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39)
2023(5343)
2022(4590)
2021(4719)
2020(3855)
2019(9106)
2018(9558)
2017(17376)
2016(10866)
2015(12671)
2014(12894)
2013(11940)
2012(11383)
2011(10555)
2010(10890)
2009(9802)
2008(9378)
2007(8539)
2006(7819)
2005(7266)
作者
(26505)
(21512)
(21483)
(20770)
(13616)
(10322)
(10217)
(8498)
(8252)
(8030)
(7364)
(6960)
(6955)
(6801)
(6743)
(6720)
(6341)
(6335)
(6300)
(6265)
(5809)
(5311)
(5241)
(5198)
(5021)
(4927)
(4877)
(4833)
(4422)
(4399)
学科
(29286)
经济(29252)
教育(20584)
管理(19171)
中国(17248)
(16508)
方法(11692)
(11009)
企业(11009)
数学(10577)
(10573)
数学方法(10399)
教学(9446)
理论(9399)
(7694)
(7657)
(7300)
地方(7055)
农业(6523)
(6419)
贸易(6414)
(6238)
(6201)
(5987)
银行(5984)
业经(5791)
(5787)
技术(5231)
发展(5014)
(4984)
机构
大学(143097)
学院(139078)
研究(49259)
(45428)
经济(43909)
管理(42401)
理学(35658)
理学院(34968)
教育(34893)
管理学(34148)
(34137)
师范(34026)
管理学院(33827)
(33639)
中国(31656)
师范大学(28123)
科学(27979)
(24705)
(23979)
(22985)
北京(22933)
研究所(21420)
中心(21408)
职业(19856)
技术(19660)
财经(18939)
(18804)
(17589)
(16919)
(15765)
基金
项目(79451)
研究(71432)
科学(62510)
基金(50378)
教育(43088)
(41091)
国家(40491)
社会(39584)
社会科(36957)
社会科学(36949)
编号(35039)
科学基金(33170)
(33024)
成果(32906)
(30223)
课题(27985)
基金项目(26387)
(24564)
规划(20574)
项目编号(20443)
资助(20234)
(19885)
(19462)
(19103)
重点(19081)
自然(18004)
教育部(17935)
(17713)
自然科(17438)
自然科学(17433)
期刊
教育(60698)
研究(57378)
(54697)
经济(54697)
中国(39044)
(17648)
技术(16728)
职业(15035)
学报(14738)
管理(14391)
科学(14278)
(13856)
大学(12709)
(11901)
金融(11901)
技术教育(10052)
职业技术(10052)
职业技术教育(10052)
农业(9794)
学学(9581)
(9479)
业经(9455)
财经(9045)
(8829)
论坛(8829)
图书(8716)
问题(8305)
经济研究(8194)
(7867)
(6968)
共检索到2267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丽华  
我国已有的教师教育课程秉持的是"无儿童"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这种理念是导致儿童"缺席"教学的根源之一。为了实现"每位儿童发展"的课程哲学,确立"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至关重要。"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内涵主要指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和关心儿童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所在。尊重儿童意味着"每位"儿童的认知独特性和权利得到认可;理解儿童意味着际遇到并显现师生彼此教学和学习的"个人方式";关心儿童意味着师生在为彼此操心的"关系存在"中实现存在的价值。从"无儿童"到"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反映了教师教育价值追求的嬗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安桂清  冯鲁红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置儿童学课程是重塑教师专业素养、顺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和应对教师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其设置需要超越学科体系的组织线索,以问题领域为核心组织课程模块;超越心理主义的课程内容,彰显课程建构的社会文化视角;超越对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依循,关照儿童个体差异。儿童学课程要设置如下课程模块:儿童身心发展、儿童发展与社会、儿童研究方法、儿童研习实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方明生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将推动"育人为本"理念下的课程创新。推进"人类科学"研究是国际上大学研究的一个动向,与此相关的"人类发展"课程以其学际的、注重实践研究等特点已成为教师与育儿专业人员培养的通识课程。需要深入研究、努力构建注重个案研究与实践研究能力培养的"人类发展"通识课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安桂清  方明生  
儿童学课程的设置是当前国际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走向。由于能够体现教师作为儿童研究者的存在本质、拓展教师教育课程的知识基础和增强教师教育课程对社会的适应性,儿童学课程的嵌入对教师教育课程质量的提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的教育现实出发,借鉴国际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教师教育课程需要以涵育教师的儿童学素养为目标,在课程结构上做出积极的调整,同时以问题领域为核心组织课程模块,践履"情景化的实践探究"的实施策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谢赛  
儿童学习结果取向认为,教师教育课程以提升K-12年级儿童的学习结果为旨趣,使职前教师能促进儿童在认知与非认知领域的进步。儿童学习结果取向影响下的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儿童学习成绩增值评价法,另一种是职前教师教学表现评价法。以斯坦福大学的儿童学习成绩增值评价法为例,阐述了儿童因素如何在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中得到突显,从而区别于传统的、以职前教师为中心的做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徐鹏  
