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93)
- 2023(11000)
- 2022(9758)
- 2021(9286)
- 2020(7904)
- 2019(18429)
- 2018(18680)
- 2017(36387)
- 2016(20077)
- 2015(22849)
- 2014(22979)
- 2013(22823)
- 2012(21210)
- 2011(19334)
- 2010(19307)
- 2009(17853)
- 2008(17296)
- 2007(15271)
- 2006(13669)
- 2005(12097)
- 学科
- 济(76561)
- 经济(76467)
- 管理(55281)
- 业(52194)
- 企(42668)
- 企业(42668)
- 方法(36844)
- 数学(32053)
- 数学方法(31690)
- 中国(22305)
- 农(20754)
- 财(19153)
- 学(18238)
- 业经(16451)
- 制(15357)
- 贸(14834)
- 贸易(14826)
- 易(14435)
- 地方(14380)
- 农业(13559)
- 理论(13058)
- 和(12896)
- 银(12790)
- 银行(12738)
- 行(12176)
- 环境(11955)
- 技术(11923)
- 教育(11787)
- 务(11566)
- 财务(11507)
- 机构
- 大学(293040)
- 学院(288812)
- 管理(112490)
- 济(110406)
- 经济(107806)
- 研究(98462)
- 理学(97498)
- 理学院(96342)
- 管理学(94553)
- 管理学院(94050)
- 中国(71535)
- 京(64027)
- 科学(63209)
- 财(51768)
- 所(50546)
- 农(48249)
- 研究所(46147)
- 业大(44763)
- 中心(43288)
- 财经(41604)
- 江(41430)
- 北京(41253)
- 范(41098)
- 师范(40674)
- 农业(38303)
- 经(37723)
- 院(35766)
- 州(34146)
- 师范大学(33039)
- 经济学(32415)
- 基金
- 项目(194935)
- 科学(151409)
- 研究(142478)
- 基金(139263)
- 家(122011)
- 国家(120965)
- 科学基金(101939)
- 社会(86041)
- 社会科(81279)
- 社会科学(81254)
- 省(76159)
- 基金项目(74184)
- 自然(67660)
- 教育(66541)
- 自然科(65984)
- 自然科学(65964)
- 划(65517)
- 自然科学基金(64770)
- 编号(59478)
- 资助(58340)
- 成果(49736)
- 重点(43789)
- 部(43313)
- 发(41695)
- 课题(41510)
- 创(40004)
- 科研(37604)
- 创新(37273)
- 项目编号(36846)
- 教育部(36699)
- 期刊
- 济(121454)
- 经济(121454)
- 研究(88887)
- 中国(53167)
- 学报(48478)
- 科学(43749)
- 农(43382)
- 管理(41479)
- 教育(38876)
- 财(36337)
- 大学(35907)
- 学学(33554)
- 农业(30544)
- 技术(24300)
- 融(24130)
- 金融(24130)
- 业经(20081)
- 财经(19813)
- 经济研究(19327)
- 经(16747)
- 问题(16488)
- 图书(16298)
- 理论(15542)
- 业(14916)
- 实践(14357)
- 践(14357)
- 科技(14039)
- 技术经济(13665)
- 现代(13147)
- 版(12721)
共检索到421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丽华
通过近6年的田野研究发现,我国的中小学基本上只有校本教学研究,鲜少有教师开展的儿童研究。缺少国家政策的引导、教师的儿童研究没有被认可或意识到,是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缺席的根源。从国外儿童形象研究的进展看,"发现为本的形象"是儿童在校的主要形象,这与我国深度课改中的儿童定位是一致的;然而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中,儿童的"发现为本的形象"基本缺席;据此,从研究内容层面提出我国教师研究儿童的现实课题:每位中小学教师亟待研究自己所任教儿童的想法、学习兴趣和体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曾妮
研究聚焦于一所普通初中教师的德育观念,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教师的德育观念可以概括为"看"(kān),其现实形态主要表现为看着学生"不出事"、"不犯错"。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教师们进行了"全天候""零死角"的监管,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动员了部分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此种"看"的德育观念,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性的德育立场。教师对于德育责任的推卸,对于德育本质认识的偏差和对于德育过程的简单把握皆源于一种"在场却缺席"的德育立场,即教师们以看似在场的德育姿态使真正的德育缺席于现实的教育生活之中。其后果不仅是淹没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是从根本上消解了教师德育的自觉性和主体地位。
关键词:
看 德育观念 主体性 德育专业化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天春 宋学宝 绳鹏
在上一期文 章的结尾处,我们 给读者留下一个 案例:"爱"有什么 错?此案例所反 映的问题是:在现 实社会中,即使面 对着同一个客观 世界,人们自己认 识到的"真实世 界"也往往各不相 同。从认知、心理 和行为的关系看, 我们每个人都生 活在自己认定的 "真实世界"里。在 这些"真实世界" 中,我们选择或不 选择什么都有自 己的选择依据,而 我们的价值依据 就体现在我们这 些选择依据中。选 择你有选择你的 理由,拒绝你同样 有拒绝你的道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志忠
社区性是社区学院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学校的最根本特点。本文通过对社区学院社区性内涵的总结,分析我国社区学院社区性的缺席情况,并提出树立终身教育观,引入参与管理机制、重新定位办学职能和改革教学模式等策略。
关键词:
社区学院 社区性 缺席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明生
1960年出版的法国历史学者菲利普.阿里耶斯的《儿童的世纪》展开了近代家庭、儿童观形成历史的开拓性研究,成为儿童学领域中的经典。解读此书是儿童学重建工作中的一项必须的工作。从《儿童的世纪》所拥有的视野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学研究中综合的学际的重要课题,从中有可能寻找到破解现代教育难题的方向。
关键词:
儿童学 儿童观历史 家庭功能 家庭观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丽华
