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79)
- 2023(6256)
- 2022(5451)
- 2021(5193)
- 2020(4439)
- 2019(10136)
- 2018(10159)
- 2017(20150)
- 2016(11125)
- 2015(12727)
- 2014(12822)
- 2013(12846)
- 2012(12168)
- 2011(11216)
- 2010(11544)
- 2009(11270)
- 2008(11227)
- 2007(10246)
- 2006(9419)
- 2005(8948)
- 学科
- 济(43015)
- 经济(42918)
- 管理(40072)
- 业(34318)
- 企(28784)
- 企业(28784)
- 方法(18058)
- 制(16580)
- 数学(15355)
- 中国(15253)
- 数学方法(15221)
- 财(15129)
- 农(12768)
- 体(11147)
- 业经(10635)
- 银(10407)
- 银行(10390)
- 行(9988)
- 体制(9161)
- 贸(9141)
- 贸易(9127)
- 易(8981)
- 融(8533)
- 金融(8531)
- 务(8287)
- 财务(8266)
- 财务管理(8241)
- 学(8162)
- 企业财务(7804)
- 度(7793)
- 机构
- 大学(168133)
- 学院(165429)
- 济(71499)
- 经济(69971)
- 管理(63813)
- 研究(54440)
- 理学(53924)
- 理学院(53362)
- 管理学(52672)
- 管理学院(52361)
- 中国(44934)
- 财(39900)
- 京(35709)
- 财经(30053)
- 科学(29433)
- 所(27136)
- 经(27094)
- 江(26052)
- 中心(24753)
- 研究所(23694)
- 农(23125)
- 北京(23003)
- 经济学(22559)
- 财经大学(22257)
- 业大(20592)
- 州(20395)
- 范(20295)
- 经济学院(20286)
- 师范(20094)
- 院(19634)
- 基金
- 项目(99401)
- 科学(78985)
- 研究(75681)
- 基金(73364)
- 家(62542)
- 国家(62036)
- 科学基金(53141)
- 社会(49699)
- 社会科(47007)
- 社会科学(46996)
- 基金项目(38495)
- 省(37255)
- 教育(35423)
- 自然(32362)
- 划(31668)
- 自然科(31554)
- 自然科学(31546)
- 自然科学基金(31001)
- 编号(30844)
- 资助(29820)
- 成果(27040)
- 制(24981)
- 部(23752)
- 重点(22268)
- 课题(21653)
- 教育部(20875)
- 发(20664)
- 创(20606)
- 国家社会(20590)
- 性(20315)
共检索到266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俞雅乖
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情况不同,适宜的制度变迁方式能实现较高的变迁效率和较好的变迁效果。制度变迁进程中须进行方式的转换,因而分析制度变迁的转换时机和条件是问题的关键。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主要包括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进入和退出两种情况。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瑞龙
本文通过考察具有独立利益目标与拥有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的特殊作用,提出了“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理论假说,并作出了以下推断:一个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的国家有可能成功地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过渡的现实路径是,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并随着排他性产权的逐步确立,最终过渡到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大才
由于制度供给的边际效率开始递减,向后累积的制度变迁成本已无法再递延,核心制度已经障碍了增量制度的安排,农业制度变迁经验已趋成熟,农村经济主体对新制度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必须及时将农业制度变迁从诱导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转换。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安宁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的推广和运用,提高了使用者对审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也使得传统的静态审计面临挑战。持续审计是一种动态审计过程,能够提供更加及时和可靠的信息。文章以美国持续审计发展的制度分析为切入点,阐释了制度环境对持续审计的影响,指出我国相关制度环境的缺陷及完善对策。摘要
关键词:
持续审计 变迁 制度环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薇
通过对我国环境审计制度变迁的分析,发现我国环境审计制度经历了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战略发展阶段四个阶段,变迁的过程由局部逐渐转为全面、渐进式变迁,其形式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强制性变迁,其本质是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相互作用下的诱致性变迁,其动力来自环境审计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非均衡,审计模式由直线型转向立体化。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环境审计制度进行前瞻性分析,提出明晰的环境资源产权界定是环境审计长足发展的前提,基于产权属性建立法律、准则体系是其依据,建立生态治理导向的立体化环境审计监管体系是其效果保证,构建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是其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环境审计 制度变迁 环境产权 前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卫东
西方金融组织的经营网点演变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让人寻味、让人思考的层面很多;尽管到目前为止,以数量规模扩张为主的金融发展阶段已经结束,但是,其对经济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仍会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借鉴西方金融组织经营网点的发展经验,确定西部地区具有区域经济特征的网点经营发展模式,是一种制度变迁和对金融制度、政策的“公共选择”过程;它对于西部地区金融组织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关键词:
金融组织 经营网点 战略调整 制度变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祥凤
我国新农村建设实质上就是农业和农村制度安排的变迁,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更重要的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角色(包括政府、农户和农民自组织)会随着新农村建设所处的不同阶段而发生转换。因此,本文认为,应在充分认识三大主体角色转换的基础上,建立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农民自组织和农户互动型的动态推进机制。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制度变迁 推进机制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杨晓丽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投资银行有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我国投资银行制度的变迁同样也表现出很强的制度变迁特征,具体表现为政府供给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渐进性变迁以及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滞后性变迁。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可以从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经营制度、融资制度和监管制度等方面进行路径选择。
关键词:
制度变迁 投资银行 路径选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正元
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 ,是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重要的金融制度变迁无一不是在政府供给主导下进行的 ,而且 ,在相当长时期内将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变迁的主导方式。这一制度变迁方式是由我国政治经济金融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马杰 马珺
由于观点和认识角度的偏差,我们往往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含义,从而产生一种“误读”和“误识”,始终认为资源的增加和技术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是经济成长的基本动力,由此而步入纯“经济主义”和纯“技术主义”的误区,从根本上忽视了制度(Institutions)因素对经济增长乃至社会变迁的作用。考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制度变迁与资源的增加、技术的进步一样,同样能够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在资源既定和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形下,通过制度变迁亦能促成经济体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蒋雅文
制度变迁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以凡勃伦为创始人的开创性历史时期 ,制度的概念得以创立并用“累积因果论”来解释制度的变迁。第二个时期是以约·莫·克拉克为代表对制度变迁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时期 ,涉及到对资本主义企业的分析 ,制度与技术相互作用等问题。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和以科斯、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蓬勃发展时期 ,研究成果卓著。当然还应包括马克思、博弈论者、混沌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理论解释
关键词:
制度 制度变迁 旧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金春雨 刘金全 姜洪文
本文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变迁的组织形态演进及其组织效率进行了分析,认为等级组织和市场组织构成我军后勤保障制度变迁过程的基本组织形态,并且存在许多中间性组织;分析了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变迁的逻辑起点既有的科层制后勤保障组织的低效率和组织内部无效交易费用膨胀的特征;通过图解模型分析,揭示了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从既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式保障等级组织内部的管理交易向社会化保障市场组织的外部交易的转化过程;进行了两种后勤保障制度的组织费用比较模型分析;通过重复博弈模型分析,本文认为实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避免地方服务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策略选择应是合理控制单次交易数量,适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项聪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变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影响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变迁的深层结构,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和文化观念;组织变迁的路径依赖主要归因于组织固定之后的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适应性预期;组织变迁的动力来自政府权力与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博弈。
关键词:
基层学术组织 制度逻辑 历史制度主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