近年来,学前儿童公民教育愈发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儿童公民理念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首先,作为儿童公民教育的核心,儿童公民身份正在由"等待中的公民"向"今日之公民"逐渐过渡;其次,儿童公民身份的核心范畴也由单纯包含儿童权利扩展为主动参与、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公民责任等内容。上述理念嬗变彰显了学前公民教育丰富公民理念与内涵、以公平为逻辑起点、关注儿童参与和体验、立足本土历史文化等发展趋势。但是,学前儿童公民教育的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潜在挑战,如理念的转向困难、本土立场难以明确以及课程内容与实践的形式化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树培  
儿童背负了太多的希冀和压力,本该单纯烂漫、充满好奇与活力的儿童被成人诸多自以为是的良好期望压缩成了"微型大人"。本文从这些惯常的行为和态度入手,分析童年的独特地位,儿童的创造欲和精彩观念的意义,对儿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熏陶和养成之价值。教育只有回归儿童本身,其本质和功用才能得以体现和彰显。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何金娣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特殊儿童生存教育是特殊教育内涵和现代化特征的重要体现。本文以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生存教育课程建设为例,从学校层面对特殊儿童生存教育的内涵、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课程评价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旨在为特殊教育同行开展特殊儿童生存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黄汝倩  
学前教育对于残疾人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水平要有大幅度提高。本文从叙述我国视障儿童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入手,阐述了视障儿童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特性;并拟订了在当前国情下,内地盲校开展视障儿童学前教育(一年制)应当设置的课程内容。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娜  陈佑清  
现代儿童观要求人们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内在天性,从儿童本真生命状态的角度认识儿童。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包括:承认儿童的独特地位;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肯定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关注儿童的当下生活;重视儿童的能动活动。儿童观制约着儿童教育观,现代儿童观要求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三个基本成分(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方式设计)都要据此进行相应的调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童年期的独立。这种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基于此,现代教育的可能性和限度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获得说明。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不同人群的儿童观并不统一。现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基本假设值得继续讨论。在前现代时期和前工业化地区盛行的教育形式,在儿童观上与现代教育有根本不同的选择。这种儿童观、教育观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概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童年期的独立。这种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基于此,现代教育的可能性和限度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获得说明。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不同人群的儿童观并不统一。现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基本假设值得继续讨论。在前现代时期和前工业化地区盛行的教育形式,在儿童观上与现代教育有根本不同的选择。这种儿童观、教育观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概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涂艳国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儿童的幸福则是快乐的现在与美好未来的结合。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幸福,必须处理好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通过儿童的生活和活动把儿童的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认识自己未来的意义,引导他们向着未来发展。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对如何处理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认识教育促进儿童幸福的条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芸芸  
立足新媒体时代背景,影响学前儿童音乐兴趣、思维、情感的媒介要素日渐丰富,如何有效规避干扰,实现科学化的学前儿童教育活动策略制定,已经成为摆在学前教育专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一书由贺绍华、邓文静主编,作者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音乐教育"实施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总览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丽华  
通过近6年的田野研究发现,我国的中小学基本上只有校本教学研究,鲜少有教师开展的儿童研究。缺少国家政策的引导、教师的儿童研究没有被认可或意识到,是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缺席的根源。从国外儿童形象研究的进展看,"发现为本的形象"是儿童在校的主要形象,这与我国深度课改中的儿童定位是一致的;然而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中,儿童的"发现为本的形象"基本缺席;据此,从研究内容层面提出我国教师研究儿童的现实课题:每位中小学教师亟待研究自己所任教儿童的想法、学习兴趣和体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