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93)
- 2023(11050)
- 2022(9426)
- 2021(9120)
- 2020(7560)
- 2019(17274)
- 2018(16976)
- 2017(34183)
- 2016(18309)
- 2015(20200)
- 2014(19955)
- 2013(19249)
- 2012(17712)
- 2011(15827)
- 2010(15817)
- 2009(14609)
- 2008(13886)
- 2007(11919)
- 2006(10530)
- 2005(9161)
- 学科
- 济(71077)
- 经济(71006)
- 管理(54110)
- 业(51670)
- 企(41135)
- 企业(41135)
- 方法(34521)
- 数学(31461)
- 数学方法(31005)
- 农(22359)
- 财(21016)
- 中国(20514)
- 制(15875)
- 业经(15082)
- 贸(14775)
- 贸易(14767)
- 易(14479)
- 农业(14071)
- 地方(12724)
- 务(12616)
- 财务(12562)
- 银(12550)
- 银行(12540)
- 财务管理(12532)
- 行(12014)
- 策(11887)
- 企业财务(11877)
- 环境(11476)
- 学(11440)
- 融(10863)
- 机构
- 学院(250659)
- 大学(247934)
- 济(107524)
- 经济(105441)
- 管理(102573)
- 理学(88757)
- 理学院(87945)
- 管理学(86649)
- 管理学院(86170)
- 研究(78420)
- 中国(61713)
- 财(52628)
- 京(50209)
- 科学(44244)
- 财经(41633)
- 经(37925)
- 中心(37493)
- 所(36604)
- 农(36119)
- 江(35837)
- 业大(34240)
- 经济学(33092)
- 研究所(32941)
- 北京(31207)
- 财经大学(31068)
- 范(30909)
- 师范(30675)
- 经济学院(30093)
- 院(29172)
- 州(28449)
- 基金
- 项目(168998)
- 科学(134961)
- 研究(127236)
- 基金(124569)
- 家(107019)
- 国家(106165)
- 科学基金(92558)
- 社会(82105)
- 社会科(77966)
- 社会科学(77946)
- 基金项目(65524)
- 省(64810)
- 教育(59018)
- 自然(58833)
- 自然科(57437)
- 自然科学(57424)
- 自然科学基金(56396)
- 划(54917)
- 编号(52271)
- 资助(50828)
- 成果(41699)
- 部(38907)
- 重点(37615)
- 发(36593)
- 创(35464)
- 课题(35183)
- 国家社会(34193)
- 教育部(34026)
- 人文(33463)
- 创新(33204)
- 期刊
- 济(113511)
- 经济(113511)
- 研究(73329)
- 中国(42480)
- 财(39345)
- 管理(37461)
- 农(32338)
- 科学(31951)
- 学报(31797)
- 大学(26000)
- 融(25981)
- 金融(25981)
- 学学(24709)
- 教育(23468)
- 技术(22784)
- 农业(22231)
- 财经(20116)
- 业经(20088)
- 经济研究(18572)
- 经(17251)
- 问题(15887)
- 贸(13306)
- 理论(12899)
- 技术经济(12122)
- 实践(11701)
- 践(11701)
- 商业(11569)
- 统计(11509)
- 现代(11404)
- 国际(10982)
共检索到3609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孔祥斌 赵晶 浦男萍 谢臻
本文基于南方丘陵山区耕地基层治理实践的调研情况,总结了该地区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分析了其当前面临的治理难点,并提出了重构耕地产能保护战略、优化耕地产能与产量保护协同治理分区、构建基于“大食物观”的耕地内涵与认定标准、实施双增导向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等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包贵萍 梁小亮 梁颖 耿槟 徐保根
科学制定生态补偿标准,引导企业合理规模种植,对于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耕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企业微观经济行为出发,构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新开垦耕地的生态补偿标准、新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方式转化比例、土地面积的四维空间理论方法,提出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新开垦耕地补偿标准制定方法。并以浙江省松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面向720 hm~2待修复耕地,综合考虑当前生态补偿标准、县级政府财政能力,设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复量为1000万元/a,补偿标准0.51万元/(hm~2·a),企业转换利用方式种植脐橙转换面积比例为50%,需补偿资金为368.49万元/a。建议面向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新开垦耕地生态修复目标,出台空间定位准确和补偿标准细化的精准生态补偿政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江一波 胡守庚 刘越岩 王占岐
研究目的:综合运用现有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丘陵山区耕地整理的背景和特点,从资源、经济、生态和社会4个方面选取7个指标,建立了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农用地分等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当前现有的成果数据,在GIS平台下,将农用地分等图、"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坡度图等综合叠加分析,提取评价单元及其属性信息进行潜力评价。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指数及其潜力分区图与野外调查实际相比,结果能较好反应该区的实际情况。研究结论:该评价方法既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立君 张宗毅 钟钰 许伟
