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45)
2023(14831)
2022(12779)
2021(11674)
2020(10119)
2019(22616)
2018(22543)
2017(43827)
2016(23928)
2015(26793)
2014(26216)
2013(25916)
2012(24383)
2011(22109)
2010(22284)
2009(20856)
2008(20848)
2007(19026)
2006(16459)
2005(14654)
作者
(71985)
(60143)
(60095)
(57051)
(38455)
(29149)
(27154)
(23446)
(22351)
(21435)
(20427)
(20023)
(19261)
(19034)
(18777)
(18725)
(18629)
(17796)
(17508)
(17468)
(15139)
(14811)
(14731)
(13675)
(13522)
(13451)
(13433)
(13342)
(12155)
(12131)
学科
(96432)
经济(96325)
(73084)
管理(71522)
(59246)
企业(59246)
方法(47661)
数学(42284)
数学方法(41959)
中国(28327)
(27207)
(26547)
技术(22843)
业经(20624)
(20495)
贸易(20486)
(20375)
(20073)
(19958)
农业(17805)
(17607)
银行(17542)
(17180)
财务(17151)
财务管理(17107)
(16714)
地方(16520)
企业财务(16336)
(16304)
金融(16302)
机构
大学(350530)
学院(349142)
(144836)
经济(141951)
管理(133402)
研究(117583)
理学(115653)
理学院(114380)
管理学(112612)
管理学院(111953)
中国(88224)
科学(73557)
(72891)
(67940)
(65671)
(60879)
业大(56013)
研究所(55456)
财经(54759)
中心(54039)
农业(52435)
(52097)
(49829)
北京(45654)
经济学(45444)
(43044)
师范(42451)
(41732)
经济学院(41520)
(41272)
基金
项目(233631)
科学(183311)
基金(170169)
研究(164604)
(151294)
国家(150031)
科学基金(126959)
社会(105658)
社会科(100329)
社会科学(100301)
(92228)
基金项目(90483)
自然(83536)
自然科(81689)
自然科学(81659)
自然科学基金(80297)
(78164)
教育(76595)
资助(69238)
编号(64374)
(53324)
重点(53211)
(52219)
成果(51814)
(49953)
创新(49188)
科研(45441)
课题(45124)
计划(44423)
教育部(44366)
期刊
(151623)
经济(151623)
研究(98781)
中国(66452)
学报(61803)
(57949)
科学(54303)
(52430)
管理(48727)
大学(45524)
学学(43329)
农业(38929)
教育(35001)
(33125)
金融(33125)
技术(30176)
财经(27898)
经济研究(25882)
业经(24959)
(23914)
(21570)
问题(20838)
技术经济(19077)
科技(18618)
(18101)
(17392)
商业(16935)
理论(16425)
统计(16229)
(15742)
共检索到506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从容  祝翠华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就业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假设建立了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模型,然后将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影响的作用机理,最后得出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促进就业、提高就业弹性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新行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焦雨生  
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是学术界长期关注讨论但仍未形成一致结论的问题。文章以技术创新和就业的偏相关系数为效应值,并经过费雪转换,对1986-2017年40篇技术创新就业效应的文献、涉及的599个效应值、161552个样本观测值的Meta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和就业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是合并分析中的异质性较大,说明形成技术创新和就业关系差异的调节变量需要识别。因此,本文从样本因素、变量操作因素、文献来源因素和研究方法因素等四个层面设定若干调节变量进行Meta回归分析,以寻求影响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结果异质的原因。这一定量文献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现有理论的争议、整合现有的研究进展,也有助于未来的理论探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军丽  
文章对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模型设定与检验,剖析了各个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变动,为解决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玉静  魏东  刘冬花  
面临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绿色经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尤其是绿色产业的崛起,已表现出吸纳更多劳动力的潜力,同时能够促进劳动者能力和技能的提升。本研究采用2000-2010年绿色产业数据,与我国第一、第二产业进行相应比较分析,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研究显示,绿色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表现出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姜世健  
大学毕业生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但作为大学生就业主渠道的第三产业却发展不足,所占比例较小,因此这将从客观上限制对大学生的需求,对大学生就业造成消极的影响;在我国总体就业弹性系数的持续走低的背景下,2004年以后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降低,也在事实上导致了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秀江  胡冬生  何新闻  王宣喻  
运用SVAR技术建立SVAR⑶模型,探讨我国技术创新、R&D、科研人员和"市场换技术"制度之间的短期与长期关系。研究发现:除了R&D、科研人员之外,"FDI制度"是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资源。短期内"FDI制度"通过市场替代机制改变了R&D、科研人员投入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内资企业偏好引进技术的短期行为,抑制了自主创新,但长期内"FDI制度"带来的外资竞争和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R&D两者互为因果、自我加强,科研成果对科研人员的反向激励和拉动作用不明显,"FDI制度"促进了R&D投入;技术创新的规模报酬递减,R&D是技术创新持续增长的主要保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旭升  王婧  
