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80)
- 2023(10257)
- 2022(8837)
- 2021(8079)
- 2020(7097)
- 2019(16312)
- 2018(15986)
- 2017(32035)
- 2016(17415)
- 2015(19975)
- 2014(20021)
- 2013(20170)
- 2012(19284)
- 2011(17429)
- 2010(17536)
- 2009(16585)
- 2008(16694)
- 2007(15280)
- 2006(13265)
- 2005(12020)
- 学科
- 济(79776)
- 经济(79703)
- 业(45272)
- 管理(44599)
- 方法(37381)
- 企(35224)
- 企业(35224)
- 数学(32664)
- 数学方法(32390)
- 中国(22141)
- 农(22048)
- 财(19583)
- 贸(19572)
- 贸易(19566)
- 易(19080)
- 业经(17048)
- 地方(16905)
- 学(16012)
- 制(15254)
- 农业(14090)
- 出(13470)
- 银(12587)
- 银行(12559)
- 和(12120)
- 行(12058)
- 产业(11954)
- 融(11435)
- 金融(11432)
- 技术(11186)
- 环境(11043)
- 机构
- 大学(263167)
- 学院(262169)
- 济(113750)
- 经济(111454)
- 管理(97909)
- 研究(89675)
- 理学(84134)
- 理学院(83122)
- 管理学(81758)
- 管理学院(81268)
- 中国(67994)
- 京(55714)
- 科学(54765)
- 财(53413)
- 所(46056)
- 农(43883)
- 财经(42693)
- 研究所(41721)
- 中心(41038)
- 江(39640)
- 经(38585)
- 业大(38006)
- 经济学(36764)
- 北京(35159)
- 范(34930)
- 农业(34801)
- 师范(34619)
- 经济学院(33826)
- 院(32135)
- 财经大学(31511)
- 基金
- 项目(170249)
- 科学(134030)
- 基金(124247)
- 研究(123333)
- 家(108327)
- 国家(107483)
- 科学基金(90958)
- 社会(79663)
- 社会科(75803)
- 社会科学(75783)
- 基金项目(66526)
- 省(65955)
- 自然(57607)
- 自然科(56221)
- 自然科学(56204)
- 划(56034)
- 教育(55652)
- 自然科学基金(55181)
- 资助(50691)
- 编号(49800)
- 成果(40632)
- 重点(38733)
- 部(38507)
- 发(38176)
- 创(34959)
- 课题(34002)
- 国家社会(33367)
- 科研(32822)
- 创新(32757)
- 教育部(32742)
- 期刊
- 济(123197)
- 经济(123197)
- 研究(79137)
- 中国(45731)
- 学报(40728)
- 财(39930)
- 农(39301)
- 科学(37614)
- 管理(33593)
- 大学(30386)
- 学学(28668)
- 农业(26455)
- 融(23666)
- 金融(23666)
- 教育(22894)
- 财经(21335)
- 技术(20738)
- 业经(20735)
- 经济研究(20684)
- 经(18509)
- 问题(18394)
- 贸(16609)
- 业(14429)
- 技术经济(13865)
- 统计(13649)
- 商业(13467)
- 国际(13211)
- 理论(12937)
- 策(12148)
- 现代(12123)
共检索到386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和清 李颖
基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利用Moran’s I指数对我国文化产业分布特征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产业发展理论、逐步回归和raMsey检验,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剖析了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弱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产业集聚、文化消费需求、文化资源禀赋、人力资本以及政府扶持均对文化产业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发展区域间存在显著的正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星宇 戴俊骋 孙东琪
对文化产业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普遍采用地理相邻或地理距离的空间矩阵进行分析,在自变量选取上存在内生性。对此文章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设置经济权重矩阵和空间模型,分析2004—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2004—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经历了从"分散"到"极化"的转变。人力资源、文化需求和政策支持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城市化程度、财政支持等因素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文章为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集聚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明龙
溢出效应表现为从外部对经济主体带来利益或损失。企业、家庭会产生溢出效应,公共经济也存在溢出效应。产业聚集提高了资本、财富和劳动力的运行密度,促使企业、家庭和公用事业走向集中,从而造成多方面的积极溢出效应,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与共享。
关键词:
企业 家庭 公共经济 产业聚集 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振卫
产业集聚是一种空间地理现象,研究文化产业集聚需要将空间因素纳入其研究范畴。文章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中美两国文化产业集聚及其溢出效应。结果发现:纯空间距离矩阵维度不能展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溢出效应,只有考察地理与经济的双重叠加矩阵才能合理解释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与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存差距,要从政府政策、文化教育、科技金融、社会经济等多层面齐发力,为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与措施保障。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牛冲槐 杨玲 芮雪琴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可以内化为科技型人才本身的因子,影响着科技型人才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积累。当他们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在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内,有利于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可为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营造更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在论述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从科技型人才聚集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的正负影响,以便消减其负面影响,提升其正面影响。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科技型人才 知识溢出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秋艳 房胜飞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利用区位熵法测度区域物流产业集聚水平,通过计算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检验了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物流产业集聚通过发挥其"专业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生产率,在有效推动本区域经济的增长的同时,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带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分地区来看,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在3个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中部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智君 李响
