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51)
- 2023(14982)
- 2022(12535)
- 2021(11233)
- 2020(9421)
- 2019(21303)
- 2018(21489)
- 2017(41793)
- 2016(22275)
- 2015(25314)
- 2014(25342)
- 2013(25437)
- 2012(23719)
- 2011(21733)
- 2010(21954)
- 2009(20382)
- 2008(19656)
- 2007(17446)
- 2006(15752)
- 2005(14072)
- 学科
- 济(115728)
- 经济(115624)
- 管理(63420)
- 业(59437)
- 企(48113)
- 企业(48113)
- 方法(44341)
- 数学(38604)
- 数学方法(38259)
- 中国(28253)
- 农(25967)
- 业经(25832)
- 地方(25733)
- 学(23036)
- 财(21548)
- 制(18465)
- 产业(17548)
- 贸(17392)
- 贸易(17380)
- 农业(17325)
- 易(16776)
- 地方经济(16078)
- 银(15985)
- 银行(15948)
- 环境(15925)
- 和(15896)
- 行(15384)
- 融(15292)
- 金融(15291)
- 技术(14840)
- 机构
- 大学(339130)
- 学院(336785)
- 济(145733)
- 经济(142771)
- 管理(133243)
- 研究(116477)
- 理学(115013)
- 理学院(113729)
- 管理学(112004)
- 管理学院(111404)
- 中国(86008)
- 京(72249)
- 科学(70774)
- 财(64994)
- 所(58469)
- 研究所(53186)
- 财经(52380)
- 中心(51118)
- 农(49557)
- 江(48337)
- 业大(47403)
- 经(47350)
- 北京(46164)
- 经济学(44943)
- 范(44288)
- 师范(43932)
- 院(42091)
- 经济学院(40356)
- 州(39319)
- 财经大学(38762)
- 基金
- 项目(225094)
- 科学(177398)
- 研究(165437)
- 基金(163701)
- 家(141908)
- 国家(140808)
- 科学基金(120859)
- 社会(105855)
- 社会科(100474)
- 社会科学(100449)
- 基金项目(87314)
- 省(87030)
- 自然(76942)
- 自然科(75066)
- 自然科学(75051)
- 自然科学基金(73692)
- 教育(73518)
- 划(72970)
- 编号(67103)
- 资助(66697)
- 成果(54367)
- 重点(50214)
- 发(49793)
- 部(49316)
- 创(46381)
- 课题(45771)
- 国家社会(43732)
- 创新(43308)
- 科研(42402)
- 教育部(42288)
- 期刊
- 济(165731)
- 经济(165731)
- 研究(104946)
- 中国(57497)
- 管理(49871)
- 学报(49814)
- 科学(47469)
- 财(45616)
- 农(44430)
- 大学(37489)
- 学学(35357)
- 教育(31151)
- 农业(31015)
- 技术(28721)
- 融(28684)
- 金融(28684)
- 经济研究(27438)
- 业经(25958)
- 财经(25901)
- 经(22243)
- 问题(21991)
- 技术经济(18495)
- 图书(17754)
- 理论(17333)
- 现代(16084)
- 贸(16040)
- 商业(15989)
- 科技(15789)
- 实践(15542)
- 践(15542)
共检索到496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彦杰 高启杰 杨瑞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对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我国30省(区、市)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产业集中度、区位熵和Moran’s I指数测算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并分析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数字经济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服务业的集中度均属于极高寡占型,领先省(区、市)均是东部地区,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趋势,且以重点省(区、市)为核心节点;而数字经济服务业集聚呈“东部>东北>西部>中部”趋势;(3)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不同时间、不同数字经济产业的空间关联性存在着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辐射作用和临近效应能够显著作用临近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空间集聚发展,也能够通过不同产业同时向中部省(区、市)辐射;而西部地区的辐射作用和临近效应并不显著。本文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规律,为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继增 陶旭辉 徐丽
数字化贫困是我国现阶段呈现的一种新形态的贫困。文章基于数字平台、数字能力、数字行政、数字生活四个方面构建地区数字化贫困指标体系,测度了我国31省市区2006—2015年数字化贫困指数,并剖析其时间和空间层面的演变及原因。进一步,运用基于邻接、地理距离、人力资本距离和距离衰减空间权重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数字化贫困减贫呈现两阶段特征;②数字化整体呈现由赤贫向精英阶层动态演进的社会移动,地理上呈现由东向西的"贪吃蛇"式推进特征,并且在地理上呈现一条南北贯穿的"数字化鸿沟";③数字富裕地区对数字贫困地区的"空间极化效应"可能的衰减边界为160~200 km。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和清 周庆岸
文章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结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特征,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12—2019年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区域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源自区域内部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数字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以“低低”聚集为主,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强;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关联性、通达性和非均衡性,各省份之间空间关联较少,但彼此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相互联通,网络整体的抗毁性和稳定性较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兀婷
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从时间方面来看,样本期内我国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较低,但发展势头良好;从空间演进来看,东部地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优势明显,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发展滞缓;从空间相关性来看,我国各省份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据此,提出加速数字技术融合应用、积极打造数字流通网络、合理调整流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以期加速推动流通产业数字化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蔡绍洪 谷城 张再杰
文章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借助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计量模型,测算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变化趋势呈现出稳定上升—平稳过渡—稳定上升三个阶段,具体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产业能级沿长江流向呈递增趋势,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地区间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着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各地区呈现出"大连片、小散落"的集聚类型,但是这种空间相关性正在逐渐减弱;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高作用力影响因子,驱动要素实现了双因子增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晓萍 贺婷婷 刘琨 晋友迪
文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量化了地方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状,从增加值分解角度探究了省内省外循环在国内大循环的贡献率,并分析了省内省际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参与双循环强度呈显著的集中化趋势,各省经济增长对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更大,但国内大循环优势处于低竞争劣势。根据省内省际循环强度将省域分为自给自足型、资源丰富型、交换枢纽型、工农业发达型、发展不突出型,整体来看,各省省内循环对国内大循环的贡献呈逐年上升趋势。个别省份的省内、省际循环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且北方地区的测度变化过程波动更强烈,增长程度更大,总体来看,各省经济循环测度的时空跃迁类型具有强惰性,空间格局稳定。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松涛
