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47)
- 2023(17826)
- 2022(15464)
- 2021(14429)
- 2020(12231)
- 2019(27918)
- 2018(27857)
- 2017(54337)
- 2016(29228)
- 2015(32891)
- 2014(32607)
- 2013(32139)
- 2012(29598)
- 2011(26671)
- 2010(26665)
- 2009(24295)
- 2008(23857)
- 2007(21144)
- 2006(18577)
- 2005(16234)
- 学科
- 济(117012)
- 经济(116883)
- 管理(86335)
- 业(84635)
- 企(69873)
- 企业(69873)
- 方法(54471)
- 数学(47167)
- 数学方法(46538)
- 农(32495)
- 中国(31771)
- 财(30266)
- 业经(26801)
- 学(25412)
- 制(22911)
- 地方(22695)
- 农业(21794)
- 贸(21750)
- 技术(21747)
- 贸易(21740)
- 易(21170)
- 理论(19526)
- 务(19222)
- 财务(19141)
- 银(19132)
- 财务管理(19098)
- 银行(19068)
- 和(18408)
- 企业财务(18125)
- 行(18122)
- 机构
- 大学(419859)
- 学院(418877)
- 济(166853)
- 管理(164775)
- 经济(163278)
- 理学(142810)
- 理学院(141254)
- 研究(139984)
- 管理学(138676)
- 管理学院(137921)
- 中国(102987)
- 京(89134)
- 科学(87555)
- 财(77044)
- 所(70395)
- 农(70163)
- 研究所(64285)
- 业大(64163)
- 中心(62842)
- 财经(62294)
- 江(60626)
- 经(56627)
- 北京(55977)
- 农业(55372)
- 范(54263)
- 师范(53643)
- 院(51231)
- 经济学(50335)
- 州(49328)
- 财经大学(46550)
- 基金
- 项目(286774)
- 科学(224944)
- 基金(207695)
- 研究(207306)
- 家(182415)
- 国家(180934)
- 科学基金(154610)
- 社会(129636)
- 社会科(122858)
- 社会科学(122824)
- 省(112117)
- 基金项目(109791)
- 自然(101946)
- 自然科(99524)
- 自然科学(99492)
- 自然科学基金(97702)
- 教育(95690)
- 划(94925)
- 资助(86221)
- 编号(84106)
- 成果(67767)
- 重点(64656)
- 部(63227)
- 发(61537)
- 创(59895)
- 课题(58162)
- 创新(55920)
- 科研(55209)
- 教育部(53973)
- 国家社会(53199)
- 期刊
- 济(179411)
- 经济(179411)
- 研究(121154)
- 中国(75677)
- 学报(68995)
- 科学(63123)
- 农(63017)
- 管理(61574)
- 财(57942)
- 大学(52249)
- 学学(49399)
- 教育(45498)
- 农业(43757)
- 技术(38174)
- 融(35203)
- 金融(35203)
- 业经(30655)
- 财经(30177)
- 经济研究(29264)
- 经(25899)
- 问题(23759)
- 业(22390)
- 技术经济(21167)
- 科技(20793)
- 图书(20552)
- 版(19823)
- 理论(19774)
- 商业(19178)
- 现代(18839)
- 贸(18475)
共检索到603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晓东 苏启林
该文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转移渠道系统的共生和互补性资产配置模型。认为国有大型科技企业与技术源之间的互补性资产的分布格局优于民营大型科技企业与技术源之间的分布格局;产业特征、技术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信任机制决定着技术转移渠道对互补性资产类型的选择。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内技术源共生发展,消除技术源之间的合作壁垒,弱化技术受体之间的所有制、规模等因素的制约,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煜华 刘洋 胡瑶瑛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知识转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创新效率和联盟成员保持长期稳定共生状态的重要方式。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体关系和知识转移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方程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知识转移模型,分析其知识转移的稳定性及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以及建立知识转移的共生界面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知识转移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知识转移策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娜 李波
建立以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博弈主体的双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稳定策略分析可知,确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各方保持协同治理的核心;同时加入一些奖励惩罚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对各主体具有激励作用,政府的监管,则进一步优化对企业间的协同治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晓梅 黄鲁成 王凯
文章利用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 Space,对从CSSCI数据库中下载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篇名的记录进行分析,绘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献共引、关键词共现、期刊共引、作者共引等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究热点,研发外溢、创新系统、知识产权等是该领域的前沿问题。9篇经典文献构成的核心理论演化路径显示"金融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理论演进的"主线"。文章为研究战略新兴产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计量方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美平
1.以自组织共生单元创新为主来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要从无序(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高级有序)状态演进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打破封闭、半封闭的平衡状态,营造非平衡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引进负熵。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恰好是一个自组织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美平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近期提出的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因此,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视角,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该模式能够把自组织创新、集合原生创新、次生模仿创新整合到最佳技术创新状态,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成长。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技术创新 技术共生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嘉杰 李天逸 孙建军 吴洁 刘鑫慧