文章由修改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劳动力需求方程,找到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资本存量、实际工资、技术因素和市场化程度;并将这些因素与就业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需求量、资本存量、职工工资、技术因素和市场化程度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资本投入的增加对就业量的带动作用不显著;技术因素虽然短期对就业有挤出效应,但其增长效应大于挤出效应;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具有较高吸收就业的能力,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本波  
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指标,也是对就业形势进行判断和预测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十一五"时期的就业形势进行预测和判断,进而从提高就业弹性系数出发,提出了促进就业增长的发展战略框架和政策选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锐  
通过对加拿大魁北克格兰特-麦梯斯(Grand-Metis)里弗德公园"安全地带"弹性斜坡景观设计中所运用的特殊材料——回收旧橡胶轮胎的实践的解析,总结出更多的类似材料被运用的可能性以及由此给景观设计带来的启示,即材料与施工技术的选择应提前到设计初期,必须以开放的方式考虑景观材料和技术创新,注重常规材料的非常规使用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磊  蒋菲  
本文利用2009-2020年我国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基于熵权法对技术创新与物流业水平的综合值进行测算,通过构建一般线性面板数据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驱动物流业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2009-2020年我国技术创新与物流业高质量水平整体上都在不断提升,两者存在着协同发展的关系;静态层面来看,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物流业发展;动态层面来看,技术创新对物流业的积极作用表现出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并存,同时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长期积极作用相对更大。另外,经济水平、人口规模也是驱动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而财政支出对物流业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敏  
对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诱导因素的分析必须在具体的经济、制度环境下进行。以市场集中度、产业内企业规模、产权制度基础、产业开放程度为影响因子,对电子产业的实证分析显示,市场集中度、产权制度变化与产业创新能力的相关性不强,出口与创新负相关,增加产业内大企业的比重、适度增加进口对创新有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东阳  
本文利用中国199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消费升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利用脉冲响应方法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结论表明,消费升级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消费升级是技术创新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动态关系分析表明,整体而言,消费升级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从第0期开始,消费升级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且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呈不断递增趋势,在第10期仍然保持递增,表明消费升级能够持续刺激技术创新。方差分解表明,消费升级对技术创新的解释贡献度呈不断递增趋势,且增加速度越来越快,表明消费升级对技术创新具有越来越重要的贡献度。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吴欣望  陶世隆  刘京军  
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从技术产出的角度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专利保护的强化使专利申请倾向有了大幅提高;但是,从投入角度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研发投入带来的影响却是负面的。这说明,在开放竞争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专利保护强化并不一定能刺激研发投入增加。同时也说明,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我国已经实实在在地承担了国际责任。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化,更加突出了提高我国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赤平  罗丽  谭富  
技术创新对就业来说有利有弊。文章阐述了技术创新对就业的破坏机制和创造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30多年的技术创新对我国就业总量的综合影响为负。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力素质与高技术的不匹配以及劳动力流动性差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严重,且由于我国产品创新不足、工资刚性、劳动资本市场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技术创新的就业补偿机制发挥不充分。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申敏  吴和成  华海岭  
利用2000—2010年我国29个省级行政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聚类分析法,根据各省级行政区的技术创新综合实力,将29个省级行政区分为7类。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测度了7类区域的技术创新产出弹性,并分析了回归模型的精度。得出如下结论:在分析期内,关键的技术创新产出及其重要影响因素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多数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普遍较强,但国际竞争力仍偏低;专利产出和发明专利产出具有几乎相同的弹性结构;除了私营企业集中的地区以外,专利主要体现为发明专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