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30)
2023(14216)
2022(12322)
2021(11680)
2020(10095)
2019(23435)
2018(23610)
2017(46520)
2016(25338)
2015(28751)
2014(28772)
2013(28249)
2012(26040)
2011(23295)
2010(23701)
2009(22105)
2008(21547)
2007(19178)
2006(16703)
2005(14817)
作者
(71800)
(60138)
(59918)
(57286)
(38060)
(28820)
(27468)
(23551)
(22648)
(21342)
(20178)
(20125)
(19062)
(18918)
(18783)
(18531)
(18116)
(17729)
(17493)
(17158)
(14870)
(14817)
(14817)
(13651)
(13610)
(13486)
(13322)
(13298)
(12227)
(11947)
学科
(104972)
经济(104863)
管理(70848)
(70644)
(55422)
企业(55422)
方法(53059)
数学(48012)
数学方法(47303)
(29971)
中国(28836)
(27872)
业经(21020)
(20421)
贸易(20408)
农业(20079)
(19956)
(19912)
(19280)
地方(18625)
(17383)
财务(17313)
财务管理(17269)
(16838)
银行(16795)
企业财务(16314)
理论(16122)
(15979)
(15538)
金融(15535)
机构
学院(360230)
大学(358778)
(150974)
经济(147955)
管理(140171)
理学(121205)
理学院(119939)
管理学(117631)
管理学院(116957)
研究(116554)
中国(89577)
(75098)
科学(70598)
(70195)
(58810)
(58745)
财经(56185)
中心(54576)
研究所(53282)
业大(53267)
(53172)
(51007)
经济学(47241)
北京(47175)
农业(46275)
(44957)
师范(44478)
经济学院(42965)
(42086)
(41884)
基金
项目(238650)
科学(187629)
基金(173425)
研究(173163)
(151104)
国家(149895)
科学基金(128721)
社会(109175)
社会科(103537)
社会科学(103508)
(93430)
基金项目(90646)
自然(83996)
自然科(82098)
自然科学(82076)
教育(81810)
自然科学基金(80610)
(78772)
资助(73487)
编号(71132)
成果(57242)
重点(53912)
(53625)
(51041)
(49547)
课题(48623)
科研(46306)
创新(46300)
教育部(46178)
国家社会(45133)
期刊
(158885)
经济(158885)
研究(101433)
中国(66521)
(54940)
学报(54214)
(52829)
管理(51207)
科学(49803)
大学(41640)
学学(39275)
教育(36835)
农业(36038)
技术(34053)
(32433)
金融(32433)
财经(27655)
经济研究(26619)
业经(26415)
(23747)
问题(21521)
统计(20398)
(19677)
技术经济(18660)
(18007)
(17889)
理论(17331)
商业(16819)
决策(16538)
(16354)
共检索到5227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光明  李莹  
近十多年来,我国实际工资增长率持续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这种现象不仅和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历史情况不符,也和经典的新古典理论相悖,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本文首先纳入相对生产率、劳动力供给、劳动力转移、投资规模占比与投资结构三类五大结构因素,搭建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非一致性变动分析框架,然后采集1998—2014年我国31个省份数据构建省份面板模型,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定量揭示工资超劳动生产率增长背后的结构诱因及其驱动机理。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看,五大结构因素引入模型后,工资对劳动生产率的弹性下降4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盾  
本文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Bhaduri-Marglin模型和内生性技术进步理论,利用我国1978—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提高平均真实工资率对我国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潜在影响。通过引入真实工资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分别核算东部与内陆地区的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区制、使用更加全面稳健的估计方法等,对现有相关研究做出改进,并得出如下结论:当前我国的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均处于"工资拉动增长"的区制。提高真实工资增长率,不仅会通过"马克思-希克斯"效应驱使厂商提高劳动生产率,还会通过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促进总需求增长,而后者又通过"卡尔多-凡登"效应进一步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这种效应在内陆地区比在东部地区更加明显。多措并举地提高真实工资增速,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有利于实现内生需求创造与供给效率提升的协同,助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清萍  刘晴  
笔者利用投入产出表和贸易数据,测算1992年~2010年间我国15个行业的国际外包水平,对国际外包与人均实际产出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我国总体国际外包水平经历先增后降的发展过程,从1992年的0.20上升到2002年的0.22,之后逐年下降,2007年为0.16;在短期和长期上,外包对行业的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具有负向影响,短期弹性大约在-0.1到-0.2之间,长期弹性大约在-0.3到-0.5之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鹏飞  李莹  
本文将"巴萨效应"的工资传导机制引入古典经济学的劳动生产率——工资理论框架,采用1996—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全国层面和地区层面考察以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的相对生产率表示的"巴萨效应"对工资增长的影响。发现"巴萨效应"在全国层面是推动工资上涨的重要因素;分地区看,巴萨效应的工资传导机制仅在东部地区显著成立,而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和可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间的劳动市场分割阻碍了巴萨效应对工资的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砚耘  
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和“六五”时期,其他各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都比较慢,经济增长贡献份额也不高。三年调整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走的是效益型的增长方式。“六五”时期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主要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特殊增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赵勇  杨冬民  
