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38)
2023(10995)
2022(9684)
2021(9075)
2020(7802)
2019(18285)
2018(18191)
2017(36409)
2016(20016)
2015(22670)
2014(22853)
2013(22879)
2012(21901)
2011(19946)
2010(20424)
2009(19238)
2008(19481)
2007(17846)
2006(15744)
2005(14584)
作者
(58921)
(49183)
(49135)
(47143)
(31712)
(23564)
(22681)
(19025)
(18339)
(17945)
(16634)
(16332)
(15821)
(15806)
(15639)
(15378)
(15054)
(14584)
(14393)
(14210)
(12377)
(12203)
(12057)
(11268)
(11141)
(11096)
(11070)
(11007)
(10002)
(9901)
学科
(84663)
经济(84581)
(57095)
管理(56569)
(45145)
企业(45145)
方法(39558)
数学(35347)
数学方法(34980)
(24715)
(24656)
中国(24087)
(22468)
贸易(22457)
(22015)
(18622)
业经(16795)
(16512)
地方(16165)
(15870)
银行(15844)
农业(15694)
(15186)
(14342)
(14143)
金融(14141)
(13998)
财务(13964)
财务管理(13925)
(13914)
机构
大学(296304)
学院(295733)
(129115)
经济(126414)
管理(112098)
研究(102495)
理学(95321)
理学院(94273)
管理学(92824)
管理学院(92244)
中国(80419)
(63275)
(62585)
科学(60097)
(53082)
(49666)
财经(49414)
研究所(47617)
中心(46834)
(45418)
(44713)
业大(41566)
经济学(40475)
北京(39911)
农业(39146)
(37708)
师范(37372)
经济学院(36821)
财经大学(36463)
(36262)
基金
项目(184085)
科学(144387)
研究(135416)
基金(134045)
(116236)
国家(115289)
科学基金(97410)
社会(85649)
社会科(81308)
社会科学(81284)
(70440)
基金项目(69728)
教育(62542)
自然(62025)
自然科(60544)
自然科学(60524)
(60077)
自然科学基金(59482)
资助(56987)
编号(55317)
成果(46754)
(42463)
重点(41500)
(39994)
课题(38414)
(37548)
(36406)
教育部(36376)
科研(35434)
创新(35217)
期刊
(142854)
经济(142854)
研究(92209)
中国(55847)
(48690)
(44949)
学报(43948)
管理(40710)
科学(40579)
(35147)
金融(35147)
大学(33131)
学学(31117)
农业(29809)
教育(28972)
财经(24960)
技术(24228)
经济研究(24060)
业经(23002)
(21375)
问题(19896)
(19670)
国际(16926)
(15778)
理论(15323)
技术经济(15285)
统计(14813)
商业(14314)
实践(13640)
(13640)
共检索到452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潘再见  
本文认为,当前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滞后和收入分配失衡等深层次矛盾,并蕴含着财政风险、金融风险与政策信誉风险,这决定了其退出的必然性。从就业、消费和民间投资三个指标来看,扩张性货币政策已逼近安全边界;在时机选择上,我国应先于欧美发达国家实施退出策略;在力度控制上,不仅要考虑经济数据,也要考虑集团利益的制衡;在工具选择上,应结合国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出策略。另外,应注重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财政刺激计划的退出及国际协调的配合。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潘敏  缪海斌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从衰退走向复苏,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的量化宽松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判断、退出策略选择和退出工具取舍等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评析,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赵平  王霞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高辉清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1999 年以来所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并重点分析了约束扩张型财政和货币政策发挥 作用的负面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下一步财政货币政策的一些改进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铭利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随着经济逐渐步入正轨,过量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但进入2010年,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我国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该文运用基本经济理论,对我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必要性、判断指标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宽松货币政策确实面临退出要求,但鉴于传统退出手段给市场带来压力过大,应当通过金融体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吸收流动性,实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平稳退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马瑞华  
我国近三年多治理通货紧缩的经验似乎验证了经济学界一种流行的观点,即认为货币政策的紧缩功能强而扩张功能弱。事实上,由于货币政策总是通过利率的变动传导的,因此,货币政策扩张功能的强弱也主要取决于利率弹性的大小,而利率弹性的大小又取决于个人、企业和商业银行等微观主体的行为。所以,目前当务之急不是要不要再一次降息的问题.而是要从各方面努力改变我国利息缺乏弹性的现状,如此,货币政策的扩张功能才会彰显出来。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郑超愚  龙向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德友  
文章通过构建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的两部门铸币税收益的动态分析模型,解释了两种铸币税存在的经济学含义,并发现政府负债规模的变化对铸币税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同时,在对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铸币税的测算中还发现,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对机会成本铸币税收益产生了负面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谭小芬  郭强  
随着美国金融市场功能的恢复和经济的持续复苏,美国货币政策的退出问题渐行渐近,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退出时机的选择、退出工具和次序以及退出的节奏和幅度,成为把握退出战略的关键因素。退出的工具包括大规模的逆回购、发行定期存款凭证、重启补充融资计划(SFP)、提高超额准备金利率、提高再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以及直接出售债券资产。退出的时机取决于未来通货膨胀水平、经济复苏和失业率的变化。在退出的过程中,美国债券收益率将会上升,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美元会扭转颓势,步入阶段性的上升轨道。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俞莉慧  
消费作为最终需要,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与重要引擎,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持久拉动力。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一种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理论上能够通过增加货币供应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活动和消费支出。然而,尽管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促进消费,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同时,收入分配作为潜在的中介变量,可能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实证分析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作用机制,并探究收入分配的中介效应,旨在为我国政府优化货币政策、促进居民消费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扩张性货币政策显著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扩张性货币政策显著抑制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显著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收入分配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济广  
根据宏观经济数据实证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结论为扩张性货币政策总体无效。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量的中间目标没有达到,降低利率的中间目标效果不显著,但形成通胀预期、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最终目标没有达到。由于中国经济未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消费投资的短期拉动中起到了配合作用,但信贷过度膨胀,推动产能过剩,形成严重的通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不可持续性并似乎得小于失。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济广  
西方经济学所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即利率渠道基础上的投资效应和财富效应、信贷渠道、汇率渠道等,在积极的或扩张性货币政策方面都是难以奏效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也难以证实,而且推动通胀、加剧过剩、浪费资源、加剧分化,损害长远经济发展,在长期中是负效应而不是中性。正确的货币政策原则只能是适应性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易宪容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无论是退出还是延续,都会对全球经济及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因为,当前以信用货币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的货币政策既是本国的也是国际的,因此美国货币政策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国际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而现代金融市场的本质异化更是把这种影响与冲击无限地放大。本文全面分析了美联储五年来推出QE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美联储的决策机制,QE退出可能时机、路径及方式,以及对国内外市场的重大冲击,并指出QE退出是一种必然,中国政府要估足QE退出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尽早地准备最好的应对方式,以便减弱QE退出对中国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和冲击。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杨驰  
2013年12月19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货币政策决策声明中宣布,将从2014年1月开始,将每月850亿美元的资产采购规模削减至750亿美元,其中,国债采购规模从每月450亿美元降至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担保证券的采购规模从每月400亿美元降至350亿美元。这一决定标志着美联储在金融危机后实施5年的3轮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开始进入退出过程。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茜  时辰宙  
一、引言2008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骤然升级,并迅速演变成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均陷入了衰退之中。面对危机,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及时启动以"三大法宝"为核心的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来缓解危机不断扩散的局面。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市场信心重挫,流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