔓延、贫富差距的拉大等现状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重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完善政府职能、推行绿色产业政策、处理好经济发展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厘清问题,找对思路,对新时代继续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繁荣 郭丕斌 齐晓燕
"推进绿色发展"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基于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思想,分析了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关系,以及能源生产、消费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物质变换的绿色发展为目标的能源生产革命必须改变传统能源格局、推动能源生产循环经济模式、推动能源生产技术革命、实现能源开采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物质变换的绿色发展为目标的能源消费革命要加强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形成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的市场倒逼机制、加强绿色制度建设、倡导能源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文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汲奕君 高帅 何迎 黄国柱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文章分析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发生断裂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合理调节物质变换的途径,包括增强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力、让市场和法制说出生态真理、健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还原者功能类群等。
关键词:
人与自然 物质变换 生态文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秋云 陈墀成
科技进步提升人类进行物质变换的能力,创造了工业文明的辉煌成果,却也引发了危及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囿于科学认识以及社会实践的局限性,人类在传统工业文明下进行物质变换无可避免地陷入异化的困境。当代绿色科技的发展为人类走出物质变换困境提供了可能性,而积极营造绿色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则为走出困境提供了现实性。
关键词:
科技进步 物质变换 顺应自然 绿色科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舟 万立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走生态优先、低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实际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要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学理上基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等把握其内涵框架,着力从顶层制度设计、城乡融合发展、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体系等方面探索其实践路径,破解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桎梏难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谭长峰 周向军
"两山论"是建设美丽中国,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两山论"包括三个层面的科学内涵:强调了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将"两山论"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三重意蕴相对照,可以看出,"两山论"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中,自觉遵循了自然物质变换的一般规律,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物质变换两极的统一,并以时代问题为导向,发展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理论。除此之外,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消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统一调整管控,促进环保与发展协同共进,在践行"两山论"的同时也是对"物质变换裂缝"的弥合。
关键词:
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物质变换 生态文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谭长峰 周向军
"两山论"是建设美丽中国,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两山论"包括三个层面的科学内涵:强调了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将"两山论"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三重意蕴相对照,可以看出,"两山论"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中,自觉遵循了自然物质变换的一般规律,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物质变换两极的统一,并以时代问题为导向,发展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理论。除此之外,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消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统一调整管控,促进环保与发展协同共进,在践行"两山论"的同时也是对"物质变换裂缝"的弥合。
关键词:
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物质变换 生态文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水华
"对象性关系"、"实践"、"劳动"及"物质变换关系"是马克思分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们也是解读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具有深刻的生态哲学意蕴。循着马克思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发展线索,一方面,可以挖掘和梳理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中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揭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中生态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全面把握,揭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开科
如何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视角,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化发展过程的演进策略,并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进行了划分,指出了不同产业类型发展中的资源配置重点。在具体发展路径选择上,文章以资源配置满足产业发展的差别化需要为准则,提出:当前阶段我国应实施"阶梯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策略,以优化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兼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吸收外来技术、开展原始技术创新三类活动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同时,要重点关注引进技术吸收过程中的再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过程中的技术跨越,实现不同"阶梯"层级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方发龙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应用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三个层面,并与劳动概念结合用来解释自然界内部、社会内部以及自然与社会之间物质变换的本质关系。通过分析物质变换理论的深刻内涵、物质变换裂缝的形成和物质变换过程的空间属性,有助于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寻找解决当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约束的冲突与矛盾,启发我们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及措施的研究与应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沈月 赵海月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断裂的根本途径。今天学习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对于我们如何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及营造和谐消费环境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梁栋 吕景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现象都必须落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亦应如此。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目标,当然也具有明确的空间指向,需要从空间视角对其进行阐释。在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力图阐明,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弭和经济区域协调一体化进程,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立足的空间路径,而国际大循环则需要实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空间战略,加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空间路径,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义平
本文从四个方面梳理、研究了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并据此评析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出路。一是马克思的发展观。马克思认为经济发展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如果背离了这一目的,就会为发展而发展,并因此难以持续。二是马克思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是生产端、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基。产业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一些地方拔苗助长地发展服务业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这也是拉美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三是马克思以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结构的匹配为枢纽,研究了产能过剩、结构调整问题。在市场经济下,结构调整的途径是竞争、兼并、破产、...
关键词:
马克思 经济发展理论 现实经济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孙小雨
新李嘉图主义在鲍特基维茨-斯拉法传统的基础上,证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不一致,宣称应该抛弃劳动价值论。20世纪80年代,新解释的提出开启了一条不同的研究路径,但它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处理方法不一致,存在逻辑矛盾。单一体系和M解释分别提出了发展新解释的两种可能的路径,并都拓展至了非均衡的情况。它们从不变性条件、劳动力的价值和生产价格方程的非共时决定三个方面批判了新李嘉图主义,笔者总结了其共识与分歧,提出对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回归马克思,建立能够体现劳动价值论核心思想的分析框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跃先 崔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核心要义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新质生产力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交互融合,深化了新型生产关系,指明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高质量人才创新、先进制造业发展等实践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