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41)
2023(12784)
2022(10506)
2021(9650)
2020(7951)
2019(17783)
2018(17510)
2017(32493)
2016(18472)
2015(20607)
2014(20553)
2013(20019)
2012(18988)
2011(17924)
2010(18452)
2009(17020)
2008(16644)
2007(15088)
2006(13936)
2005(12627)
作者
(56159)
(46834)
(46704)
(44524)
(29768)
(22239)
(21247)
(18164)
(17874)
(16619)
(16230)
(15512)
(15216)
(14914)
(14564)
(14450)
(14094)
(13928)
(13536)
(13476)
(12008)
(11865)
(11285)
(10734)
(10619)
(10530)
(10379)
(10227)
(9470)
(9271)
学科
(89943)
经济(89865)
管理(46805)
(39484)
方法(31721)
(29029)
企业(29029)
数学(28397)
中国(28283)
数学方法(28143)
地方(21464)
(20816)
(20357)
教育(19986)
业经(16379)
(15922)
(14749)
地方经济(14487)
环境(14165)
(14081)
贸易(14072)
农业(13838)
(13618)
(13152)
理论(12885)
(12479)
银行(12431)
(12197)
金融(12195)
(12104)
机构
大学(281962)
学院(275891)
(116809)
经济(114437)
研究(104978)
管理(95084)
理学(81960)
理学院(80810)
管理学(79328)
管理学院(78773)
中国(72453)
科学(64568)
(61186)
(54865)
(51878)
研究所(50231)
(48151)
(45707)
师范(45289)
中心(44189)
(42145)
财经(41757)
业大(40726)
北京(39463)
农业(38173)
(37842)
经济学(37621)
师范大学(37306)
(36858)
教育(35247)
基金
项目(178283)
科学(140626)
研究(130293)
基金(127459)
(113267)
国家(112252)
科学基金(93106)
社会(83748)
社会科(79198)
社会科学(79176)
(69879)
基金项目(66956)
教育(65000)
(61408)
自然(58524)
自然科(56957)
自然科学(56931)
自然科学基金(55884)
编号(52840)
资助(50991)
成果(44781)
重点(42305)
(41633)
(40736)
课题(39443)
(36658)
教育部(34748)
国家社会(34704)
创新(34258)
科研(33518)
期刊
(133665)
经济(133665)
研究(92843)
中国(58623)
教育(51865)
学报(47373)
(42333)
科学(41882)
(36092)
大学(35070)
管理(34079)
学学(31960)
农业(28813)
技术(24363)
(23117)
金融(23117)
经济研究(22999)
财经(21696)
业经(19972)
(18863)
问题(18146)
(14648)
(14396)
技术经济(14130)
资源(13915)
商业(12968)
统计(12847)
国际(12409)
职业(12390)
(12276)
共检索到422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方蔚琼  魏国江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各地教育资源也存在差异。本文采用莫兰指数与收敛模型对我国教育资源集聚及收敛状况进行实证分析,1998年以后我国教育资源集聚趋势变弱,差距不断收敛,高等教育均衡化趋势显著,高中及中等职业教育高低转换明显,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教育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调节效应模型的分位数回归,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各地高等教育资源及人均教育经费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高等教育资源的作用呈倒“U”型,而人均教育经费的作用具有递增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段会娟  
笔者从集聚程度和集聚类型两方面描述制造业在我国各区域的分布特征后,基于2000年~2008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GMM)检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集聚程度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多元化相比,专业化的集聚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企业规模过小引起的激烈竞争已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分行业研究时发现,不同技术含量的行业集聚效应是不同的,目前高技术行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晖  金凤君  
回顾了技术要素集聚的基本理论,对技术要素集聚的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要素集聚的相关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以及集群理论等。文章的最后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与技术要素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人们了解技术要素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可对解决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玉海  刘学敏  谷潇磊  
本文在评述既有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从资源—共享资源的角度出发,运用抽象综合的方法,探讨区域经济集聚的现实基础和逻辑一致性基础。发现既有理论的贡献是发掘出集群的报酬递增效应,但却把"集聚后的结果"当成了"集聚前的原因",因而不能对区域动态变迁过程中区域兴衰变化事实纳入分析。我们认为,地域产业集群是以资源—共享资源为基础的,因为留存在公共领域之中的共享资源内含有价值的经济租金。对其的追逐吸引了不同利益主体,但这仅只是"扎堆",能否形成分工合作的产业"集群"并不确定,而转化的关键是培植产业集群之间的"共享资源",由此我们凝练出一条资源—共享资源的分析线索,强调区域兴盛和衰败变化的逻辑一致性基础也在...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杨东亮  王羿钦  
过密过疏和东京一极化是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典型化事实,也是日本国土开发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密切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日本区域经济发展进行阶段性分析,特别是对经济泡沫破灭后的区域经济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发现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呈现集聚特征,而居民人均收入则呈收敛趋势,这与"集聚式收敛"理论的解释相一致。经济增长和停滞条件下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表现,为我国科学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慧  
本文通过对新疆特色产业集聚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了新疆特色产业集聚的特征及其成因,指出了新疆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孙维峰  黄解宇  
