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80)
2023(15272)
2022(12539)
2021(11736)
2020(9361)
2019(21486)
2018(21332)
2017(41126)
2016(22389)
2015(25027)
2014(25067)
2013(24461)
2012(22970)
2011(21009)
2010(21658)
2009(19930)
2008(19615)
2007(17806)
2006(16010)
2005(14775)
作者
(64994)
(53774)
(53739)
(51070)
(34396)
(25621)
(24364)
(20839)
(20305)
(19458)
(18261)
(18087)
(17348)
(17291)
(16670)
(16652)
(15905)
(15836)
(15680)
(15238)
(13649)
(13295)
(13194)
(12263)
(12191)
(12107)
(12068)
(11995)
(11016)
(10667)
学科
(101247)
经济(101163)
管理(59120)
(58086)
(45717)
企业(45717)
方法(39209)
数学(34441)
数学方法(33809)
中国(31364)
(27844)
地方(27485)
业经(23479)
(19406)
(19316)
农业(18496)
(18119)
(18041)
银行(18022)
(17640)
贸易(17620)
(17487)
(17107)
金融(17104)
(17050)
理论(15992)
地方经济(15719)
技术(15323)
(14991)
环境(14681)
机构
学院(321672)
大学(316759)
(131605)
经济(128624)
管理(119237)
研究(111620)
理学(101403)
理学院(100178)
管理学(98213)
管理学院(97588)
中国(85832)
(68423)
科学(67536)
(61334)
(56667)
研究所(51041)
(50431)
中心(50328)
(50247)
财经(47813)
(44768)
师范(44329)
业大(44018)
北京(43979)
(43120)
(41108)
(40693)
经济学(39848)
农业(39133)
技术(36298)
基金
项目(206004)
科学(161976)
研究(154103)
基金(145440)
(126208)
国家(125131)
科学基金(106622)
社会(96365)
社会科(91517)
社会科学(91497)
(83080)
基金项目(75520)
教育(72181)
(69421)
自然(66653)
自然科(65092)
自然科学(65077)
编号(63977)
自然科学基金(63860)
资助(60348)
成果(52718)
(49928)
重点(47261)
课题(46525)
(44605)
(43415)
创新(40559)
发展(40246)
(39597)
国家社会(39201)
期刊
(154120)
经济(154120)
研究(98366)
中国(69611)
管理(47928)
(47666)
学报(45910)
(44323)
科学(44235)
教育(43772)
大学(35377)
(34046)
金融(34046)
学学(33039)
农业(32763)
技术(31837)
业经(27558)
经济研究(25106)
财经(23327)
问题(20557)
(20208)
(17341)
统计(16979)
(16490)
商业(16348)
技术经济(16249)
(15749)
图书(15658)
科技(14874)
(14837)
共检索到497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涂文明  
该文在解读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基础上,从国家战略层、区域集聚层和技术-产业层三个层面探讨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路径,剖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三种实践模式,即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型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利政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的共识。如何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我国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从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看,技术约束是我国面临的主要内部约束。本文从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水平的国际比较优势的视角,分析了在不同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所适宜的模式,指出选择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世举  杨雄  赵亮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具有重大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共识;但同时,应坚持创新驱动,发挥比较优势,注意潜在风险和发展机遇并存,树立底线思维,坚持适度开发、有序发展,预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文章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坚持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差别发展、因地制宜;三是树立底线思维,坚持适度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洪昌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陷入了"高端产业、低端制造"的困境。虽然头顶高端产业的名头,但在全球产业链中却被低端锁定,因此选择合适的产业培育模式与发展路径,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至关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存在着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及民间主导型三种基础模式,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进程,还可以采用产业技术路线图牵引的产业自主创新驱动模式、模块化创新驱动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模式、加速器培育模式等几种特殊培育模式,还可以通过加强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等途径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林学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处于产业初期,对本国、本地区有重大、长远影响,能够带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它具有指向性、外部性、创新性、风险性、地域性的特点。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四种类型,它的发展既艰难又具有风险。多数企业是从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裂变、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中走上新兴产业的道路,但多数企业中途夭折,难再形成产业。因此要注重其特性,加强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努力形成具有本国、本地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生霞  裴晶晶  
文章以数字经济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切入点,探讨了数字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并采用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以来,数字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表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特征。虽然数字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并且表现出“先增后减”的非线性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特征。西部地区的线性带动效应较强,而东部地区的门槛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珏辉  
集聚可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在区域集聚视角下,从空间集聚、技术优势和市场集中三个角度出发,通过三类模型对吉林省2004—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位优势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优势,空间集聚度较高;新能源业在金融危机以后发展很快,已有形成产业集聚和市场集中的趋势;生物医药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且市场集中的趋势明显;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很快;旅游业具有发展潜力。最后结合实际情况为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萍  
文章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国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体系引领、高强度的产业研发投入、积极的商业模式创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根治性的产业选择等有效做法,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驱动,二者并非简单的竞争和替代关系,而更多地呈现出融合协同发展的需求。文章最后从政策协同机制、人才协同机制、金融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万丛颖  徐健  
文章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两个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当前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对区域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如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效率值偏低,规模效率普遍高于纯技术效率。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高友才  张廷建  
2011年11月,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实现中原经济区战略构想作为强有力支撑。作为后发地区的河南省,应结合资源禀赋特征,积极探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适宜体制与路径,以实现产业赶超和经济持续增长。一、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河南在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家喜  
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关键成功因素,探讨了领先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根据产业技术能力和领先市场潜力的不同,归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四类路径。最后提出了在领先市场视角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认为,加快培育领先市场角色、通过技术与市场的互动形成主导设计、促进创新的全球扩散,有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权。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黄启才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化国际合作,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这一理论视角,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动力机制分析并按生产、技术、市场因素对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升级路径进行具体分析,最后从政府和企业层面分别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晓莉  黄凌翔  卢静  王丽艳  
文章在对我国29个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差异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最高,中西部地区的集聚水平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现象;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均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经济、城市化率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大,资本存量的提升则有助于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晓莉  黄凌翔  卢静  王丽艳  
文章在对我国29个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差异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最高,中西部地区的集聚水平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现象;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均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经济、城市化率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大,资本存量的提升则有助于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欢芳  陈建设  宾厚  
集聚式发展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相比传统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具有明显的战略性、生态性和国际性等特征。目前我国已有15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评估机制、创新能力、资金保障和配套生产性服务业缺失等障碍,未来需要通过完善追踪考评制度、搭建双层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等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