[目的/意义]识别和量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知识耦合,是理解其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业融合与升级的关键任务。[方法/过程]基于知识互补性与替代性,提出一种在知识网络层面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知识耦合的方法,并通过隐马尔可夫模型发现两种知识耦合模式:融合式知识耦合与替代式知识耦合。选取2000—2020年间的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融合式知识耦合同时具有较高的产业间知识互补和知识替代,而替代式知识耦合表现为低知识互补和高知识替代。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之间的替代式知识耦合模式呈现出从减弱到稳定,再从稳定到加强的演化趋势。[局限]产业创新知识网络使用专利分类号的共现数据进行构建,缺少对耦合知识的语义层面的深入解读。未来可以进一步融合专利的语义信息,以更全面地反映产业间知识耦合模式以及具体内容。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特日昆 徐小博 韦庆明
基于新熊彼特理论和技术与制度共同演化视角,综合考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和制度支撑特征,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引入公共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制度因素,建立更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发展的技术与制度共同演化模型。应用模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将制度创新用于扶持更注重技术创新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发挥技术与制度共同演化视角下技术与制度共同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蒋珩
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在走向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过程中,有两条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必经之路:技术创新转化为原型产品;原型产品实现产业化。系统在开放的条件下,自组织机制作用使系统微观层面各子系之间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当表征该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某一阈值时,系统宏观结构发生突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反之,产业发展停滞。鉴于此,政府扶持政策宜有选择地作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文军
深入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进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政策启示价值。本文从系统梳理产业技术政策、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政策等方面内容已有相关研究入手,深入探讨产业技术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总结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进展,借鉴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技术政策的经验,提出改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政策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向阳 曹勇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和珠三角地区的10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485名研发人员和中高层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构建了政府支持、创新开放度对知识治理和知识转移关系的调节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层级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创新网络知识治理(包括市场机制、社会机制、层级机制)对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支持对企业创新网络知识治理和知识转移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创新开放度对企业创新网络知识治理的市场机制、层级机制和知识转移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而对社会机制和知识转移的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武汉城市圈的市场机制作用相对社会机制和层级机制的作用来说不明显,而珠三角地区的市场机制、社会机制以...
关键词:
知识治理 知识转移 政府支持 创新开放度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凤飞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但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各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投资冲动强烈,从全局来看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这导致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文章从产业发展重点的选择、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化解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产业同构"、"结构性过剩"和"低端化"等风险的方法,从而解决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并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芳
文章构建了我国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状态测度评价模型,并运用我国2003~2012产业数据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当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低端化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与我国社会生产产能过剩及"轻技术创新,重规模扩张"的企业行为高度正相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在执行实践中被严重扭曲。为此,要突破产业技术创新,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技术效率,必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效增长机制。
关键词:
DEA评价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发展效率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菲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和战略意义。本文从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比较优势、关联效应和持续发展五个维度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识别指标体系,同时提出基于Weaver-Thomas模型和组合赋权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选方法,并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白千文
目前学界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意义等方面已经形成共识,但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上还存在较大分歧;其中,地方培育重点是否应该冲破中央政府确定的范畴,银行和资本市场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融资出路,政府介入程度多深比较适合等问题是争论的焦点。该文提出,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方培育重点要在七大产业具体分项中选择,金融部门要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根据创业主体特点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政府介入程度要根据扶持内容、行业特点和产业发展水平来确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研究 述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