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51)
2023(5747)
2022(4693)
2021(4672)
2020(4219)
2019(10164)
2018(10507)
2017(21865)
2016(11354)
2015(13092)
2014(12904)
2013(13014)
2012(11867)
2011(10857)
2010(11397)
2009(10889)
2008(10593)
2007(9525)
2006(8729)
2005(8122)
作者
(32003)
(26338)
(25959)
(25317)
(16690)
(12347)
(12017)
(10126)
(9877)
(9529)
(8830)
(8718)
(8469)
(8379)
(8258)
(7894)
(7828)
(7746)
(7528)
(7392)
(6693)
(6550)
(6329)
(6066)
(5990)
(5968)
(5795)
(5669)
(5286)
(5018)
学科
(52379)
经济(52332)
管理(29457)
(29027)
方法(26549)
数学(24603)
数学方法(24061)
(21948)
企业(21948)
中国(16836)
(14210)
(10848)
(10664)
贸易(10655)
(10602)
(10433)
(9012)
银行(9003)
业经(8948)
农业(8780)
(8692)
理论(8081)
(7745)
金融(7744)
(7564)
地方(6954)
(6906)
(6713)
(6498)
技术(6114)
机构
大学(166545)
学院(165476)
(72604)
经济(71158)
管理(64432)
理学(55158)
理学院(54638)
管理学(53398)
管理学院(53104)
研究(52717)
中国(42715)
(35825)
(35298)
科学(29215)
财经(27780)
(26218)
(25122)
(24046)
中心(23660)
北京(23475)
研究所(23228)
经济学(22919)
(21681)
业大(20937)
经济学院(20696)
(20688)
财经大学(20625)
师范(20526)
(19513)
(18789)
基金
项目(100307)
科学(78980)
研究(75083)
基金(73055)
(62302)
国家(61867)
科学基金(53034)
社会(47639)
社会科(45316)
社会科学(45302)
(38014)
基金项目(37252)
教育(36200)
自然(33230)
资助(32556)
自然科(32510)
自然科学(32503)
(32223)
自然科学基金(31885)
编号(31623)
成果(26549)
(23076)
重点(22245)
课题(21828)
(20924)
教育部(20294)
(20221)
人文(19559)
国家社会(19528)
项目编号(19361)
期刊
(79763)
经济(79763)
研究(52583)
中国(33467)
管理(25898)
(25157)
学报(20624)
科学(20307)
(19760)
教育(19445)
(17471)
金融(17471)
大学(16856)
技术(16661)
学学(15540)
经济研究(14325)
财经(13879)
农业(13238)
业经(13139)
(11908)
统计(11461)
问题(11072)
(10075)
(9845)
理论(9220)
技术经济(9202)
决策(9117)
商业(8858)
国际(8546)
实践(8246)
共检索到253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许建宇  
作为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重要凭证,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用工很不规范而劳动执法监察又往往难以到位的现实环境下,劳动合同的立法引起了法学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5年10月21至23日,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年会暨劳动合同立法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来自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企联等部门机构的专家和全国30多所院校的劳动法学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们就劳动合同立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会议主要探讨了九个方面问题: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与原则、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主体、劳动合同的效力、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期限研究、解雇...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郭文龙  
作为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重要凭证,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用工很不规范而劳动执法监察又往往难以到位的现实环境下,劳动合同的立法引起了法学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5年10月21至23日,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年会暨劳动合同立法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来自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企联等部门机构的专家和全国30多所院校的劳动法学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们就劳动合同立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会议主要探讨了九个方面问题: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与原则、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主体、劳动合同的效力、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期限研究、解雇...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石美遐  王宝庆  
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从来都是各国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就业问题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就业问题的解决是我国的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然而,就业不仅有数量的要求,同时也有质量的要求。随着我国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就业领域浮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就是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调整问题。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数量增长很快,从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国良  
《劳动法》颁布2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部法律对于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有必要从就业形势的倡导与规范的源头,重新考量劳动法律体系的设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河清  詹婧  
目前我国各类企业中存在三类不同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各自在不同领域对不同阶段的劳动关系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文章运用制度经济学方法分析选择我国劳动关系调节模式所应依据的制度因素,包括文化习俗背景、经济体制、产权制度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林嘉  
劳动法法典化,即要求全面总结我国劳动领域立法、司法和执法各方面成熟经验,对现行劳动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劳动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编纂劳动法典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劳动法的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发展,维护劳动法律规范的统一,补充劳动法律规范之不足。编纂劳动法典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治实践和劳动法学研究基础上持续推进。根据我国国情和法治特色,劳动法典编纂的体系结构应采"总分"结构,通过"先补齐单行法、后编纂劳动法典"的"两步走"径路实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林嘉  
劳动法法典化,即要求全面总结我国劳动领域立法、司法和执法各方面成熟经验,对现行劳动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劳动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编纂劳动法典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劳动法的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发展,维护劳动法律规范的统一,补充劳动法律规范之不足。编纂劳动法典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治实践和劳动法学研究基础上持续推进。根据我国国情和法治特色,劳动法典编纂的体系结构应采"总分"结构,通过"先补齐单行法、后编纂劳动法典"的"两步走"径路实现。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赵璐  王雪  
1相关理论依据业务外包(Outsourcing)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由于新《劳动法》及《暂行规定》中对劳务派遣用工比例的明确要求,业务外包成为了企业降低劳务派遣比例的最理想出路。而要进行业务外包,就需对企业所有业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聂资鲁  
国际劳工组织是联合国负责国际劳动立法的专门机构,它以公约和建议书的形式制定国际劳工标准。国际劳动立法的宗旨、内容、模式和方法等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制定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在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了与国际劳工标准全面接轨的条件下,应以国际劳工标准为基准完善国内劳动立法。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潘泰萍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公共政策、劳动力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行政调节型"调整模式,转变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多元并存"调整模式,再转变为市场经济初期的"个别调整"模式。新世纪以来,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又开始了从"个别调整"模式向"集体调整"模式的转型。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欣  
"推定解雇"是英国"不公平解雇"的下位概念,目的在于规制企业用工"管理权"。对"推定解雇"的审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骤审查是否构成推定解雇,当前适用"审慎的客观审查"标准,第二步骤审查推定解雇是否"不公平",适用"合理反应幅度"标准。具体的救济金额在"公正平等"原则下尚需考量雇员"共同过错"等多种扣减因素。推定解雇制度对于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变更有诸多启示,我们有必要转换现行规制思路,基于劳动合同的"不完全性"与"继续性",在用工管理权与劳动者权利之间建构平衡性标准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