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92)
- 2023(9236)
- 2022(8066)
- 2021(7651)
- 2020(6855)
- 2019(16163)
- 2018(16515)
- 2017(32621)
- 2016(17916)
- 2015(20845)
- 2014(21169)
- 2013(21290)
- 2012(20135)
- 2011(18402)
- 2010(19046)
- 2009(18072)
- 2008(18294)
- 2007(17012)
- 2006(15057)
- 2005(13285)
- 学科
- 济(78405)
- 经济(78244)
- 管理(50385)
- 业(45419)
- 方法(39946)
- 企(36382)
- 企业(36382)
- 数学(34454)
- 数学方法(34007)
- 中国(23303)
- 农(22135)
- 财(18852)
- 制(17490)
- 业经(16131)
- 学(15717)
- 地方(15029)
- 和(14753)
- 银(14618)
- 银行(14595)
- 贸(14012)
- 贸易(14003)
- 行(13979)
- 农业(13917)
- 易(13627)
- 理论(13459)
- 融(12937)
- 金融(12934)
- 环境(11366)
- 体(10735)
- 务(10628)
- 机构
- 大学(267776)
- 学院(266107)
- 济(107990)
- 经济(105468)
- 管理(101002)
- 研究(89495)
- 理学(85730)
- 理学院(84761)
- 管理学(82998)
- 管理学院(82496)
- 中国(70676)
- 京(58136)
- 科学(55347)
- 财(52707)
- 所(46748)
- 农(45613)
- 中心(42124)
- 研究所(42009)
- 江(41422)
- 财经(41194)
- 业大(39561)
- 北京(37352)
- 经(37041)
- 农业(36047)
- 范(35181)
- 师范(34860)
- 州(33357)
- 经济学(33006)
- 院(31515)
- 财经大学(30301)
- 基金
- 项目(167650)
- 科学(129840)
- 研究(122871)
- 基金(118927)
- 家(103291)
- 国家(102418)
- 科学基金(86163)
- 社会(76729)
- 社会科(71653)
- 社会科学(71627)
- 省(65995)
- 基金项目(62547)
- 教育(57886)
- 划(55807)
- 自然(55281)
- 自然科(53834)
- 自然科学(53818)
- 自然科学基金(52822)
- 编号(52205)
- 资助(50533)
- 成果(43861)
- 部(38052)
- 重点(38039)
- 课题(36087)
- 发(35919)
- 创(33534)
- 科研(32401)
- 教育部(32197)
- 创新(31334)
- 项目编号(31273)
- 期刊
- 济(121958)
- 经济(121958)
- 研究(78297)
- 中国(55131)
- 学报(42267)
- 农(41396)
- 财(40361)
- 科学(37711)
- 管理(35891)
- 大学(31383)
- 教育(30176)
- 学学(29000)
- 农业(27930)
- 融(26522)
- 金融(26522)
- 技术(24185)
- 财经(20685)
- 业经(20110)
- 经济研究(19302)
- 经(17680)
- 问题(17015)
- 图书(15850)
- 统计(15709)
- 业(14488)
- 技术经济(14162)
- 理论(13960)
- 策(13654)
- 贸(13373)
- 资源(13064)
- 决策(12680)
共检索到405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同宁 王令丽
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设计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数方法对全国及各地区2005—2008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展情况作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在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要实现预期目标还需进一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宝瑜 李丽
为了对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进行测评,本文在精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进程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2001年至2006年的实际进程进行了测算。该指数以我国2000年的资源利用实际数据为参照,设定2000年指数为1000,以后年度递减。测算结果表明,2006年该指数下降到了772.85。资源利用的减量指标有较大的差距。
关键词:
资源节约 节约型社会 评价指数 指标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宗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界定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丰富内涵,分析了我国确定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紧迫性与必然性,提出了当前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
资源 节约 社会 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学锋
构建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党和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计算的我国和谐社会总指数显示:中国和谐社会指数2000年为99.21%,2001年为97.30%,2002年为101.01%,2003年为100.16%,2004年为101.99%,呈上升趋势。和谐社会指数越大,说明社会和谐程度越高。
关键词:
和谐 社会 指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荣朝和
一、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经济比例这些年我们讨论过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也讨论过农轻重和其他一些比例,但应该承认,社会在多大规模上、用多少资源去实现人与货物的空间位移,是被忽视、而今天却无法回避的社会最基本的比例关系之一。有这样一些数字资料值得引起注意: (1) 解放后我国用于运输业的投资最低年份还不到基建投资总额的10%,最高年份也不过16%;运输邮电基建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80年代平均为1.41%。当年西方国家和后来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进入经济高速发展之前,运输投资在投资中的比例多数都在20—30%左右,有些甚至更高。在经济起飞阶段,各国基础结构方面的投资一般都占到GNP的10%,运输业...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应科
2000年以后,我国逐步进入了资源消费的上升期。以住宅、汽车、家电等消费需求为主的消费升级,对资源消耗增大,依赖性增强,而重工业的比重明显提升,也带动了资源消费的增长。无论是消费升级的拉动,还是工业化进程的驱动,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凸现。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资源、能源的节约。本文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节约资源的税收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节约资源 税收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宁淼 邹秀萍 王彤 徐云
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遵循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文章建立了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和31个指标,所有指标可归纳为4个领域:减量化、再循环与无害化、资源节约支撑能力、资源节约发展态势。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对1997~2006年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虽然山东省在减量化、再循环、无害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资源节约水平逐年提高;但由于资源节约支撑能力薄弱,山东省资源节约水平的进一步深化受到制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育冬 宋岭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建立小康社会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疆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严重的资源能耗问题,必须树立节约意识,走循环经济之路,同时增强科技创新。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新疆应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资源节约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建设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寓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法稳
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性出发,在简要阐述资源节约型社会概念、特征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途径,并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资源节约型社会 高效利用 资源配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华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国情基础、经济发展道路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在公众意识、生产消费、制度支持、法律保障、技术支撑等层面积极工作,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资源节约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宋华
工业经济增长中的高投入、高消耗,已经对我国的资源承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从工业集中布局的资源节约效应和工业集群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可知,促进工业集中布局,推进工业集群发展,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具体思路为:一是推进工业集中区专业化发展,着力降低企业集中带来的拥挤成本;二是支持工业集中区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强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关联;三是加强工业集中发展区间的联系,积极推进产业集群跨区域整合,从而达到提高工业集中发展区集聚质量、促进工业集群发展的目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京生
尽管中国的人均资源严重短缺,而自然资源和人口分布不均衡、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和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制约了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为此,中国建设部制订了促进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为中心的建筑业发展基本方针,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重要进展,而城市规划领域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城市作为资源集结和资源消耗的集中地,既消耗资源又生产资源,如何综合利用城市的各项资源,提高城市资源使用效率是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必要对城乡协同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综合开发等城市规划的重要议题重新展开讨论。
关键词:
资源节约型社会 城市规划 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