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27)
- 2023(12815)
- 2022(10358)
- 2021(9186)
- 2020(7546)
- 2019(17505)
- 2018(17307)
- 2017(33860)
- 2016(18331)
- 2015(21095)
- 2014(21518)
- 2013(21672)
- 2012(21014)
- 2011(19404)
- 2010(19873)
- 2009(18798)
- 2008(18887)
- 2007(17219)
- 2006(15506)
- 2005(14433)
- 学科
- 济(92567)
- 经济(92480)
- 管理(48644)
- 业(48588)
- 方法(36062)
- 企(35984)
- 企业(35984)
- 数学(31514)
- 数学方法(31276)
- 中国(28506)
- 农(26111)
- 贸(24635)
- 贸易(24617)
- 地方(24139)
- 易(23843)
- 业经(22456)
- 财(19503)
- 农业(17228)
- 制(17102)
- 银(16707)
- 银行(16676)
- 行(16163)
- 学(16133)
- 融(15980)
- 金融(15978)
- 产业(13807)
- 发(13574)
- 环境(13188)
- 地方经济(13006)
- 和(12773)
- 机构
- 学院(283966)
- 大学(283624)
- 济(125261)
- 经济(122644)
- 管理(103950)
- 研究(101991)
- 理学(87625)
- 理学院(86561)
- 管理学(85305)
- 管理学院(84749)
- 中国(78404)
- 京(61344)
- 科学(60456)
- 财(58045)
- 所(53002)
- 农(49409)
- 研究所(47562)
- 中心(46042)
- 财经(45143)
- 江(44451)
- 经(40713)
- 业大(40437)
- 北京(39711)
- 经济学(39278)
- 农业(38863)
- 范(38557)
- 师范(38194)
- 院(36298)
- 州(35836)
- 经济学院(35729)
- 基金
- 项目(175738)
- 科学(136538)
- 研究(131166)
- 基金(124564)
- 家(107736)
- 国家(106815)
- 科学基金(89550)
- 社会(83112)
- 社会科(78927)
- 社会科学(78906)
- 省(69327)
- 基金项目(65015)
- 教育(58914)
- 划(57934)
- 编号(54680)
- 自然(54209)
- 自然科(52841)
- 自然科学(52825)
- 自然科学基金(51820)
- 资助(51308)
- 成果(45682)
- 发(43957)
- 重点(39798)
- 部(38943)
- 课题(37977)
- 创(36086)
- 发展(35882)
- 展(35293)
- 国家社会(34504)
- 创新(33884)
- 期刊
- 济(144332)
- 经济(144332)
- 研究(89358)
- 中国(57922)
- 农(46164)
- 财(42641)
- 学报(42416)
- 科学(38366)
- 管理(37352)
- 大学(31642)
- 农业(31436)
- 融(31194)
- 金融(31194)
- 教育(30147)
- 学学(29483)
- 业经(24927)
- 技术(24451)
- 经济研究(23996)
- 财经(22140)
- 问题(21010)
- 贸(20434)
- 经(19117)
- 国际(17732)
- 业(16635)
- 图书(15283)
- 商业(15253)
- 技术经济(15216)
- 理论(14466)
- 统计(14307)
- 世界(13879)
共检索到4450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亚飞 李焱求
本文从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贸易方式、数字贸易能力和贸易潜力4个维度构建包含17个测度指标的体系框架,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展开分类测度。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发展差异不断下降。第二,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表现为“东-西>东-中>中-西”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态势,西部地区省份之间的数字贸易发展差异波动性相对偏大。第三,组间差异贡献率持续下降,在2020年被组内贡献率超越。第四,区域之间的数字贸易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但在不断减弱。
关键词:
数字贸易 定量测算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徽
本文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测算出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演化趋势,并就不同地区数字贸易发展的收敛性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样本期间,各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沿海省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内陆省份相对偏低;东中西三大区域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不同省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地区将收敛至各自的稳态水平。最后,提出推动传统贸易数字化转型、促进区域数字贸易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贸易 综合评价 区域差异 收敛性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克甝 韩延玲 蔡青青
文章在厘清数字贸易经济内涵的基础之上,从网络基础设施、技术水平、贸易方式、贸易能力和贸易潜力五个维度构建数字贸易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算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Markov链对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可提升空间较大,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呈现沿海地区水平偏高、内陆次之与沿边水平较低的非均衡态势。(2)区域间差距是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3)三大区域数字贸易发展目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梯度效应和极化问题。(4)数字贸易发展类型的动态转移在地理上并非孤岛,存在一定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亚飞 刘静 靳超
本文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的测度,综合采用核密度估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揭示其演进特征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结论如下:在演进态势层面,我国整体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倒U型发展特征及缓慢的增长态势,在地区间呈现出典型的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东部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表现为下降趋势且空间差异逐步扩大,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空间差异虽有所扩大但呈现出增长态势。在空间关联结构层面,大致呈现出以东部地区为核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向核心靠拢的网络空间结构;我国数字贸易关联关系分布不均,子群间的融合度较低,总体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辐射,东部地区带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贸易协同发展的空间关联趋势。
关键词:
数字贸易 系统测度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亚飞 刘静 靳超
本文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的测度,综合采用核密度估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揭示其演进特征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结论如下:在演进态势层面,我国整体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倒U型发展特征及缓慢的增长态势,在地区间呈现出典型的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东部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表现为下降趋势且空间差异逐步扩大,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空间差异虽有所扩大但呈现出增长态势。在空间关联结构层面,大致呈现出以东部地区为核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向核心靠拢的网络空间结构;我国数字贸易关联关系分布不均,子群间的融合度较低,总体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辐射,东部地区带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贸易协同发展的空间关联趋势。
关键词:
数字贸易 系统测度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青松 祝学军
文章构建省域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省域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研究发现: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上升较慢,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基尼系数持续下降,表明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差异呈缩小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但贡献率逐渐降低;西部地区差异下降较快,逐渐逼近东部地区;东-西、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大,但均有所降低。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随邻域水平的增加,低水平向高一级水平转移的概率上升,高水平向中高水平转移的概率下降。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汤渌洋 鲁邦克 邢茂源 孟祥兰
