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61)
2023(18414)
2022(15750)
2021(14596)
2020(12362)
2019(28069)
2018(28064)
2017(54400)
2016(29771)
2015(33244)
2014(33293)
2013(33247)
2012(30616)
2011(27685)
2010(27977)
2009(26448)
2008(26629)
2007(23874)
2006(21456)
2005(19606)
作者
(87149)
(72077)
(71806)
(68433)
(46271)
(34477)
(32734)
(27949)
(27167)
(26206)
(24481)
(24310)
(23254)
(23142)
(22411)
(22076)
(21425)
(21315)
(20797)
(20635)
(18009)
(17735)
(17445)
(16477)
(16324)
(16153)
(16108)
(16016)
(14548)
(14263)
学科
(124440)
经济(124264)
(106086)
管理(100484)
(93710)
企业(93710)
方法(53277)
数学(42689)
数学方法(42202)
(38721)
(37273)
业经(36483)
中国(32497)
(29432)
(26362)
财务(26288)
财务管理(26245)
农业(25653)
企业财务(24920)
地方(23734)
(23351)
技术(22943)
(22340)
贸易(22326)
理论(22085)
(21788)
(21723)
(20913)
银行(20867)
(20592)
机构
大学(435347)
学院(435293)
(177676)
经济(173845)
管理(172414)
理学(147614)
理学院(146021)
研究(145053)
管理学(143853)
管理学院(143038)
中国(110507)
(93910)
(87549)
科学(86297)
(73009)
(69628)
财经(68789)
(65948)
研究所(65507)
中心(64534)
(62216)
业大(62024)
北京(59848)
(55637)
师范(55143)
农业(54475)
经济学(53187)
(52737)
(52726)
财经大学(50818)
基金
项目(281787)
科学(222291)
研究(209555)
基金(204345)
(176518)
国家(174983)
科学基金(150736)
社会(132420)
社会科(125498)
社会科学(125469)
(109696)
基金项目(107793)
自然(96547)
教育(95379)
自然科(94231)
自然科学(94207)
自然科学基金(92539)
(91852)
编号(85680)
资助(84066)
成果(70875)
(62738)
重点(62421)
(60335)
(60023)
课题(59141)
创新(55466)
(54495)
国家社会(54033)
教育部(53935)
期刊
(204296)
经济(204296)
研究(134886)
中国(83397)
(69931)
管理(69071)
(65007)
学报(63983)
科学(60473)
大学(49505)
教育(47237)
学学(46498)
农业(44818)
(41764)
金融(41764)
技术(37683)
业经(34865)
财经(34502)
经济研究(31593)
(29594)
问题(27131)
(24922)
技术经济(22506)
现代(21574)
(21108)
理论(20904)
商业(20332)
科技(20241)
图书(20163)
(19574)
共检索到6573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蒋钦云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现实背景和历史趋势,认为美国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目的是为了调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将美国过分依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为扩大出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同时,重振制造业更是美国经济去"空心化"战略,是利用制造业作为创新的温床,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实施的创新战略。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的是为了抓住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革命的机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握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之间势必既存在潜在的冲突,又存在合作的可能,文章详细分析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潜在冲突点与合作点,然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和策略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杨长湧  
重振制造业是美国对全球经济失衡和本国经济困境的战略回应,可称为美国版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奥巴马政府为重振制造业设计了完整的政策框架。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通过贸易、投资、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政府采购、节能减排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途径,将对我国经济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是挑战大于机遇。就我国而言,应从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中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制造业乃大国立国之本,二是中产者乃国家之福。我国应对美国影响的根本之道还在国内体制机制改革。具体而言,应从下大力气调整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选择人民币汇率改革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牛晓叶   石影   韩冰   王媛媛  
当前,面临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任务,二者不是对立矛盾关系,而是融合共赢的关系。通过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借助其溢出效应、置换效应和联动效应,传统制造业可以实现技术升级式、结构调整式、模式创新式等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效果受到融合程度、企业自身特征与配套政策环境的影响。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向晨  
美国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存在产业、科技及金融等方面的优势;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是,全球化对制造业全球分工的影响不会根本逆转,低端制造业会继续向更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而不可能大量回归美国。当前,对其效果全面进行评估为时尚早。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对中国吸收美资有如下影响:一是存量美资中有少数不稳定迹象,主要局限于加工贸易订单的分流;二是大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态度仍较积极,对美投资政策的变化相对平淡;三是不少外资高科技企业有扩大在华业务的意愿,但存在一些疑虑;四是美资在华中低端领域的整体布局已初步形成,但向高端领域的转型升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五是成本上升影响外资稳定,不利于转型升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苍舒  李金华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以及制造业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制造业的升级,构筑起现代制造业体系。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的依托基础是主体功能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重点突破行业是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带动力强、具有强劲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行业,运行推力是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和不断增强的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终极目标是造就一批国际顶尖级的制造企业和制造品牌。构造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要实行品牌战略,进行核心技术的突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晓峰  汪文卿  
