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35)
2023(11571)
2022(10425)
2021(10204)
2020(8638)
2019(20543)
2018(20788)
2017(41578)
2016(22459)
2015(25827)
2014(26160)
2013(25908)
2012(23765)
2011(21432)
2010(21811)
2009(20142)
2008(19950)
2007(17690)
2006(15893)
2005(14474)
作者
(65738)
(53732)
(53705)
(51253)
(34428)
(25797)
(24613)
(21104)
(20541)
(19558)
(18531)
(17986)
(17122)
(17075)
(16697)
(16497)
(16121)
(15898)
(15495)
(15363)
(13490)
(13214)
(13194)
(12338)
(12128)
(12117)
(12054)
(12051)
(10844)
(10477)
学科
(89452)
经济(89346)
管理(63739)
(60564)
(50178)
企业(50178)
方法(45067)
数学(39795)
数学方法(39075)
中国(25067)
(23747)
(23247)
(22851)
银行(22704)
(22020)
(21308)
业经(18894)
(18232)
(17058)
贸易(17044)
(16602)
(16515)
金融(16514)
地方(16402)
理论(15830)
农业(15309)
(14170)
(13667)
财务(13587)
财务管理(13555)
机构
大学(323031)
学院(321505)
管理(130184)
(126634)
经济(123615)
理学(111720)
理学院(110535)
管理学(108389)
管理学院(107809)
研究(102855)
中国(84315)
(69963)
科学(63256)
(61118)
(51996)
(48993)
财经(48577)
中心(47623)
(47280)
研究所(46805)
业大(45838)
北京(45266)
(43843)
(41827)
师范(41505)
(39618)
农业(38337)
经济学(37198)
(36918)
财经大学(36118)
基金
项目(210094)
科学(164161)
研究(155173)
基金(151055)
(129930)
国家(128851)
科学基金(110807)
社会(94951)
社会科(89947)
社会科学(89919)
(81748)
基金项目(80066)
自然(72898)
教育(72345)
自然科(71175)
自然科学(71161)
自然科学基金(69836)
(68870)
编号(65346)
资助(64797)
成果(53597)
(46565)
重点(46330)
课题(44527)
(43682)
(42966)
项目编号(40326)
科研(40164)
教育部(40100)
创新(39964)
期刊
(139660)
经济(139660)
研究(100585)
中国(58769)
管理(47970)
学报(46407)
(44805)
(44134)
科学(43763)
(40941)
金融(40941)
教育(36868)
大学(35355)
学学(33025)
农业(29225)
技术(28926)
业经(23466)
财经(23456)
经济研究(21911)
(19760)
问题(18873)
理论(18392)
图书(17677)
实践(16958)
(16958)
技术经济(16272)
统计(15829)
商业(14754)
现代(14708)
科技(14708)
共检索到481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封思贤  居维维  吴越  
合理规模内的影子银行发展有利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并鼓励金融创新,但超规模的影子银行体系将会对我国正规的金融体系形成严峻挑战,降低货币政策效率并大幅提升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正确估算影子银行当前发展的规模是我国科学制定金融监管政策的首要前提。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了严格界定,然后根据影子银行的界定范围确定了影子银行的测算方法,随后基于1991~2012年的年度数据测算得到了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结果表明:1991~2012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一直呈现增长态势,2009年以来更是增长迅速并在2012年底达到了35.30万亿元。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迫在眉睫。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裴平  印文  
近十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规模迅速扩大,这虽然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为国内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但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安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对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突破相关文献所做的研究,根据影子银行的基本属性,将中国影子银行划分为金融机构类影子银行和民间融资类影子银行,并以信用创造为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了这两类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较为合理的测算方法,选取2003~2012年的样本数据,对样本期内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规模进行了具体测算,最后还提出了趋利避害、促进中国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钱俊  孙旋  
影子银行失去监管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迅速,规模迅速扩张。本文认为,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有利于金融创新,但影子银行的内在的脆弱性容易给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系统性风险。本文从金融脆弱性、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创新等角度梳理了影子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在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的基础上,从监管理念、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重点监管范围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文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金融体系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影子银行的较快发展,其规模迅速膨胀,交易结构日趋复杂,各类市场主体都牵涉其中。这些变化吸引了政策制订者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功能性定义,即依赖于银行信用、从事银行业务、但又没接受严格的银行业监管的金融业务,具体指传统的银行表内贷款和债券投资以外的,具备完整的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的金融业务。本文逐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详细总结各类型业务的交易结构、业务主体、业务实质、资金来源、法律基础、资产负债表表示,准确测算了2002年至今影子银行总量和资产负债表结构月度数据。只从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着手加总,既完整地涵盖了影子银行的全部业务,得到其宏观总量,又剔除了重复计算。本文测算数据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小霞  谭家豪  
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界定进行了阐述,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分类进行说明,运用影子银行规模的数据分布,选取2006-2013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法,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影子银行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均华  