【目的】在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探究耕地宜机化对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缓解的影响机制并实证测度其具体影响程度,这对于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文构建基于利润最大化约束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并进行机理推导,同时采用双栏模型等实证方法,运用2020年5—7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的全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查数据,从地块规模、耕地平整度以及机耕道通达度3个具体指标来度量耕地宜机化程度,实证测度耕地宜机化对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的缓解效应。【结果】(1)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粮食作物机械化技术成熟而非粮作物机械化技术发展滞后的背景下,耕地宜机化程度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农户的非粮化程度。(2)耕地宜机化程度的提升降低非粮化程度的传导路径是:耕地宜机化程度提升降低了农机要素价格,农户选择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用价格更低的农机要素来替代劳动力,在非粮作物机械化技术尚不成熟的现实背景下,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种植粮食作物,进而降低了非粮化程度。(3)耕地宜机化对非粮化的影响存在规模异质性,即相比小农户,耕地宜机化程度对种植大户的非粮化程度影响更为显著。【结论】整体看,耕地宜机化有效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农机使用成本,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替代和降本,有助于缓解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问题,进而保障粮食安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灿 黄萌萌
在中小尺度区域内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耕地质量分布规律开展研究,可以为地形地貌条件较为复杂的丘陵山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退耕还林计划、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市南川区的质量等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根据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的组合对全域耕地进行保护分区。实验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耕地质量指数在空间上呈现集聚特征,集聚程度大小关系为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自然等指数;(2)高值集聚区(HH型)主要分布于西北部,低值集聚区(LL型)主要分布东南部,实验结果与南川的地形、水系、交通设施布局等自然经济条件相吻合;(3)划分的4个耕地保护分区与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万里 刘宏斌 鲁耀 付斌 段宗颜 陈兴位
采用田间径流试验观察方法,详细剖析了南方丘陵区7个试验点连续4年(2008-2011年)的实验数据,研究南方丘陵区耕地磷素地表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南方丘陵区耕地磷素流失量与地表径流产生量成显著正相关,颗粒态磷素是磷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占到总流失量的78%以上。磷素施用量和农艺措施是影响磷素地表径流量的关键因素,在坡耕地上农艺措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平地上磷素施肥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耕地 磷流失 径流量 农艺措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文棣
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发展果梅产业,建立果梅基地林,为了达到梅果优质、高产、稳产的目的,必须在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下,在山坡地建设果梅梯田,以及灌溉排水系统和防风林带网,并种植绿肥改土。果梅的栽培要实行集约经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果梅基地林的建设才能取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益的效果。它是一种生态型经济林,它的建立可与我国丘陵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结合起来。
关键词:
果梅基地林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型经济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兆娟 魏朝富 丁声源
在构思地块尺度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测算方法,测算调查水田、旱地地块社会保障功能价值的基础上,识别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影响机理,构建促进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供需平衡的综合措施体系。结果表明:①水田地块的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水平总体高于旱地地块,耕地地块复种指数越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越高,越利于耕地地块社会保障功能作用的发挥;②耕地地块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受到农户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和农户家庭农业人口人均非农纯收入因子的显著负影响,受到耕地地块地均纯收益因子的显著正影响;③要促进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供需平衡,一要通过增加耕地资源数量和提高耕地资源的物质产品产出能力来提升耕地资源的社会保障功能供给能力,二要从提高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思远 金雪婷 曹光乔
[目的]通过对全国丘陵山区县(市)与农机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行调研所获取的238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影响我国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的因素及其贡献,进而对我国丘陵山区进行区域划分。[方法]运用线性回归法对影响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极显著影响,耕地禀赋条件、务工工资、耕地规模、农机合作社数量和农机推广人员数量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对我国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的因素有国内生产总值、务工工资、耕地规模、农机合作社数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有耕地禀赋条件、农业劳动力数量、农机推广人员数量和农机化水平。[结论]我国可丘陵山区划分为中西、东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3大类地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谢花林 欧阳振益 陈倩茹