Jacquemin-Berry熵指数可以把金融产业总集聚程度分解为区域间集聚程度和区域内集聚程度。分解结果表明,1979-2010年间中国金融集聚程度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从总体上看是上升的,并且上升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区域间集聚程度。中国金融总集聚水平的上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金融资源向东部转移造成的。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之间长期因果关系的经验分析表明,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之间具有前者推动后者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玉海  刘学敏  
区域经济集聚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区域集群,产业集聚与一定地域拥有的资源相关。长期以来,不论是正统经济学发现的"外部经济",还是经济地理学强调的"区域空间联系效应",抑或是新经济地理学揭示的"报酬递增效应",都注意到了经济集聚下的收益递增事实,但由于缺失了对区域资源特性的分析,往往混淆了集聚的原因与结果。梳理由企业资源观到产业集群资源观的演进逻辑,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探析经济集聚与地域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资源共享潜藏着的资源"租金"是导致区域经济集聚的内在动因,试图为区域经济集聚发掘出资源分析的新视角,以阐明资源共享之于区域经济集聚的内在机理,进而得出政府要注重提供共享性资源政策的结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喻莎莎  
文化产业投资额的贡献根据区域不同,对地区经济发展亦存在不同的因果联系。文章采用2005-2010年我国南部、北部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虚拟变量作为预测变量定位,从文化投资的角度,对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产业投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文化产业的投资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消费投入和开放程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但南北地区(南北地区划分以长江为界,南代表长江以南省份地区,北代表长江以北省份地区)文化产业投资集聚效应的影响不同,北方较依赖于人力资本投入拉动消费,南方则侧重于相关产业以及文化特性吸引力的开发刺激经济消费。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晨峰  
本文基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探讨了学术界关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指出中国经济区域的条件收敛得到了学者的普遍支持,并且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后,区域间存在着更强的收敛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凤岐  
区域经济集聚通常对地方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却相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区域内,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会使地方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区域外,经济集聚引致了大规模的跨区域资源配置,这种跨区域的经济要素流动由于缺乏应有的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合,会将经济集聚的环境负效应扩散到资源流出地区,造成全局性的环境问题;在环境治理方面,现有的环境政策并不能减弱经济集聚的向心力与环境负效应,反而刺激了经济集聚,增加了集聚区域的经济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结果,经济集聚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并向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武耀华  蒋勇  付晓东  
金融集聚是当前金融发展的显著空间分布结构特征。文章以经典内生增长模型作为框架,用金融集聚因素和创新研发支出作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解释因子,就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效应展开实证研究。通过汇集全国285个地市11年的GDP、存贷款余额等基础数据,并采用"永续盘存法(PIM)"计算各地的实际资本存量,得到计量面板数据。计量分析部分采用SDM、SEM等模型进行空间回归,为了克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使用动态GM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测算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金融集聚水平对当地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的金融资源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将全国分为四个区域开展空间计量,发现不同类型的金融集聚对于不同区域经济影响有所差别。金融集聚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促进金融集聚带动本地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芳  
本文通过数据面板模型分析2007-2018年我国服务业集聚程度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其中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起到促进作用,而服务业竞争拉大了区域经济差异;从各行业角度分析,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而交通和邮政业以及信息传输和计算机产业拉大了区域经济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立力  刘宇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流通产业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各区域禀赋条件差异诱发地区经济出现分化情况,流通产业集聚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化投射。就此,本文着重考虑区域空间异质性原则,基于行政规模异质性、人口规模异质性以及地理区位异质性,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深入探讨流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级行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具有正向效应,其中西部地区城市正向效应最显著;人口规模较大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而东部地区城市由于人口增加成本约束,很难形成正向促进作用;沿海城市产业集聚会对区域经济形成抑制性,但中部地区城市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消减并中和了本区域的抑制效应。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米娟  张楚宜  
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索洛增长方程,通过实证检验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增长受资本、劳动、制度和要素集聚四个因素影响的差异情况,特别是研究要素集聚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差异性,以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