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92)
- 2023(8040)
- 2022(6621)
- 2021(6373)
- 2020(5155)
- 2019(11518)
- 2018(11634)
- 2017(22630)
- 2016(12454)
- 2015(14104)
- 2014(14011)
- 2013(14072)
- 2012(13474)
- 2011(12466)
- 2010(13015)
- 2009(12280)
- 2008(12499)
- 2007(11579)
- 2006(10762)
- 2005(9703)
- 学科
- 济(55018)
- 经济(54961)
- 农(49371)
- 业(39590)
- 农业(32716)
- 管理(28684)
- 业经(18470)
- 中国(18284)
- 方法(18141)
- 企(18007)
- 企业(18007)
- 数学(16036)
- 数学方法(15897)
- 制(14859)
- 农业经济(12411)
- 地方(12226)
- 发(11762)
- 财(11456)
- 体(10578)
- 银(10069)
- 银行(10053)
- 贸(9972)
- 贸易(9965)
- 易(9780)
- 行(9765)
- 发展(9683)
- 展(9669)
- 学(9648)
- 村(9530)
- 农村(9507)
- 机构
- 学院(188068)
- 大学(184459)
- 济(78922)
- 经济(77234)
- 管理(69532)
- 研究(66252)
- 理学(59235)
- 理学院(58607)
- 管理学(57681)
- 管理学院(57348)
- 中国(53243)
- 农(52106)
- 农业(39467)
- 京(39459)
- 科学(38717)
- 财(37152)
- 所(33582)
- 业大(33401)
- 中心(31180)
- 江(30059)
- 研究所(30022)
- 财经(28480)
- 范(26026)
- 师范(25828)
- 经(25821)
- 北京(24747)
- 农业大学(24202)
- 州(23726)
- 经济学(23071)
- 院(22626)
- 基金
- 项目(116735)
- 研究(91284)
- 科学(91074)
- 基金(82801)
- 家(71606)
- 国家(70833)
- 科学基金(59053)
- 社会(57876)
- 社会科(54196)
- 社会科学(54178)
- 省(46611)
- 基金项目(44076)
- 教育(40539)
- 编号(40091)
- 划(38334)
- 自然(34917)
- 自然科(33970)
- 自然科学(33959)
- 成果(33775)
- 自然科学基金(33345)
- 资助(32345)
- 农(30502)
- 课题(27263)
- 发(27069)
- 部(26945)
- 重点(26109)
- 性(23777)
- 创(23710)
- 国家社会(23633)
- 制(23610)
- 期刊
- 济(99971)
- 经济(99971)
- 农(58682)
- 研究(57576)
- 中国(42516)
- 农业(39814)
- 学报(29530)
- 科学(28054)
- 财(24865)
- 大学(23768)
- 融(23211)
- 金融(23211)
- 业经(23197)
- 学学(22276)
- 教育(21658)
- 管理(21495)
- 业(17497)
- 技术(15553)
- 问题(15270)
- 农业经济(14950)
- 农村(14563)
- 村(14563)
- 财经(13720)
- 经济研究(12807)
- 版(12150)
- 经(11745)
- 世界(11077)
- 经济问题(10794)
- 社会(10045)
- 农村经济(9568)
共检索到296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沈广和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由公平价值主导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催生了新农村建设,但是过渡社会所特有的异质性、重叠性和形式主义的三种弊病却导致其出现了不由自主的偏向:主体"边缘化"、建设"形式化"、乡村"统一化"以及利益"非农化"。通过具体探查,发现强势主体利益的驱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勾结、政府创新能力的弱化以及官员德行的不作为是导致偏向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形下,对偏向的治理则必须通过政治、管理和法律三管齐下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公平和效率,以求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关键词:
偏向 原由 治理 过渡社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艳林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的人才,而"知识失业"是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途径,文章就我国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知识失业 新农村建设 知识劳动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叶敬忠 那鲲鹏
目前关于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研究,多是从学者的视角出发,缺乏农民视角的探讨。本文以社区为基础,对农民期望的新农村建设的完成时间展开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八成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以在20年以内完成。这也要求各地政府在以当地实际情况,加大力度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也要加强在政策上的宣传,不要给农民造成误解,让农民失望。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完成时间 农民视角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解冰 任生德 张俊飚
由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发展受到财政资金瓶颈制约,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乡镇政府纷纷将目光投向国家各项政策性专项资金。一种新型的腐败行为——乡镇申报国家支农建设项目资金过程中的寻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部门以及个人觉察并被广泛利用。本文运用寻租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对该新型腐败行为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腐败 治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红娥 贺惠先
治理作为西方语境下的概念,运用到中国,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契合,也就是说必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社会的治理。中国治理的困境主要存在于农村建设的管理与自治、村干部的行政权与自治权以及村民的分散经营与集体认同的三对悖论中,因此,解决三对悖论,并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无疑是克服乡村治理困境的关键。
关键词:
治理 乡村治理 整合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谢煜
<正>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推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政府治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著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一书集中论述了有关新农村建设与现代乡村治理、农民权益保护、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等内容,为研究政府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提供了重要参考。第一,政府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政府的参与和治理能够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通过提供科技支持,发展农业产业,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并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助于推进农村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江波 李禄胜
本文实事求是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得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是合格村官断层的结论。因此提出尽快设立"村官学校"培养合格村官的建议,并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设立村官学校的可行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伟兵
自"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以来,新农村建设已经开展了整整五个年头。在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政策的引导下,国家的发展战略及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从"以农支工"转向"以工支农"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强百发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潮。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发动了新村运动,解决了韩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步入了农业现代化之路。我国目前同韩国当年新村运动时期国情、农情、社会基本矛盾及文化背景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韩国的新村运动对我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存在着时代、农民对农业的态度、草根民主基础、农民伦理水平、国际农业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刻舟求剑,照搬韩国的成功经验,但在草根民主建设和提高农民精神伦理水平等方面是值得学习的,也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
我国 新农村 韩国 新村运动 比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曲延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建设
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基调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农民的收入和基本保障大幅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尤其与城市相比,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象较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面临的难题及原因,寻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途径,以期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传健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它来源于土地资源的多效用性,并由土地资源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土地资源价值量来衡量。农业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它使整个社会受益,但社会并没有为其足额付费,因而政府应向农业提供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功能由经济功能拓展为与非经济功能并重,且非经济功能日益彰显。农业政策由以农补工政策演变为以工补农、以城补乡。我国新农村建设正是农业多功能性的集中体现,是近年来各种惠农政策的必然归宿。因此,农业多功能性应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发挥指导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岳启
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增加了活力,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加速了我国小城镇建设。但是大量年青农民外出务工,必然影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来吸引农民回乡就业。
关键词:
新农村 农民工 建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宏升
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扎实的产业经济基础和更加充裕的物质条件,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产业支撑。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本文提出了"科技先导、龙头切入、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和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现代农业 产业支撑 发展思路 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