研究目的:基于福建省丘陵山区的农户调研数据,探讨耕地细碎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研究方法:有序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耕地细碎化促进了耕地"非粮化"的种植意愿和种植规模;(2)由于粮食的生活保障作用,当耕地细碎化程度增加时,农户同时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概率要高于仅种植经济作物的概率;(3)户主年龄、土壤肥力、承包地梯田占比、耕地分散程度、机械化程度、村庄到县城的距离也是影响耕地"非粮化"种植意愿和规模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耕地细碎化促进了耕地"非粮化",应该在严格把控耕地"非粮化"底线的基础上,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通过缓解耕地细碎化,优化细碎化耕种方式的手段促进粮食生产,从而达到稳固粮食安全的目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禹盛初 吴崇周
农村土地整理,不论南方北方,也不论丘陵山区还是平原,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一是使原利用不充分土地充分利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二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三是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自然、社会及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差别,南方丘陵山区土地整理与北方平原地区土地整理在目标模式的构架上应当有大的区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贞 魏朝富 尚慧
耕地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在人类活动的诱导下发生巨大变化,研究耕地自然质量向耕地经济质量转变的过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拓宽了耕地质量的研究内涵。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将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斑块数据与农户调查相结合,应用"影响力系数"获取修正后的耕地质量指数,从真正意义上反映土地的现实生产能力,并进一步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讨论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利用影响力系数修正后的耕地质量等级指数能够真实反映土地生产能力,农户对耕地投入产出水平使耕地自然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新获取的质量等级系数具有经济学意义;水田和旱地的质量等级分布存在非常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高质量的水田斑块与高质量的水田斑块相邻,低质量的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兆娟 高立洪
本文基于地块尺度,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丘陵山区耕地地块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田、旱地地块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水平均低于0.8,耕地利用效率整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复种指数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较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块其效率水平相对较高;耕地地块综合技术效率水平低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低决定的,综合技术效率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提高纯技术效率;劳动力、资本、耕地投入方面存在冗余,需加快调整农业人力资源配置、农业投入结构和土地资源配置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文娟 焦菊英 张振国
为了探讨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影响,该文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典范变量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土壤水分和养分、地形因子以及退耕年限对植物群落变化的影响,量化了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贡献。结果表明:影响植物群落变化的因子有土壤水分、速效磷、土壤种子库和坡向;仅用土壤种子库只可解释植物群落变化的32.1%;由于退耕地土壤种子库的优势种主要为猪毛蒿,其植被恢复潜力与速度比较小。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需要适度的人为干预,有必要适当引进一些演替后期物种,如白羊草、铁杆蒿、长芒草等物种,以缩短演替时间,加速退耕地植被恢复进程,促进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防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天任,那文俊
一、土地资源特点及其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浙闽山地以西、湘西山地以东的广大地区,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部分。这里地貌结构复杂,红岩丘陵、盆地广布,气候温暖湿润,生物生长旺盛,各种物质的迁移和能量转化特别迅速,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较悠久的地区,其土地资源有下述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四川丘陵区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丘陵区十二个县的实证研究
南方丘陵区耕地自然质量与耕作条件耦合研究——以江西省奉新县为例
基于RUSLE模型的南方丘陵山区土壤侵蚀研究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整理建设等级目标研究——以豫西北太行山地丘陵类型区为例
生态视角下南方典型丘陵区耕地健康诊断——以江西省奉新县为例
中国西南丘陵区耕地整理潜力及其挖潜策略——基于重庆市合川区的调查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天水市麦积区耕地地力评价为例
基于DEM的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辅助决策
南方丘陵区新增耕地质量空间特征研究——以江西省宜春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