灰色模型CM(1,3)很好体现了资本使用量和劳动投入量对下期工业产出值增加率的影响。通过对2003-2005年劳动生产力和灰色模型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能源类工业部门产出的增加更多依赖于劳动力的投入;化纤和石油等工业生产率提高呈现出较高趋势,其劳动力对产出值增加的影响度在下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富华  李国平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份额变化分析方法,把工业作为整体细分地区,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期各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原因。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总体来说,大部分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通过结构细分,各地区之间的增长又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联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苏中一  
现行经济理论及实践中流行着一种提法,即要做到工资收入的合理分配,工资增长率不能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此,有人提出异议。笔者亦认为前述命题经不起严格的推敲,不过在理解上又有所差别,以下谈谈自己的想法。工资的增长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其物质基础,但劳动生产率不能全面衡量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除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条途径外,还能通过增加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的人数(这时劳动生产率不一定提高)来达到。就后一条途径看,如果增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光宇  
职工工资是劳动者为谋生所必须的那一部分劳动的报酬,在量上必须同劳动者生存所必要的消费资料的价值相一致。在现阶段,劳动报酬和消费品资料价值都以货币来表现,于是,工资、物价、劳动生产率就相互依存为一定的函数关系。人们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求得建立合理的增长模式,以促使生产持续发展,物价保持稳定,人民生活相应改善,经济运行协调运动。本文试图就三者的增长关系,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一些看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昌龙  
在中国30个省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基础上,通过建立技术差距与技术进步的双门限模型,利用拔靴法测算了技术差距和年份的门限临界值。结果表明,技术差距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动态联系,随着技术差距的持续收敛,技术外溢效果递减,技术进步将逐渐由依赖外资的技术外溢转向依靠自主创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朝鲜  
一、处理工资、物价和劳动生产率三者增长关系的一般原则(一)职工平均实际工资的增长速度一般应当慢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1)工资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中V的变动,与平均工资的增长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成反比,因此,只有使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慢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2)这是保证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保证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许多因素,只有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提高才可直接引起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玲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production function,the author analy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productivity of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by using index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44 73% of the change of productivity is induced by the shift of employed persons between industries.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毛琦梁  王菲  李俊  
笔者针对在经济集聚对地区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研究中内生性问题的处理难度和对空间自相关性的忽视,建立了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System GMM估计方法,利用2000年~2009年地级市数据探讨了中国地区集聚经济,发现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达到3.44%左右,低于先前的研究结果。这表明对于内生性问题处理的改进以及空间滞后变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估计结果的偏差,同时也更加有效地说明了中国存在明显的集聚效应,经济活动更为密集的地区劳动生产率更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陶洪  戴昌钧  
本文以人均资本作为投入指标,基于DEA前沿生产面,将劳动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进步、人均资本的规模效率变化和资本强度变化四项指标,给出了此四项指标的经济含义,并用劳动生产率的四重分解,分析了1999~2005年期间,影响中国省际工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析表明,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改善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且由于技术扩散的作用,经济相对落后省份的工业生产率高于经济发达地区;其次是资本深化,在这期间技术效率有轻微下降,并对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具有消极影响,而中国各省份普遍处于人均资本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昱  夏君诺  王昊  
基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中规模外溢到技术外溢的动态演化视角,运用空间计量及复杂网络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省际劳动生产率增长溢出明显,但规模溢出机制易受地理距离限制,且省际劳动力流动与资本逐利方向决定了其增长或下降,长期中易形成稳态僵局;(2)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技术溢出机制的排他性较低,能够带动溢出网络中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提升,且不易受地理位置限制,可见拓展前沿技术或吸收适应性技术是改善劳动生产率技术型增长路径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