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36)
2023(14378)
2022(11801)
2021(10954)
2020(8983)
2019(20746)
2018(20433)
2017(40133)
2016(21003)
2015(23669)
2014(23612)
2013(23596)
2012(21722)
2011(19613)
2010(19825)
2009(18692)
2008(17330)
2007(15252)
2006(13640)
2005(12161)
作者
(61233)
(50525)
(50160)
(47720)
(31800)
(24112)
(22925)
(19691)
(19158)
(17956)
(17142)
(16813)
(15922)
(15660)
(15627)
(15266)
(14868)
(14852)
(14478)
(14426)
(12427)
(12252)
(12057)
(11505)
(11368)
(11203)
(11128)
(11090)
(10142)
(9801)
学科
(86642)
经济(86540)
(62580)
管理(62193)
(49732)
企业(49732)
方法(39173)
数学(34431)
数学方法(34113)
中国(30048)
(27650)
金融(27649)
(26510)
银行(26478)
(25573)
(25274)
(24251)
业经(22579)
(19438)
地方(18092)
农业(17770)
(16789)
贸易(16774)
(16454)
(16370)
(15431)
财务(15369)
财务管理(15344)
企业财务(14634)
产业(14039)
机构
大学(306323)
学院(304325)
(125213)
管理(122998)
经济(122483)
理学(106657)
理学院(105561)
管理学(103999)
管理学院(103450)
研究(98573)
中国(80223)
(64462)
(60484)
科学(58469)
财经(48747)
(48026)
中心(46318)
(44572)
(44247)
研究所(43623)
业大(42779)
(42099)
北京(41297)
(38789)
经济学(38672)
师范(38480)
财经大学(36504)
(35840)
(35699)
经济学院(35308)
基金
项目(206171)
科学(162182)
研究(154106)
基金(150007)
(129030)
国家(127938)
科学基金(110441)
社会(97814)
社会科(92891)
社会科学(92869)
基金项目(79820)
(79481)
自然(69841)
教育(69342)
自然科(68165)
自然科学(68152)
自然科学基金(66907)
(66421)
编号(64043)
资助(61249)
成果(51820)
(45637)
重点(45306)
(44079)
(43075)
课题(42642)
国家社会(40380)
项目编号(40182)
创新(40141)
教育部(39581)
期刊
(132206)
经济(132206)
研究(93626)
中国(53613)
学报(44680)
管理(43737)
(43459)
科学(41221)
(41031)
金融(41031)
(40401)
大学(34152)
学学(32014)
教育(30957)
农业(27661)
技术(24728)
财经(23340)
业经(22178)
经济研究(21774)
(19818)
问题(17744)
理论(17295)
图书(17210)
实践(15937)
(15937)
技术经济(14641)
商业(14200)
科技(14086)
现代(14009)
(13833)
共检索到4450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晓芝  任善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是我国帮扶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我国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相对贫困的问题依旧存在。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包括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相对贫困水平减缓的总效应分析,以及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减缓地区的相对贫困,同时城镇化水平、教育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也有助于相对贫困的减缓;第二,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存在一定的中介效应,且这种效应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游士兵  刘多晨曦  覃文  姜娇阳  
文章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异质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减缓家庭相对贫困。这一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其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存在异质性,减缓效应在中部地区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更为突出。最后,居民金融市场参与意愿的提升是数字普惠金融减缓家庭相对贫困的重要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彧菲  杜朝运  
本文构建并测算中国各省级区域2005—2013年的普惠金融指数,并结合包容性增长指数,进行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总体上是有利于贫困减缓的,普惠金融指数的变化可以解释贫困减缓变化的15%,普惠金融三个维度指数(宏观、银行、保险)的变化分别能够解释贫困减缓变化的15%、10%、13%。同时,普惠金融还通过促进包容性增长间接作用于贫困减缓,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会起到促进作用,而包容性增长的变化能够解释贫困减缓变化的24%。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彧菲  杜朝运  
本文构建并测算中国各省级区域2005—2013年的普惠金融指数,并结合包容性增长指数,进行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总体上是有利于贫困减缓的,普惠金融指数的变化可以解释贫困减缓变化的15%,普惠金融三个维度指数(宏观、银行、保险)的变化分别能够解释贫困减缓变化的15%、10%、13%。同时,普惠金融还通过促进包容性增长间接作用于贫困减缓,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会起到促进作用,而包容性增长的变化能够解释贫困减缓变化的24%。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振军  于丽红  
文章利用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地理权重矩阵、经济权重矩阵和嵌套权重矩阵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深入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减贫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多维贫困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即越贫困的地区其集聚效应越显著;虽然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对医疗贫困的减贫效应相对较弱;东、中、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对农村多维贫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和空间关联性,但对东部地区整体减贫效果弱于其他地区;从空间溢出效应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其他相关联省份的减贫起到了间接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罗斯丹  陈晓  姚悦欣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最为艰巨的任务。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有效途径。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低于东、西部地区,各区域普遍存在着融资难问题;普惠金融减贫表现出显著的门槛特征,减贫效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经济发展、教育、基础设施、财政支农等对贫困减缓存在着正效应。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制定普惠金融发展策略来解决融资约束问题,并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增加财政支农投入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丁竹君  孙亚琴  
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助推下,我国于2020年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由此迈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新的历史阶段。但从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审视与研判,在今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由于多种原因,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返贫现象也有可能发生。只有及时化解与有效防止这一情况的出现,才能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这就需要一方面继续引导扶持“三农”理念从“输血”转向“造血”以增强内生动能,另一方面继续强化制度安排以加大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动力。在对相关理论与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选取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利用GMM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减贫二者显著正相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收入分配调节农村脱贫,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倩  李政  熊德平  
