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68)
2023(10668)
2022(9192)
2021(8411)
2020(7457)
2019(16936)
2018(16822)
2017(32953)
2016(18281)
2015(20557)
2014(20529)
2013(20567)
2012(19421)
2011(17747)
2010(18015)
2009(17058)
2008(17279)
2007(15815)
2006(13869)
2005(12430)
作者
(58449)
(49123)
(48638)
(46582)
(31047)
(23564)
(22271)
(19173)
(18212)
(17353)
(16672)
(16233)
(15706)
(15395)
(15347)
(15290)
(15149)
(14429)
(14201)
(14181)
(12498)
(12147)
(12009)
(11301)
(11048)
(11018)
(10884)
(10882)
(9945)
(9885)
学科
(75803)
经济(75714)
管理(50636)
(49441)
(38190)
企业(38190)
方法(37846)
数学(33975)
数学方法(33668)
(21657)
中国(20952)
(20377)
(17901)
(16960)
贸易(16956)
(16529)
(15708)
业经(15182)
农业(14166)
(13336)
银行(13271)
(12635)
地方(12532)
(12352)
财务(12331)
财务管理(12295)
(12018)
金融(12015)
环境(11633)
企业财务(11621)
机构
大学(282284)
学院(278390)
(114122)
经济(111855)
管理(102848)
研究(97508)
理学(89290)
理学院(88185)
管理学(86487)
管理学院(85971)
中国(72622)
科学(63352)
(59782)
(57537)
(53487)
(52359)
研究所(48018)
业大(47366)
农业(46318)
中心(43852)
财经(43275)
(41205)
(39179)
北京(37542)
经济学(36055)
(35805)
师范(35285)
(34270)
经济学院(33097)
(32523)
基金
项目(184847)
科学(143102)
基金(134588)
研究(126519)
(121039)
国家(120076)
科学基金(99511)
社会(80156)
社会科(75923)
社会科学(75896)
基金项目(71531)
(71511)
自然(66658)
自然科(65073)
自然科学(65042)
自然科学基金(63898)
(62139)
教育(57969)
资助(55535)
编号(49563)
重点(42514)
(41281)
成果(40482)
(39578)
(37958)
计划(36925)
科研(36714)
创新(35686)
课题(34344)
教育部(34310)
期刊
(119943)
经济(119943)
研究(78559)
学报(53649)
(50742)
中国(47324)
科学(46157)
(39949)
大学(38420)
学学(36641)
管理(34225)
农业(33970)
(24763)
金融(24763)
教育(22943)
财经(21381)
技术(20741)
经济研究(20324)
业经(19921)
(18251)
(17919)
问题(17270)
(15074)
(14813)
统计(14466)
技术经济(14278)
商业(13837)
业大(13689)
理论(13589)
科技(13013)
共检索到3990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辜子寅  
文章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通过构建总和生育率与一般生育率的统计模型,重新估计了我国2000~2012年总和生育率。结果表明,我国总和生育率经历了先大幅下降后小幅上升的变化过程,2012年达到1.43。通过进一步的指数分解,发现2000~2006年生育率对出生人数变动的影响较大,2006~2012年育龄妇女规模与结构对出生人数变动的影响较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本文讨论了人口分析技术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并以人口普查数据为例展示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的建模过程与实施步骤,同时指出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杨胜慧  
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再度得到了极低生育率,引发了很多研究的重新估计和讨论,似乎重复着10年前的争论。直接使用人口普查数据、使用调整的人口普查数据、使用其他来源的数据的研究得到的估计结果依然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使用人口普查中提供的两项生育数据,即妇女的曾生子女数和普查前一年的生育状况数据,应用Brass提出的生育率间接估计P/F比值方法,对中国2010年的总和生育率进行了间接估计,得到的结果为1.66。对于P/F比值,在20~24岁至35~39岁年龄组上都保持着较为平稳一致的值,即为1.4左右。这表明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的生育水平一直变化平稳,没有出现进一步的下降趋势。文章还对使用这种间接估计方法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青  
文章针对现有人口抽样数据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分析和改进,测算了1994~2004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探讨了影响该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94~1996年的1.80左右下降到2001~2004年的1.62左右,其中2000年为1.66;影响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生育率、生育年龄和城镇化进程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志刚  
近年国内生育率研究中不断出现以人口调查中35~39岁妇女的平均曾生子女数作为当前时期生育水平估计的做法。文章通过人口统计原理的讨论和实际统计结果证明,这种队列累计的平均子女数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队列多年积累的生育量,既不能反映当前真实的总和生育率,也不能进一步用来估计同一调查中的出生漏报程度。因此,在生育转变中用这类队列平均子女数作为当前真实生育水平估计在方法上是错误的,并将误导我们对当前生育形势的认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张玲玲  
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在假设2010年普查漏报率与1990年普查漏报率相同的条件下,再次估计了2005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普查同队列人口的比较计算表明,1990年0~5岁人口漏报率高达7.7%。以此漏报率调整了2010年0~5岁人口,进而推算相应年份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同时,又通过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率,间接估计了2005年以来的生育率。这两种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虽有差异,但可以认为存在一致性,也进一步证实了以往一些研究使用不同数据和方法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估计结果表明,中国近期的生育水平不会低于1.5,很有可能在1.6左右的水平上。文章亦对研究假设和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讨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  
