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61)
- 2023(4294)
- 2022(3500)
- 2021(3261)
- 2020(2778)
- 2019(6365)
- 2018(6541)
- 2017(13381)
- 2016(7317)
- 2015(8461)
- 2014(8598)
- 2013(8853)
- 2012(8731)
- 2011(8105)
- 2010(8388)
- 2009(7934)
- 2008(7891)
- 2007(7480)
- 2006(6984)
- 2005(6139)
- 学科
- 济(30517)
- 经济(30491)
- 管理(18385)
- 业(14616)
- 中国(12580)
- 方法(11452)
- 数学(10411)
- 数学方法(10362)
- 农(10360)
- 企(9401)
- 企业(9401)
- 制(8036)
- 地方(6942)
- 财(6885)
- 银(6649)
- 银行(6631)
- 学(6570)
- 行(6448)
- 贸(6363)
- 农业(6356)
- 贸易(6355)
- 业经(6302)
- 易(6229)
- 融(5716)
- 金融(5716)
- 环境(5697)
- 发(5462)
- 和(4840)
- 资源(4730)
- 度(4649)
- 机构
- 大学(111607)
- 学院(111258)
- 济(44018)
- 经济(42876)
- 研究(41206)
- 管理(37133)
- 中国(33972)
- 理学(30349)
- 理学院(29885)
- 管理学(29399)
- 管理学院(29189)
- 京(26198)
- 科学(25810)
- 财(23513)
- 所(22218)
- 农(19980)
- 研究所(19748)
- 中心(18434)
- 江(18049)
- 财经(17814)
- 北京(17377)
- 业大(16252)
- 农业(15981)
- 经(15978)
- 范(15886)
- 师范(15745)
- 院(15268)
- 州(14572)
- 经济学(13399)
- 财经大学(13010)
- 基金
- 项目(65246)
- 科学(49342)
- 研究(48448)
- 基金(44751)
- 家(39772)
- 国家(39442)
- 科学基金(31571)
- 社会(28832)
- 社会科(27149)
- 社会科学(27143)
- 省(25187)
- 基金项目(23761)
- 划(22065)
- 教育(21866)
- 编号(20931)
- 自然(19812)
- 自然科(19186)
- 自然科学(19181)
- 自然科学基金(18775)
- 资助(18341)
- 成果(17752)
- 课题(15472)
- 重点(15262)
- 发(14830)
- 部(14657)
- 创(12467)
- 科研(12454)
- 年(12343)
- 性(12123)
- 发展(11870)
共检索到182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雪靓 孔祥斌 赵晶 程佳
根据1996—2008年全国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变化规律和趋势,为我国制定建设用地的调整方向和利用目标提供决策依据。从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3个方面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省级尺度为评价单元,从不同评价指标出发,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8年,我国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和承载能力有所提高,但利用效率存在下降趋势,同时各省份评价单项指标的集约利用幅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我国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总体趋势为东南沿海区高于西北内陆区,经济发达区...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 时空变化 空间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费罗成 程久苗 沈非 张明锋
科学分析我国中部地区六省份土地集约利用变化规律有利于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对1997—2006年中部地区六省份相关评价数据进行全局主成分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得出中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规律:中部地区六省份近10年来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状态,但各省上升幅度不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其中,河南、山西两省可划为集约利用类,安徽、湖北、湖南三省可划为中度利用类,江西省可划为低度利用类;部分省份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邢璐平 方斌 向梦杰
全面考虑耕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效益,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持续状况4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00~2015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时空变化规律的探索分析,并运用GWR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探究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寻求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为缓解我国人地矛盾,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 2000~2015年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呈现出先上升后平稳发展的变化趋势,其时序变化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2)苏北地区的县(市)多处于中高度集约利用水平且多为高度水平,苏中地区的状况有所好转,但苏南地区的大部分县(市)整体保持低度集约利用水平甚至不集约水平稳定不变。整体来看,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 GWR模型能够科学准确地进行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投入强度是影响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极为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持续状况,而利用程度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产出效益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
关键词:
耕地集约利用 时空变化特征 GWR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凯华 梅昀 陈银蓉 兰梦婷
为探索城市化进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促进城市集约与低碳建设同步推进,本文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型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在分析省际层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时空变异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和空间相关性方法探索了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和外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东至西逐级递减;(2)省际碳排放效率无明显时序波动性,多数省份呈一定程度上升,因技术效率差异,南方省份综合效率上升整体快于北方;(3)除固定资产和人口承载现状影响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凯华 梅昀 陈银蓉 兰梦婷
为探索城市化进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促进城市集约与低碳建设同步推进,本文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型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在分析省际层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时空变异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和空间相关性方法探索了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和外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东至西逐级递减;(2)省际碳排放效率无明显时序波动性,多数省份呈一定程度上升,因技术效率差异,南方省份综合效率上升整体快于北方;(3)除固定资产和人口承载现状影响不显著外,劳动力、能源的集约效应对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科技集约、绿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具有正向促进作用;(4)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与碳排放效率两者增加趋势呈空间负相关性,局部聚集效应明显,以HL和LH聚类为主,应优化集约内部结构以促进碳排放效率提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孔伟 郭杰 欧名豪 张飞
研究目的:基于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分异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分区,并据此提出区域差别化的管控策略。研究方法:运用全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建设用地集约度的变化规律,通过资源禀赋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叠加划分建设用地集约管控区域;再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集约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1)建设用地集约度增加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库兹涅茨曲线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集约度的增加量先呈上升趋势,当人均GDP超过69251元/人后转为下降趋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终将趋于稳定。(2)全国可划分为4类建设用地管控区域:优化调整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内涵挖潜区。(3)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琳 张凤荣 吕贻忠 安萍莉 严良政