从生态韧性、生产韧性和生活韧性维度构建中国乡村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2007—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结合相对化处理法和变异系数法测度乡村经济韧性。同时运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与局域莫兰指数解析乡村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乡村经济韧性整体不断增强,地区方面呈梯度效应;全国总体差距呈显著增强态势,差异来源依次为地区间差距、地区内差距与超变密度;全国总体及三大地区乡村经济韧性都存在σ收敛特点,支持β收敛机制;乡村经济韧性呈现相对稳定的“L-H”抑或“L-L”地理空间聚集特点。据此,应创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乡村绿色发展经济体系,以此增强乡村经济韧性。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兆鹏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数字产业化的内涵和分类,围绕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4个数字产业和数字产业规模、就业人数、企业数量3个核心维度,构建了基托指标体系,并运用优劣解距离-熵权法测算出我国省际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研究发现,2013—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我国省际、四大地区、八大综合经济区和六大经济带之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存在天然的数字鸿沟。空间上,四大地区的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呈现东部引领、中部提升、西部追赶、东北振兴的空间格局,也表现出“沿海-内陆”依次递减的两极化形态。我国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正在朝向更不均衡的方向演变,无明显收敛迹象,并且区域间差异始终为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空间发展特征来看,我国省际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正在从低水平、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高水平发展演变,且存在“高-高”或“低-低”组合的正相关空间集聚特征及“俱乐部收敛”特征。要从顶层设计视角制定支持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加速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优先在东部地区打造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云集的先进生产力园区,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市场和服务支持。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祝福云 王欣平 徐欣妍
城市群作为承载发展要素的重要空间载体,数字经济是增强其经济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要素。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的数字经济划分标准,结合我国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实践,建立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3-2022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及其内部11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可视化处理分析其内部城市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数字经济整体呈现波动增长,数字经济分项指标存在短板,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发展差异化明显,且影响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不同。据此,提出对策:充分发挥各地区位优势,推进城市群数字经济协调发展;高效利用政策红利,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措施“双管齐下”;将一体化发展与差异化战略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城市群数字经济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栋 刘小瑜
文章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发展质量测度的理论基础,构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0—2018年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探究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时空格局,并分解其区域差距。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关系,局部相关性明显,皖东地区为热点区,长江中游地区为次热点区,豫北和赣南地区为次冷点区,湘西、豫南、皖北、晋南和晋北地区为冷点区。(3)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差异变化较大,层次间的差异大于层次内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踪锋 程林 包耀东
文章选取2011—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空间动态演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并表现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发展格局;就时序视角而言,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水平表现稳定,短期内难以实现跨阶级转移;就空间视角而言,二者耦合协调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实施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统筹区域间数字经济合作与产业布局,以期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出现下降态势;(2)制造业地域分布不均,形成以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的高值集聚块,以广东省为中心的集聚点,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省市递减,同时产业发展水平相似(高高或低低)的区域呈现集聚、片状分布格局,空间结构化严重;(3)制造业以分散—离散和集中—离散两种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产业的空间集聚类型演化集聚与离散相交替,空间集聚类型趋向稳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 蒋蕊 张敏 骆琳
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数字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发展不充分问题,文章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界定,据此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错位修正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从时间上看,样本研究期内各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升有降,大多数省份均在上升但增速不高,从空间上看,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同时具有较强的集聚性且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地区。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孙巍 李菁 王鹏
采用变异系数和β收敛模型等经济敛散性度量工具,对1992~2004年期间我国省际经济收敛性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检验;采用产业集聚度指标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这段时期省际经济的产业集聚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产业集聚与经济收敛的关系,即产业集聚是否会影响到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与缩小以及影响程度如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1992~2004年间。我国省际之间经济存在先条件收敛、后绝对发散、再到敛散状况不明显三个阶段,并且其敛散性与产业集聚状况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不同的时期,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敛散性的影响也不同。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收敛 产业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