基于2011~2015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并从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双重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有利于贫困减缓,其中,账户覆盖率、个人支付和小微信贷的作用较为显著;相较于富裕群体,贫困群体能够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获益更多,这意味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改善了居民内部的收入不均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改善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减贫的重要机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包容性增长。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何燕  李静  
文章使用我国2011-2018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差分GMM方法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减贫效应,并进一步构建固定面板中介效应框架,分析就业机会在数字普惠金融减贫过程中担任的中介角色。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存在显著动态减贫效应;就业机会的中介减贫效应占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总效应的比重高达21.59%;该中介效应存在城乡差异与区域差异,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就业达到的减贫效果具有异质性。结合当下减贫首要目标为防止相对贫困向绝对贫困转移的背景,文章从"授人以渔"视角出发,指出就业机会在数字普惠金融减贫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现阶段减贫的侧重点应该是如何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来提升居民就业率,使其与弱势群体实现深度融合,从而达到防止返贫的效果。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锦怡  刘纯阳  
互联网的"泛在性"特征极大地降低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供给和使用成本,既有助于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覆盖广度和贫困农户使用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为贫困农户创造了更多经济机会,从而直接或间接减缓农村贫困。为了验证上述判断,本文利用201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果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促进互联网信贷和互联网保险发展(即金融可得性)直接减缓农村贫困,同时也会通过增加个体就业和私营企业就业(即经济机会)间接减缓农村贫困;(2)考察期内,直接增加贫困农户金融可得性的减贫效果整体上优于瞄准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为贫困农户带来更多经济机会的减贫效果。鉴于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和产业发展现状及贫困农户自身特征,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仍应瞄准以直接增加贫困农户金融可得性为目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卢盼盼  张长全  
现有研究对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积极探索,却没有实证中国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经验研究。本文基于贫困家庭空间结构视角,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内在逻辑。理论模型分析表明,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可以跨过贫困线转变为非贫困家庭;而未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陷入"贫困陷阱"。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NM估计方法实证中国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综合来看,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减贫效应;分维度来看,和银行网点密度、银行从业人员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晴  龚亮  
文章在构建基于扶贫的县域普惠金融指数基础上,以安徽为例,采用工具变量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普惠金融政策的减贫异质效应。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政策对增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正向作用,且精准扶贫贷款政策具有更好的减贫效果;但对非贫困县域,省级、国家级贫困县域减贫效应呈现递减现象,表现出"锦上添花"的效果。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卢盼盼  张长全  
现有研究对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积极探索,却没有实证中国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经验研究。本文基于贫困家庭空间结构视角,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内在逻辑。理论模型分析表明,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可以跨过贫困线转变为非贫困家庭;而未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陷入"贫困陷阱"。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NM估计方法实证中国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综合来看,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减贫效应;分维度来看,和银行网点密度、银行从业人员密度相比,贷款密度的减贫效应更大。因此,应更好地发挥普惠金融在减缓贫困中的积极作用,适度侧重发挥贷款服务普惠的减贫效应。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姜美善   梁泰源  
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的深度赋能具有重要价值和广阔前景,为农村居民减贫增收注入了新动能。运用2011—2021年中国29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金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服务效能,其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比较微弱;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其增收效应远远大于传统金融,其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但其覆盖广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农村居民增收方面存在协同互补关系,传统金融发展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增收产生了正向调节效应;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居民收入效应具有非线性和阶段性特征,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呈阶梯式上升趋势。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弱化了门槛效应约束,增收效应相比传统金融具有绝对优势。因而应大力推动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促进两种金融模式协调互动,以助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共同富裕的顺利实现。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梓榆  令狐煜婷  
本文采用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抑制相对消费贫困的发生,还可以降低相对消费贫困的强度;(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放松流动性约束和便利支付来减轻相对消费贫困,同时流动性约束与相对消费贫困之间存在“U”型关系;(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对消费贫困减贫效应在2016年之后开始凸显,且对中、低消费群体的效应更强。因此,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强化其为中低消费群体提供服务的普惠导向,同时注重对居民杠杆率的监管,进而在有效遏制相对消费贫困发生的同时降低贫困强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