为阻止经济继续下滑,美国政府于2009年制定了重振制造业政策,并通过了一系列立法保障政策的施行。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第一个任期中,该政策在提高产出和增加就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奥巴马在连任后继续保持了对重振制造业政策的重视。文章主要考察该政策的可持续性,首先通过经济数据的分析对短期政策效果进行评述,其次从施政条件、施政动力以及制约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该政策的长期趋势,最后提出我国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汪云兴  阮萌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实践经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将调研企业、分析企业、培育企业、发展企业等贯彻规划全过程。本文建议编制出台能够更多地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耿庆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制造"的现代困境,指出其在我国的比较优势正逐步衰减,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性;接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中国制造"的冲突性和兼容性进行了剖析,发现二者具有内在的耦合性,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成为"中国制造"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四个方面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中国制造"升级的机理;最后,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中国制造"升级的三种路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白雪洁  李媛  
近年来我国的风力发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内源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高度战略化与产品低市场利基的矛盾等原因,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低端锁定的风险。本文以风电设备制造业为例,通过分析全球的竞争格局以及我国以引进技术支撑规模制造优势、通用零部件的生产优势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并存等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得出距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仍有不小差距。为避免低端锁定,本文提出关键共性技术的战略性攻关、赋予龙头企业创新责任与创新激励等六条风电设备制造业实现价值链攀升的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理军  张曼婷  周国华  
利用1995—2016年数据,采用层次回归模型,探讨中国中成药制造业的技术转移、内部研发能力影响其知识创新绩效、产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外技术引进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负向相关性,与产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存在正"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内技术购买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产品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内部研发能力对国内技术购买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对国外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绩效间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裴长洪  郑文  
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首先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其次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还未完成工业化,特别是还未完成工业现代化;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基本上仍然处在中低端;此外,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这三方面决定了我国仍然必须坚持继续发展制造业。就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关系看,一方面,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促进制造业企业功能服务化,促进制造业服务外包,催速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因而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制造业产品和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都需要服务业的支撑和增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星  刘林  
文章基于2014年的实际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选取的11个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能力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表明,在11个国家中,从对各个主成分的评价结果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的环保能力较强的国家依次为中国、美国和日本,投入产出总体能力较强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和日本,而生态创新知识的创生能力较强的国家依次为英国、韩国和中国。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中国和美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能力最强,其次为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而加拿大、俄罗斯和澳大利亚3个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能力则相对较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施卫东  卫晓星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之一,产业集群是其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和回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相关文献,从产业链、价值链、创业扩散及政府政策体系支撑等视角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规律,通过解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生成机制,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的总体框架。本文的结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一个新兴而又复杂的经济现象,研究难度比较大,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缺少深入的定量研究,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率效应等研究方面加强研究和突破。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邓金堂  李进兵  
运用内生增长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制问题。在系统文献述评基础上,界定基础概念和方法,讨论了产业内生增长模型,系统地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增长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最后剖析了高铁装备制造业内生增长案例。研究的基本结论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内生增长道路是可能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陶金国  王雪  乐萍  邱珺  
结合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特点,建立该产业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并以23个省市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际、区域该产业竞争力展开评价比较。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对影响产业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省市间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发展各有特点,区域内部发展很不平衡,科技创新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贡献度最大;在创新绩效上,新产品开发经费、销售利润率、R&D机构经费支出、R&D经费政府资金与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D人员投入的显著影响下,技术引进和改造经费支出与创新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但显著性不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