【目的】揭示耕地利用集约度随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了自然条件相似而经济水平不同的北京市大兴区和河北省曲周县两个研究区,计算了其耕地利用集约度并分析其变化。【结果】耕地利用集约度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经济水平较高的大兴区,其耕地利用集约度要高于曲周县。此外,从近20年的数据分析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利用集约度先是快速上升,而后上升速度减缓,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不同种植制度之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越来越大,出现集约度两极分化的现象。基于大量数据的分析结果,构建了一个曲线模型来总结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规律。【结论】经济发展显著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度。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度 规律 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辉 冯德显 余国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省在1996年和200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格局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全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2)与1996年相比,2006年全省各城市之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有所扩大。(3)在不同的研究年份,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水平、土地利用水平和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等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发挥的作用有较大差异。(4)在研究期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4个影响因素各自变化幅度差异显著,且同一地区各自的变化幅度也不完全一致。
关键词: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河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雪 雷磊
通过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2002—2012年我国17个区域性城市群的"信息化"与"工业化"(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水平进行测算和多角度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融合程度整体偏低,处于初级融合阶段,但融合水平提升显著,融合综合指数呈逐年增加趋势;2融合水平群际分异现象明显,东部城市群要好于中西部城市群;3融合层面因素空间表现各异,融合程度指数空间分异最大。并从信息资源的利用、人才引进、工业自动化、产业效益等"两化"融合的内、外动力方面,对我国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水英 毕如田 曹毅
该文以山西省忻州市14个县(市、区)域为评价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计算2000~2009年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并采用GIS手段进行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的高投入和高产出,可持续利用状况对土地集约度的贡献较小;从时间上看,忻州市整体上农用地集约利用向着更集约利用的方向发展;从空间上讲,忻州市14个县(市)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较大,且不同地区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有所不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广忠 徐子芝
采用1996和2004年两个年份城镇用地数据及相应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单位城镇用地所承载的人口和经济产出量,从省区层面上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状况的空间差异及变动状况,并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因素做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单位面积城镇土地的人口承载量还是经济产出量来看,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产出量明显增加,集约化趋势明显,而人口承载量的增加幅度总体不高,各省份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状况都对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城镇土地 集约水平 区域差异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宋婉静
本研究以中国全域为研究区,从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发展因素、生态保障因素3方面构建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2001—2015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04年,土地利用不集约情况下集约度日益下降;2005—2015年,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升,在2015年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达到峰值。(2)在15年的研究时间中,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Ⅳ级优化为Ⅱ级。2001—2010年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Ⅳ级,即土地利用不集约;2011—2012年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为Ⅲ级,即土地利用基本集约;2013—2015年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为Ⅱ级,即土地利用集约。(3)综合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评价中起主要作用,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支出、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中国土地节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综合评价 障碍因素 中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源源 胡守庚 瞿诗进
揭示区域交通区位变化与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差异特征,是探索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提升区域建设用地管控成效,推进区域协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长江中游地区1990~2015年遥感和交通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方法揭示区域交通区位和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分异特征,并从时序和空间两个层面探索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交通通达度呈快速增长过程,县域平均交通通达度从1990的0. 76增长到2015年的1. 14,平均年增长幅度为1. 52%,其中1990~1995年增长速度最快,而2005~2010年增长较慢,且较高水平通达度区域呈由零星点状分布向沿长江及其支流的线性分布转变的态势。(2) 1990~2015年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总增加量达7 851. 24 km2,扩张强度变化趋势为先减后增,其高值区也表现出类似的由零星点状转变为沿长江及其支流分布的空间变化趋势。(3)区域建设用地扩张不仅与其自身交通区位有关,受其邻域交通区位的影响也较大。各时段(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扩张强度取对数后与交通通达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 577、0. 567、0. 470、0. 591、0. 501,扩张强度与交通通达度的Moran’s I指数分别为0. 235、0. 278、0. 251、0. 298、0. 278。(4)不同时段交通通达度与建设用地扩张强度的空间聚集特征存在相似性:省会城市及其近邻地区因其区位优势,呈高-高聚集状态,而丘陵山地区因其经济活跃程度较低,地形条件所限,呈现低-低聚集状态。明确区域交通区位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张时空耦合关系,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区域融合发展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杨 宋戈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经济、社会、生态指标数据为依据,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十五”期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为样本点,以SPSS软件为手段,进行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域性时空差异评价,得出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同时提出利用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土地集约利用 时空差异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