与美国发达的影子银行体系相对比,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具有中国特色。本文着重探讨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状况、剖析其快速发展的动因和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从整体规模上看,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暂且无法确定。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货币政策转换和民间金融兴起成为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原因。影子银行能够缓解二元制经济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升金融制度变革,同时如果任其发展,会引起局部金融动荡,降低投融资者对金融信用的信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谢磊  
一、影子银行的分类。我们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系统、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但具有信用创造能力的系统、广泛的民间金融系统,各子系统包括:一是第一类是银行的表外业务,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对于银行已承兑未贴现的汇票,由于已计提风险资产,不纳入影子银行范畴。二是第二类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典当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子荣  
选取2002-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考量地方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的关系,结果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间是长期均衡关系;地方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即影子银行是地方政府债务的原因,而地方政府债务不是影子银行的原因;地方政府债务对自身的促进作用小于影子银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促进作用,影子银行对自身的推动作用大于地方政府对影子银行的推动作用。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莉莉  刘赛男  卢坤强  石广平  
以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运行指标进行测度,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规模及其不同构成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即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具有双重效应。同时,影子银行不同构成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主要构成部分如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民间金融均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而未贴现银行票据规模的增长会损害银行稳定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阳  钱晓英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相关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研究的焦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影子银行也不例外。一方面其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贷路径,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督故而造成其附带的风险比较大,成为影响正统银行的不稳定因素。那么,应该如何定位并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成为文章论述的重点。通过搜集整理1992—2013年有关数据,构建了VEC模型,探讨了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稳定性的动态影响,同时根据实证结果,针对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陈丽萍  杨戈  
在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中的通道模式和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后,从资管业务重新测算影子银行规模。随后,从资管业务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个层面测算中国影子银行中的通道规模和空转规模,说明资产管理业务中隐藏的潜在风险,最后提出支持和规范资管业务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若愚  
中国式影子银行由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影子银行业务、具有"类银行"特点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发挥债务融资功能的非正规金融活动构成。2012年底,我国广义影子银行规模约22.76万亿元,"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存在监管套利"的狭义影子银行约11.68万亿元。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与社会资金链上最为脆弱的一环,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民间借贷三大风险点较为集中,是重大风险隐患。在当前"实体增速下行、金融风险上行"的形势下,要加强影子银行的预防性监管,将其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于博  
以金融结构为线索,比较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内生逻辑,尤其是体系内影子银行快速膨胀的动因与机理,并通过构建递进式影子银行分层框架,对各层次中的主要业务进行了梳理、分类及规模测算,最后,结合各口径规模特征及其差异给出相应监管导向与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春红  徐奎  
本文选取1987-2012年的年度数据,从信贷需求的角度估测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以银行危机先行指标为基础,构建银行稳定性指标BSSI来监控中国银行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程度;模拟数据构造模型实证研究二者关系,得出影子银行发展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双重影响的结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澜飚  宫跃欣  
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债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事件。本次事件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影子银行"的存在。影子银行系统作为现代美国金融体系最具创新性的金融安排机制,成为了推动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并蔓延至全世界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既有关于影子银行问题的产生、发展、原因等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影子银行在当代金融体系中的意义、地位及其管理进行判断,进而审视中国类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