集聚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各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以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为被解释变量,以城市化经济水平和地方化经济水平为解释变量的分析框架,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单区制空间面板模型和两区制空间面板模型,探究文化产业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表明:(1)全国和东部地区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部地区存在着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溢出效应不显著;(2)沿海地区文化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内陆地区,产业集聚程度高的区域对产业集聚程度低的区域的梯度空间溢出效应以扩散效应为主;(3)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存在β收敛趋势,且不存在σ和俱乐部收敛,文化产业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实现区域之间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不是恶性累积循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收敛 空间溢出效应 产业集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耀群 葛星
金融业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对绿色和环保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源头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率。通过建立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超效率DEA、Moran’s I等,对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验证金融集聚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呈现出区域差异性,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特点;区域差异源于局部集聚性和集聚阴影效应;银行业对中部地区生态效率溢出效应明显,证券业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生态效率的溢出效应明显,保险业对生态效率溢出效应不明显,金融密度对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溢出效应明显。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何剑 肖凯文
当前,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区位熵指数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州金融业的集聚程度,检验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并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政府干预四个控制变量,通过建立SLM、SEM和SDM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2005~2014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银行业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而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在引入的四个控制变量中,除人力资本外,其余三个变量都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区位熵 金融集聚 产业升级 空间溢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何剑 肖凯文
当前,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区位熵指数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州金融业的集聚程度,检验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并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政府干预四个控制变量,通过建立SLM、SEM和SDM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20052014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银行业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而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在引入的四个控制变量中
关键词:
区位熵 金融集聚 产业升级 空间溢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兰芳 邓黎桥 董亮
本文以2008-2014年我国31个省市为研究样本,构建金融人才区位熵系数测度各省市金融人才聚集程度,并实证考察了金融人才聚集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人才的省域分布不均衡,且金融人才聚集在区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邻接矩阵下,东部和西部地区金融人才聚集会对关联地区的金融人才聚集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而中部地区更容易形成金融人才资源的争夺;经济距离矩阵下,东部地区各省份之间金融关联性比中、西部地区更强。基于此,建议我国在未来金融人才发展中,注重区域协调,在保证金融人才合理聚集的前提下,缓解金融人才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根据区域金融人才聚集空间溢出效应的不同制定差异化方案。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兰芳 邓黎桥 董亮
本文以2008-2014年我国31个省市为研究样本,构建金融人才区位熵系数测度各省市金融人才聚集程度,并实证考察了金融人才聚集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人才的省域分布不均衡,且金融人才聚集在区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邻接矩阵下,东部和西部地区金融人才聚集会对关联地区的金融人才聚集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而中部地区更容易形成金融人才资源的争夺;经济距离矩阵下,东部地区各省份之间金融关联性比中、西部地区更强。基于此,建议我国在未来金融人才发展中,注重区域协调,在保证金融人才合理聚集的前提下,缓解金融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冠凤
本文主要阐述金融集聚、FDI技术溢出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从实证角度证明通过金融功能的深化及FDI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如果某地区FDI溢出程度高,金融集聚特征明显,则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较快。基于对中国31个省份的金融聚集、FDI技术溢出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变动和区域经济差距变动趋势之间存在着一致性,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集聚、FDI技术外溢、承接国际投资转移具有很强的正相关。金融集聚、投资规模、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金融集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关键词:
产业结构 金融聚集 外部性 技术外溢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符淼
MoranI检验和空间相关系数检验都表明,FDI的技术进步作用存在空间相关。空间相关的主要原因是外资高技术产品进入市场引致模仿效应和竞争效应,而市场的选择并不局限于FDI投资地。这种空间相关性在1997年开始显著,到1999年达到一个相对的稳定值。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表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超出挤出效应,FDI的技术进步作用的关键在于FDI的有和无,不在于量的不断增长,量太大反而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当前应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外商投资,发达地区的外商投资则应避免其形成垄断。国内因素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大于FDI的作用,研发人员的流动对技术进步的作用非常重要,而资本存量、R&D资本投入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地理...
关键词:
FDI 技术溢出 空间计量 面板数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中华 刘军
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从制造业整体来看,专业化(MAR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多样化(Jacobs外部性)和产业内竞争(Porter外部性)有利于制造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从分技术层面来看,低技术行业创新更多受益于MAR外部性,中高技术行业创新更多受益于Jacobs外部性。从分企业规模来看,小型企业能从多样化集聚中获得更多创新收益,大中型企业能从专业化集聚中获得更多的创新收益。从分企业生命周期来看,新生和年轻企业创新更多受益于Jacobs外部性,成熟企业创新更多受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