本文基于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能力、数字产业规模和数字技术应用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0个省市区(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接着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采用传统Markov链方法及空间Markov链方法进一步分析动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差异较大,两极分化和发展不协调的现象突出,呈现“东高、中西低”的分布格局,动态演变受相邻区域空间滞后项类型的影响。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综合评价 区域差异 动态演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曾庆均 易露 唐菁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的高级形态载体。从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消费满意度五个维度构建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法对其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估计、收敛性分析、修正的引力模型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等25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为样本,剖析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2017—2022年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城市间发展差距大且呈现出梯队层级分布态势;从各维度看,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和消费满意度四个维度发展水平表现为上升趋势,消费繁荣度涨幅最大,到达便利度发展水平较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间发展的绝对差距较大,但城市的追赶效应使得相对差距缩小;从空间格局看,城市初步形成了北部“北京+天津”集聚圈、南部“广州+深圳”集聚圈以及以上海为首的长江联系带的“两圈一带”总体空间网络格局,表现出“高者全局集聚、低者局部扩散”的集散效应特征,城市间有着“核心城市占据主导,边缘城市结构优化”的非均衡空间联系。因此,应立足城市比较优势、深入挖掘并梯次培育特色消费增长点,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打造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积极把握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多层级优化城市消费资源空间配置,重视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圈扩容、结构优化的消费空间发展格局。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蔡迎旗 张春艳
构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0-2020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对全国、各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偏低,但提升迅速,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尤为快速;学前教育发展的区域均衡性增强,但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差距扩大,中部地区的两极化趋势加强,西部各省差异趋于扩大,出现两极化现象。应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确保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补齐师资队伍短板,助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各地发展现状精准施策,促进自主发展,最终实现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娟 段军山
文章基于对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要素流动和制度环境共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状态。(2)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由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所带动。(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的分布曲线有右移现象,主峰高度下降,宽度扩大,存在右拖尾现象,单峰特征明显。(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态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考虑空间因素以后,该稳定性出现下降,“跳跃式转移”在部分地区成为可能。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韩轶
分析思路与方法 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在今天已表现得十分明显,正确评估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也就显得非常重要。良好发展的出口贸易,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性质: 1.较强的国际交换能力。国际交换能力强,不仅意味着出口国一定量的出口商品能够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或一定量的进口商品只需用更少量的出口商品去交换,而且也意味着该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优化的贸易结构。一个国家的商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畅销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持优化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连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世界蘑菇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本文基于FAO统计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世界蘑菇生产量和进出口贸易现状,并通过测算2000—2011年世界7大蘑菇进出口国产业内贸易指数,探究了各国在面临广阔的国际市场时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一是世界蘑菇生产国集中在亚洲、欧洲及美洲,其中中国为世界最大的蘑菇生产国。二是世界蘑菇贸易的主要出口国集中在欧洲、东亚和北美;然而,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自身质量、安全等问题的影响导致中国蘑菇对外出口量在近年来出现了异常波动;世界蘑菇进口国主要集中于欧洲,又以英国居首。三是世界主要蘑菇出口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蘑菇 出口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数 动态演进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何树全 赵静媛 张润琪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成为亚太乃至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不断深入导致全球价值链整体或部分环节数字化,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日益凸显。基于此,文章通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实证检验贸易伙伴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差异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进出口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均对增加值贸易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复杂价值链出口的影响更显著。在行业层面,出口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有效增加其服务业国内增加值的出口,而进出口国数字经济均衡发展将有利于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升。同时,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贸易双方综合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能够通过"贸易成本效应"对增加值贸易产生影响。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国内增加值 贸易成本 中介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林艳丽 江润泽 刘嘉卿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对2010~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Markov链分析法、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法揭示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地区差异,研究发现:2010~2020年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以年均3.72%的增长速度稳步上升,各地级市表现出由低质量水平向高质量水平转移的动态过程,逐渐形成了以正向空间聚集为特征的辽中南和哈长城市群;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现象,既存在向更高等级转移的可能性,又具有一定的向下转移风险,且邻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等级越高,其空间溢出效应越大;东北地区发展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主要来源是组内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欢欢 刘传明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解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oran’s I揭示其空间演变趋势及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态势明显。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全国和四大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均呈现右移态势,并存在右拖尾现象。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现象。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区域协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