总和生育率作为衡量生育水平的综合指标,由于它抽象了年龄结构的影响,在人口再生产的分析中,起特殊重要作用。但对这一指标的认识,还有很大分歧,一说它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最直接、最贴切的指标”;一说它“不能说明平均一个妇女一辈子生育的子女数……,更不能据以评价一个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的好差”。因此,阐明总和生育率指标的性质,分析影响它变动的各种因素,把握在普遍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情况下,总和生育率的发展趋势,评价这个指标在计划生育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就很有必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新平  
文章根据2007年高教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中的人口数据,针对总和生育率分别建立指数平滑模型和Gaussian模型,并对我国近年来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进行预测,合理地刻划了我国总和生育率的长期变化趋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文章利用人口普查年龄分布数据和基于广义稳定人口模型的两种生育率估计方法,即整合法和变量r法,对中国1982年以来各普查间的生育水平进行估计。利用整合法估计的是出生率,通过出生率换算为出生人数,进而估计生育率。利用变量r法估计的是净再生产率,通过净再生产率转换为对生育率的估计。整合法对1982~1990年和2000~2010年普查间平均出生率和出生人数的估计,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对1990~2000年普查间的估计则要明显低于国家统计局的公布值。由此估计的1982~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各普查间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依次为2.63、1.68和1.56。利用变量r法对各普查间的平均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分别为2.60、1.61和1.68。因而,2000~2010年中国平均生育率的估计应该在1.6左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长洪  陈友华  
"完善生育政策"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要任务,为了设计平稳过渡的政策方案,一个挑战性任务就是预测生育政策变动可能引起的政策总和生育率变动。文章给出一种带补偿生育的政策总和生育率测算模型,可用于预测某种生育政策变动方案可能引起的政策生育率变动后果,进而为评价和选择生育政策调整方案提供重要决策信息。文章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2005年全国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利用此模型测算了生育政策由"‘双独'家庭可生二孩"调整为"‘单独'家庭可生二孩"后,带补偿生育的政策总和生育率变动后果。预测结果显示,分区域逐步实行"‘单独家庭'可生二孩"的政策微调方案后,发生的补偿生育不会引发明显"生育堆积",该微调方案有助于生育政策向普遍二孩平稳过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何云艳,王志成,段成荣  
本研究构造了人口流动强度和城镇化指数分布法对全国漏报的 5 38 65万多 0岁人口进行地区 (省、直辖市、自治区 )分配 ,将漏报出生回填后 ,估计得出各地区 2 0 0 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估计结果显示通过漏报回填可以基本展现各地区妇女真实生育水平 ;各地区生育水平差异较大 ,还有1 3个省区超过更替水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路磊  
一、问题的提出。总和生育率是一个能够综合反映妇女时期生育水平的统计指标。尽管它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由于它的简易性和直观性,仍然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总和生育率(或分孩次总和生育率)在理论分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看,总和生育率本身不具有可控性。这就是说,只有在所有的生育事件都发生以后才能确定出相应的总和生育率,而在人口计划(或规划)中,我们要求各种指标必须具有事前可控性,否则再好的计划也是实现不了的。因此,控制措施或手段是实现计划所必不可少的。如果事前规定了某一年的总和生育率,那么应如何才能完成这一计划指标呢?亦即如何控制妇女的生育行为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一个简单的生育比例控制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静文  
从"双独二胎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近年来生育政策逐渐放宽,生育率小幅回升。生育率水平变动对未来劳动参与率及劳动力供给有积极的影响,但对当下的劳动参与率影响的研究结论尚有较大争议。文章提出生育率变动对当下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机制,并通过1978—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计量模型验证了假设:生育率提高对当下男性劳动参与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对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则有一定的抑制。总体上,我国生育率对当前的总劳动参与率有负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路磊  
众所周知,总和生育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育水平度量指标,它在人口分析和人口预测等方面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尽管人口学家们已经对总和生育率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它的有些性质仍然是我们不很熟悉的。在本文中,作者将讨论总和生育率的一个性质、即一个总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与相应的各个分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之间的关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发生持续转变,分析影响转变的主要因素,并对各因素的作用程度作出定量对比,对于预见生育率发展的未来趋势,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具有战略意义。 一、从生育率的地区差别,看经济因素在生育率转变中的显著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与资源分布不匀,各地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对比各地总和生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