我国已有的教师教育课程秉持的是"无儿童"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这种理念是导致儿童"缺席"教学的根源之一。为了实现"每位儿童发展"的课程哲学,确立"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至关重要。"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内涵主要指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和关心儿童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所在。尊重儿童意味着"每位"儿童的认知独特性和权利得到认可;理解儿童意味着际遇到并显现师生彼此教学和学习的"个人方式";关心儿童意味着师生在为彼此操心的"关系存在"中实现存在的价值。从"无儿童"到"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反映了教师教育价值追求的嬗变。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承元
企业走向工业4.0,需要逐步进行精益化、自动化、智慧化、智能化等建设,而精益化是其他三化的基础,精益化将伴随企业走向4.0的整个进程。在国家制造大战略的鼓舞下,国内已有很多企业开始尝试工业自动化以及工业4.0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布局,以图在未来中国制造逐步走向工业4.0的升级改造中获得商业机会。最近,网络上也开始传播海尔、格力等企业关于工业4.0示范工厂的视频,说明工业4.0离我们并不遥远,德国制造能办到的事,中国制造也能办到。但就中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叩响开放教育的门环》一书是上海开放大学研究员徐皓先生继《站在远程教育的门槛上》之后,又一部关于中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学术之作。它更是徐皓先生十多年来孜孜探索开放教育心路历程的生动写照。为此国际教育领域里的著名专家和学者、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讲座教授程介明先生在序言中专门说道,徐皓先生"不但透彻地了解开放大学的深远意义,而且本身是一位出色的实践者"。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小陶
今年8月底,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来到中国,极为低调地和教育部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这份备忘录的主要内容是英特尔致力于推动和促进中国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它将在教育领域设计和开发新标准,将英特尔的技术应用到教育技术中,并且承担一定的技术咨询责任。英特尔在协议里还负有和教育部合作,在中小学校开展广泛的IT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网上学校网络及推动中国高校微电子芯片研发工作等义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安桂清 冯鲁红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置儿童学课程是重塑教师专业素养、顺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和应对教师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其设置需要超越学科体系的组织线索,以问题领域为核心组织课程模块;超越心理主义的课程内容,彰显课程建构的社会文化视角;超越对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依循,关照儿童个体差异。儿童学课程要设置如下课程模块:儿童身心发展、儿童发展与社会、儿童研究方法、儿童研习实践。
关键词:
教师教育课程 儿童学课程 课程模块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燕燕
在教师职前实践学习中开展儿童研究有利于改变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并能帮助师范生在教学中从"关注自身"转向"关注他者"。然而,当前在我国的教师职前实践学习阶段,师范生未能有效开展儿童研究,这直接影响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最终影响了他们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我国教师职前实践学习中开展儿童研究的一些具体构想。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程捷
2018年11月16日,第四届中德刑事法研讨会——"中德缺席审理和速审程序之比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新时代法治创新高等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支持。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德国帕绍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中德两国十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实务部门的人士共70多人参加。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丽华
尽管"教师的儿童研究"已经体现在我国有关教师教育的政策条文中,但对其本质的探寻仍然很重要。笔者从教师研究和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异同出发,提出"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本质是以儿童个体及其成长为核心开展的研究,通过儿童研究发现每位儿童的内在发展力量并创造儿童知识。然而,我国的教师研究关注于教材教法甚于研究儿童,其研究下意识地控制了儿童的成长并难以走出模仿的误区。据此,转向儿童个体、在儿童研究中学会研究儿童、为教师的儿童研究提供支援是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突围的基本理路。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郑韵扬
宋代咏物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即对"缺席之物"的赋咏。其所咏之物于当下并不存在,或者未正常、直接地显现。这在诗中具体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物尚未出现或出现后消失,体现了宋代咏物诗择物眼光的深细化。二是在某种特定时节,通常会存在的事物意外地并未出现,与诗歌日常化密切相关。三是诗人在与物的互动中发现其缺席,表现出对诗境的主动构建。对"缺席之物"的赋咏,反映了宋人对自然、物与我的认识的转变,展现了宋代咏物诗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
咏物诗 缺席 物态 物性 诗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